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他1983年的著作《智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該理論的核心是提出人的智能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語言和邏輯—數學智能,而是一組智能,每個人至少同時具備8種以上的智能。該理論不僅在心理學領域受到大家的追捧,在教育領域也引起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革新。多元智能理論對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也帶來了很多啟示。
一、我國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趨勢
一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受到傳統一元智能的影響,只看重學生的智力,也即只看重學生的語言能力、數理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導致重智力、輕素質的后果。許多在學校取得很好學習成績的學生,被認定為智力高的學生,但他們在步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后,并沒有取得很高的成就,發展的潛力也沒有超過其他原來被認為是“智力平平”的學生。而那些“智力平平”的學生在某些領域如音樂、舞蹈、人際關系等卻做得更好。這引起社會各界的思考,語言能力、數理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能力。我國職業教育一直以就業為導向,但不意味著培養學生,只強調提高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和專業操作能力,也要重視其他能力的培養。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國職業教育進入21世紀后,開始重視素質教育。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4〕12號)指出“職業院校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2006年12月,《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提出“加強素質教育,強化職業道德,明確培養目標”;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可見,開展素質教育,培養有個性的學生,挖掘學生的潛能已經成為當今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從根本上革除我國傳統教育觀念中重知識傳授、輕智慧養成的弊病,如何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彰顯學生的個性,使擁有不同天資和強項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最適合其自身特質的發展,從而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時代課題。多元智能理論給素質教育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它針對傳統智能一元化理論,認為智力并非只是以語言能力和數學邏輯能力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種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組智力。多元智能理論無疑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質教育的最好詮釋”。
二、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內涵
多元智能理論是關于人的智能的理論。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會中,生產新的產品或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德納通過研究提出關于多元智能的四個方面的觀點:
(一)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所有人都擁有八種(后增加到九種)不同類型的智能。加德納在《智能的結構》中指出:“智能是所有人的特性(我們每個人都擁有8種或9種智能)。”分別為:一是語言智能,即運用言語思維、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的能力。二是音樂智能,即感知音調、節奏和音樂的能力,包括欣賞、歌唱、創作等。三是邏輯—數學智能,即計算、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四是空間智能,即在人腦中形成一個外部空間世界的模式,并能運用和操作這種模式的能力。五是身體—動覺智能,即運用整個身體或身體一部分解決問題或創造產品的能力。六是人際智能,即能夠有效地理解他人和與人交往的能力。七是自我認知智能,即認識、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八是自然探索智能,即對物種進行辨別和對動植物進行分類的能力。九是存在智能,即對人生和宇宙終極思考的能力。可見,人的智能類型非常多,也意味著人擁有很強的能力和無限的潛力。
(二)每個人的智能結構是不一樣的加德納提到智能是“區分人類個體的尺度(即使是同卵雙胞胎,也沒有兩個人擁有完全一樣的智能輪廓)”。他又認為“存在若干相對獨顯的人類智能……這些智能彼此相對獨立,可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整合并適應不同人和不同文化的需要”。這體現人的每一種智能在社會生活中,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人所擁有的單項智能的程度和組合有所不同,因而人的智能結構具有獨特性。人的智能結構的獨特性,又導致人的差異性。
(三)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具有優勢的智能領域和智能類型加德納認為:“智能是每個人實現自己目標的方式。”他又認為“由于某種智能可能在相對獨立生活的特定人群身上發現(或者在其他正常的人群單獨生活時不能發現),還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某種智能在特定人身上或在特定文化環境中,可能得到高度的發展”。可見,每個人的智能是相對獨立的,一個人一種智能的高低并不能決定他另一種智能的高低。如有些人體現出語言智能強,但邏輯—數學智能弱,有些人體現出音樂智能強,其他智能弱,或者有些人體現出空間智能、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都比較強。我們還記得武漢一個智障指揮家———舟舟,他剛出生,就被診斷為重先天愚型患者,他的邏輯—數學智能體現非常差,語言智能也體現較差,但他音樂智能卻非常突出,是一個天才交響樂團指揮家。
(四)人的智能通過外界有效的刺激和培養,可以被發現和發展加德納指出,人的智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通過合適的環境刺激和后天培養就能夠充分發展優勢的智能領域,促進弱勢智能領域的發展,從而實現人的智能的發展。加德納通過研究發現:“人在認知潛力和智能風格上,并不都是一樣的。只有針對特定受教育者能力和需要的教育,才能夠得以有效地實施。”因此,要使人的智能得到發展,必須了解清楚個體的特點,結合特定的文化背景的現狀,實施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教育。
三、多元智能理論對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的啟示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高職教育理念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它以全新的智能理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教育和評價學生的多元視角,引領我們重新審視以往的教育思維和教學策略。
