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德育教育的方式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導學生深入分年課文
(一)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背景知識理解思想內容
背景知識包括作者的生平及其在創作文章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和心理狀態。在學習一篇課文時,只有還原出作者的真實經歷和寫作背景,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會到作者噴薄而出的情感,學生才能真正領會文章的深刻內涵。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要知道朱自清的生平以及他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身份對他創作的影響。文章寫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政變中背叛革命之時,朱自清作為正直的知識分子和學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寫下這篇文章抒發他不滿現實而又無法超脫的心情。同時,可結合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故事,讓學生認識朱自清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形象。另外,中職語文教材中涉及的許多仁人志士的事例本身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典范素材。像屈原行吟江畔,雖屢遭打擊,但愛國之心依然的高尚情操;像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像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氣;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人格尊嚴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正面人格教育的極好素材。這就要求我們要經常搜集整理,不斷積累,并充分利用好這些材料。
(二)引導學生掌握課文的篇章結構
篇章結構就是文章的整體寫作思路。在了解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順文章的篇章結構,不僅對學生弄清課文的結構方式以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有重要的作用,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寫作時布局謀篇的能力。如史鐵生《合歡樹》的教學,作者以母親種植的一棵合歡樹為象征,表現了母親對兒子健康和將來的殷殷期盼之情。文中用三個年代講述三段經歷:母親種合歡樹、兒子先不愿見合歡樹、再是難見合歡樹,表達了對母親曾經的不理解、對過去生活的傷感以及對無法慰藉母親的愧疚,樸素的語言中蘊涵著深沉的感情,余音不絕,催人淚下。學生沉浸在感動中的同時,也會珍惜親情,懂得感恩。
(三)引導學生分析并表達課文的思想內容
一篇好的文章,不但在內容上飽滿充實,其抒發的感情也會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我們在講課時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分析出文章中較深層次的含義。分析過程包括分析語段、篇章的主要內容,詞句的意思、表達效果,其中的情感態度、哲理啟示,甚至是文中的語言現象和表達技巧等,最后用語言把它們表達出來。這樣做,可以訓練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把握能力,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二、引導學生走出課文表達生活
引導學生深入解讀課文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還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走進生活、表達生活,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語文的工具性,真正發揮道德教育的作用。具體做法有引導學生模仿課內的經典語句造句,根據語段篇章的寫法仿寫語段、文章,或者依據課文主題抒發自己的情感等。如在《我的地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聯想并寫出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或奶奶在日常生活中的些微細節,體會出他們對自己深切的關愛之情等,這就有助于促進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并且直接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其感知事物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不斷充實自己
閱讀,是一個走進文學世界的美妙過程,文學欣賞就是以個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張揚為目的。一方面,文學欣賞可以培養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來體悟與反思的能力;另一方面,文學欣賞也構塑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些全部可以作為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提高其文化修養的資源。弄清歷史上和周圍環境中的人、事、物、情、理,分析其中的意義價值,思考它們對社會、對個人的利弊,對人生進行思考,有利于學生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不斷豐富閱歷,提高道德品質和整體素質。另外,引導學生選讀一些膾炙人口的中外名著,可以使他們在品味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認識自我、理解社會,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價值取向。
四、適當開展課余文化活動
通過以上的德育引導和滲透,我們就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激發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民族情懷。比如我們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和語文相關的歷史話劇表演、愛國演講辯論以及國學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在發展特長、激發潛能的同時,不但能感受到語言文化的厚重底蘊和祖國歷史的源遠流長,還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的深刻內涵。由此可見,語文課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中職語文要把道德教育和人性塑造作為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才能讓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人格魅力,在語文學習中真正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園和價值所在。
作者:趙鳳華單位:建平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