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培養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是體現在工作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直接影響學生的初次就業和全面發展。在當前職業教育得到極大關注的新形勢下,職業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文章分析當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現狀,對如何培養高職院校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素質;培養模式
經濟的高速發展,使現代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在高職教育的過程中,職業性培養是高職教育與高等教育最大的區別,具有明顯的職業特色。社會對高職學生的綜合評定,越來越偏向于學生的“職業素質”。面對新形勢下的學生就業困境,高職院校應該主動出擊,深入企業進行調研,了解市場的人才需求類型,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
1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普遍問題
1.1高職院校對職業素質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強調專業技能而忽視職業素質培養的現象。對職業素質教育不重視,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沒有開設與專業教學融為一體的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因而出現課程設置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重技能輕人文等問題。[1]部分高職院校僅僅在大三的時候開設一門“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授課中,教師僅僅讓學生對職業有了簡單的認知,而對于職業素質的培養卻寥寥無幾。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班,較大一部分停留在形式上,沒有建立完整的職業養成教育的長效機制。學生的專業技能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未能相融合。
1.2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知含糊
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有自身固有的特點,它既要學生能夠掌握適應本專業的職業技能,又要學生能夠具備適應本專業的個人內在素質。目前,在高職學生的職業認識中,眾多學生都存在著“技能至上”的現象,學生認為,在學校只要學好相關的專業知識,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就能夠謀取一份不錯的職業。而對于職業素質的認知卻處于含糊狀態。面對就業時,大多數以“自我”為中心。成績一般的學生在就業時,隨意偽造個人簡歷,對于職業的選擇過分關注于薪酬待遇和工作地點,工作不踏實。筆者調查了部分高職院校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學生在選擇用人單位時,最關注的問題是“我每月的底薪和提成是多少?”“4S店在哪個位置”等。成績優異的學生在就業時,會出現“一山望著另一山高”的狀況,隨意和企業毀約。用人單位的人事流動頻繁,讓用人單位傷腦筋。
1.3教學模式簡單、方法單一
部分高職院開設了職業素質教育課程,授課的方式仍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沒有將本專業獨有的職業文化融入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缺乏職業文化的熏陶,授課效果的實用性、針對性不強,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專業教師能利用實訓基地進行現場授課,但由于高職院校的實訓場地一般都在校內,缺少職業素養教育的氛圍,不能將企業的職業素質文化有機融合到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缺少職場應有的素質教育。這樣的授課方式、教學環境、教學效果都無法達到企業對員工職業素質培養的要求。
1.4師資力量薄弱
教育部《關于全而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給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指明了方向,文件中指出了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2]職業素質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學科教育,它覆蓋的知識面廣、實用性強、綜合性高,授課教師除了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實踐經驗及社會技能外,還應對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有一定的研究基礎。而在高職院校中符合這種要求的專業教師極少,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授課教師大多數是學生輔導員、班主任或思政課教師,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實踐經驗都有限,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
2提高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途徑
為了切實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高職院校應進行教育改革,體現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知識技能進行有效的結合。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強化職業精神培養。高職院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2.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是改革的根本
高職院校應該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實際,深入開展人才需求調研,以校企合作為載體,積極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切實將職業素質教育落實到高職院校整個人才培養計劃中,結合《關于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即針對職業對從業者具體要求,加強職業素養訓練,以此提高學生適應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3]切實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例如我院就提出了“崇德、尚能、精業、有為”的人才培養目標。
2.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改革的關鍵
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培養,教師是其中的關鍵環節,教師的職業素質能力、主觀態度和課堂實施效果直接決定了職業素質教育的最終成效。打造一支高學歷、高素質、高能力的“雙師雙能型”的職業教師隊伍,是推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是全方位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以全國高職院校“雙師素質”教師培訓為平臺,有計劃地安排中青年教師參加形式不同的國培、省培,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能力;采取“走出去、引進來、兼職式”的方式,(1)“走出去”,選派專業教師外出進修學習,以提升教學水平和職業綜合能力;采用輪崗模式要求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探索并建立長效考核機制,教師通過在企業的頂崗,結合所教專業現狀和企業文化優化素質教育模式。(2)“引進來”,創新機制,引進優秀人才優化師資隊伍。高職院校應從企業引進具有高素質的能工巧匠型人才擔任專業教師,將職業素質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深度融合。高職院校還安排職業素養課程教師指導專業教師的滲透性素養教學、課程設計,將課堂的技能培養與素質培養進行相融;定期開展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為主導地位的課堂教學改革的培訓。(3)聘請行業優秀人才做兼職教師,加深師資隊伍的廣度和深度。我系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聘請了大眾、別克、吉利等4S店的銷售經理擔任本專業的兼職教師,將企業員工的職業素質教育引進專業教學,實現校企文化的有機對接。
2.3建立評價體系是改革的保證構建
職業素質教育體系,提高學生職業素質,不僅是學校自身之任務,也是整個社會發展之要求。[4](1)建立技能等級與職業素養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高職的學生除了專業技能評價考核,還應增加職業素養評價考核。并將考核工作放在真實的工作場所或者模擬的工作場所進行,避免學生的專業技能考核與職業素養考核相脫節。例如:對于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的學生,在技能考核中要充分體現4S店對銷售人員的要求,嚴格按照6S管理模式對學生進行考核。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資源,將我們的學生帶入4S店,由企業的專業人士對學生進行現場考核,讓學生提前進入職場,感受企業對員工的綜合考核要求,并將其轉換為學生在校的考核標準,逐步建立起專業知識、技能考核、職業素養三位一體的學生綜合考核體系。
(2)建立教師共享式評價體系。學校是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主體,教師是直接培養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職業特色的詮釋、企業文化的講授、職業道德的養成等,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職業素養。高職院校應明確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目標任務和主要內容,將職業素養的提升納入正常的課堂教學評估,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相結合,使教師能夠自覺主動地提升自身專業素養與職業素養。
3結束語
專業技能是高職學生的“硬實力”,而職業素養則是高職學生的“軟實力”,二者不可替代,互為補充。高職院校應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以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強化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還需要廣大職業院校和職業技術教師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楊宏.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18-19.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高教[2006]16號,2006:1.
[3]蔣乃平.職業素養訓練是職業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80-81.
[4]吳光林.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9(11):74-75.
作者:宋玲 單位:懷化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