(一)對培養目標的影響———素質教育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加強高職學生素質教育。在傳統智能一元化的觀念影響下,高職教育過去將學生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作為教學和培養的重點。同時由于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是適合市場和社會生產管理的一線人才,因而非常強調學生的技能和動手能力,像近年提出的“工學結合”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倡導邊學邊干的教學模式,這體現出重視學生身體—動覺智能的培養。但從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優勢智力領域和智力類型都是不一樣的,如果都千篇一律地提出要加強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和身體—動覺智能的培養,其實是違反了規律,抹殺了學生的天性,遏制了學生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更應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激發和培養各類學生的各方面的智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加強自己的優勢領域,同時彌補弱勢領域的不足。
(二)對教學理念的影響———因材施教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多元智能理論倡導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個體發展的思想,我們要承認和接受學生不同智能組合所表現出來的差異,因此,要有針對性地運用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因此,要全面了解學生,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優勢智能,改進自己的劣勢的智能。教育不是要消除差異,而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智能組合結構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使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與學生的智能類型和學習風格匹配起來,提高素質教育的成效。
(三)對教育者的影響———人人有差異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樹立正確的教師觀。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引導者、觀察者和推動者,因而教師要深刻領會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正視學生的差異,善待差異,不要輕視學習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智能。要根據學生的智能類型和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和培養的過程中,還要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創設合適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另外,教育自身要提高各項智能的水平,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
(四)對培養對象的影響———人人能成才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樹立“人人有才”的學生觀。加德納有句名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由于人類智力結構是多元的,個體智能的差異并不是智力高低的問題,只是智能組合形式不同。”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發展類型。國家主席習在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言:“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我們要樹立“人人有才”的學生觀,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成功的潛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和教育,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我們要從關注學生“智能有多高”轉變為關注學生“智能類型是什么”,因此,在高職學生培養上不能采用單一模式,而是要從多種維度去思考和研究個體的獨特性,從更為寬廣背景下思考個體將來成才的可能性。確立“個性化”的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學生的智能,幫助學生發現和發展自己的優勢智能,主動改進自己的劣勢智能,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主動成才。
(五)對培養手段的影響———各顯神通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采用多元多樣的培養手段。加德納認為只要通過合適的環境刺激和后天培養就能夠充分發展人優勢的智能領域,促進弱勢智能領域的發展,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我們職業教育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構建多元多維的課程體系,建造個性化和情景化的學習環境,利用多樣化的培養途徑,促進職業素質教育的大力發展。如采用項目教學法、分層次教學來尊重學生智能的差異,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動力,促進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技能;如利用學徒制的培養模式,構建情景化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工作實踐中進行知識運用、工作態度的磨煉和人際關系處理的實踐;如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學生活動,促進學生優勢智能發展。
(六)對教學評價的影響———動態多元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建立多樣化、情景化的評價體系。用一兩種能力的水平評價學生整體能力的高低,用統一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公平的。加德納曾指出:“單純依靠用紙筆的標準化考試來區分兒童致力高低,考察學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預言他們未來的成就和貢獻,是片面的。”因而要改革教學考核評價體系,要擺脫過分強調語言、數理邏輯和身體—動覺等方面的智能,只采用紙筆測試的方式,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知識等傳統的方式。要建立多樣化、情景化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應通過筆試、討論、答辯、技能測試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來評價學習效果,其中突出技術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核,應邀請企業、行業專家與任課教師來共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應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學生潛在的聰明才智,促進學生智能發展。應加大情景化評價的力度,將評價置于現實生活及社會環境中。
作者:梁艷珍 單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計算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