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骨科血栓防控藥物的篩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早在1986年,國外就有學者建議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預防。大量的前瞻性大樣本研究表明,預防措施可使靜脈血栓栓塞導致的病死率顯著下降,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的目的主要是避免肺栓塞的發生,但由于有臨床癥狀的肺栓塞發生率低,因此大多數研究將對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為研究內容[1]。有研究顯示,由于大部分周圍型血栓無明顯癥狀和體征,DVT患者中無癥狀者占73.1%,同時無DVT患者中仍有9.8%出現了DVT的癥狀[2]。因此,筆者認為對DVT的篩查和預防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1篩查
1.1查體患者平臥,用軟尺定期測量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徑,與健側肢體比較,小腿測量的位置為髕骨下緣10cm處,大腿為髕骨上緣20cm處。將每天記錄數據做患側和健側以及患側和患側的比較,可為早期診斷DVT提供臨床依據。如兩側肢體同一平面的周徑差>0.5cm,應及時通知醫師,警惕DVT發生的可能。護理體檢時觀察皮膚的顏色溫度,評估疼痛的部位、性質,觸摸足背動脈有無搏動。
1.2多普勒超聲多普勒超聲具有無創、價廉和特異性較高等優點,臨床應用廣泛,但是準確度相對較差,檢查結果受操作者的影響。
1.3血流阻抗圖血流阻抗圖屬無創檢查,其原理是通過記錄肢體2點間電阻抗的改變反映血管容積的變化。用血壓帶綁在大腿中部,充氣使壓力達到6.7~8.0kPa阻斷靜脈回流,1min后突然放氣,記錄放氣前后的阻抗下降值[3]。當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時,阻抗上升或下降速度均明顯變慢。
1.4靜脈造影靜脈造影被認為是靜脈血栓診斷的金標準。但由于是有創性檢查并不常規使用。
1.5核磁靜脈顯像核磁靜脈顯像為無創檢查。
2預防藥物應用的護理
2.1肝素肝素是最早預防靜脈血栓的藥物,通過增加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層脂肪注射。但是需要監測血小板計數,并有出血、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故應嚴格掌握適應證、禁忌證、用量及給藥方法。
2.2低分子量肝素一般術后6~8h開始應用,尤尼舒5000IU皮下注射,每天1次,連用7~10d。同普通肝素相比其優點是生物活性高,半衰期長、可以使用固定劑量而不需要特殊監測,缺點是仍存在出血和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藥液應注入腹部皮下脂肪層,2次注射點間距≥2cm,避開硬結和創口。注射時必須提起皮膚形成皺褶,從皺褶最高點垂直入針,入針深度視腹壁脂肪厚度為準,一般為0.5~1.0cm,針頭應進入皮褶下約針梗的1/3,不宜超過1/2,以免產生皮下出血。
2.3口服抗凝藥(1)阿司匹林:對預防動脈血栓形成的作用確切,但研究證明阿司匹林并不是預防DVT的有效藥物,因此不建議作為預防藥物單獨作用[4]。(2)華法林:華法林的作用機制是抑制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的合成,適用于臥床患者的長期預防用藥。但對血液中已存在的凝血因子無作用,因此起效需一定時間,通常在起始劑量后的24~72h達到療效。常用方法是在手術前晚或者當晚給予應用,然后監測凝血酶原時間(PT)。華法林的優點是出院后使用方便,而且在發現DVT后可繼續用于治療。需注意其藥物相互作用多。
2.4Arixtra(五糖化合物)Arixtra為五糖合成的選擇性抑制因子,是一種較新的預防藥物。其半衰期較長,每次注射后作用可持續24h,使用方法為從術后至少6h皮下注射,每天1次,一般5~9d。Arixtra比低分子量肝素療效強,且沒有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也不增加出血的相對風險。
2.5硫酸鎂硫酸鎂溶液于患肢局部濕外敷,可促進水腫消退,減輕疼痛。一般濃度為50%,溫度為30~50℃,若溫度>50℃,會增加局部組織需氧量而加重缺氧;若溫度<30℃,則刺激局部肌肉收縮,血管痙攣使疼痛加劇,還可增加血液黏稠度。
3小結
為了預防DVT,必須建立預防和篩查制度,對術后常規進行超聲篩查及肢體的臨床觀察,而對預防方法的評估不能僅僅局限于療效,同時還需考慮到出血等不良反應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及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監測困難。綜上所述,只有重視骨科術后DVT的預防,采取預防用藥和細致的篩查工作,才能減少DVT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