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骨科病患護理要點與心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醫學護理模式的發展,康復護理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由傳統的醫學治療向多元化綜合治療的護理方向轉變。其主要目的是盡早使康復工作付諸實施并不間斷,以幫助患者恢復到最佳狀態。骨科疾病有治療時間長,康復效果慢等特點,部分患者必然由大醫院康復科轉入當地社區繼續康復[1]。社區護士予以科學的康復護理指導,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骨科患者的社區康復護理進行探討。
1護理要點
1.1擬定護理計劃骨科醫生、骨科護士、康復科醫生共同完成對患者的康復評定,制定繼續康復計劃,交由社區護士執行。在護士的權責范圍內,護士可以獨立收集資料,思考、判斷后做出社區康復護理計劃,為患者實施康復護理。主要是一些對生命危險性很小,每日需重復的康復治療工作。必要時請骨科醫生、康復醫生會診,康復醫生負責指導和協助社區護士的工作。
1.2功能狀態的觀察與評定社區護士接診后,對患者的功能障礙情況(包括性質、程度、范圍、影響)進行全面觀察和評估,如運動功能(包括肌力、耐力、關節活動范圍、平衡、協調與控制力)、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狀況、疼痛等。發現機體失去的、殘存的以及潛在的功能問題,以便更好的實施康復計劃。
1.3心理護理患者因康復時間長或經濟原因轉入社區,由于病人的病因、病情、以及傷殘程度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心理反映。但大多數病人都隨著病情的發展與轉歸而發生相應的心理變化,有的一直持否定態度,傷殘程度超過病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病人表現出抑郁狀態,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病人意識到創傷或疾病將造成身體的傷殘時,就會出現情緒悲傷、抑郁、失望、自卑、痛苦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有的則比較依賴,病人一切事情都需要依賴他人的幫助和替代,不肯進行艱苦的康復鍛煉,缺乏獨立生活的信心[2]。因此,心理康復護理在骨科病人的全面康復中起著主導作用,特別是轉入社區繼續治療的患者。
1.4體位對于骨科患者來說,通過正確的體位護理能有效防止廢用和誤用綜合征,為進一步進行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打下基礎,以利于肢體及軀干綜合運動的恢復和改善。
1.5并發癥的預防這對長期臥床者尤為重要,除正確的體位護理外,還包括呼吸訓練、排痰訓練、大小便控制訓練、被動運動、床上操及維持性按摩等,以預防感染、壓瘡、攣縮、畸形和肌肉萎縮等。
1.6日常生活能力的護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包括進食、個人衛生、穿衣、洗澡、大小便活動及轉移等,是維系個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動單元。骨科患者往往不能自理,通過評估確定其自理等級,通過促進、代償訓練,由替代護理轉變為自我護理,幫助、指導或訓練患者逐步獨立完成自理。
1.7康復輔助用具使用指導對于已經致殘的患者,通過恰當地使用各種輔助和替代用品可以補償部分失去的功能,改善其活動能力。社區護士應熟悉各種常用的假肢、矯形器、助行器等的用法和性能特點,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和維護。
2討論
我國康復事業起步晚,20世紀80年代康復醫學引進我國,此后各大醫院逐步開設康復門診,康復病房,2000年后康復科在中小醫院、城市社區普及。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康復護理越來越受到骨科醫生及康復醫生的重視;隨著各種老年病、糖尿病、腦血管意外、車禍、工傷事故的增多,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高要求,康復護理得到患者的廣泛重視。而社區醫院由于經費限制,醫護人員學歷普遍偏低,康復器材缺乏,使需要到社區康復的患者得不到應有的效果。
我們應學習香港康復理念:“人人享有康復”、“全人治療,以人為本,投入社群,盡顯所能”、“建立自我照顧和經濟獨立能力”。在我國建立健全完善的康復組織體系,將社區康復機構作為康復的重點,經費由政府承擔。社區康復工作人員由專職的專業人員組成,包括社會工作者、護士、康復治療師,主要負責為所在區域內的殘疾及慢性病患者及家屬提供康復咨詢、指導和訓練,也為患者舉辦一些講座,組織一些聚會,讓患者互相交流,組織社交活動等,以提高傷殘、慢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各大醫院承擔社區工作人員培訓,定期舉辦短期培訓班,更新康復知識,提高社區人員素質,以利于更好的服務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