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日益增加,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并重。但實際上,很多高職院校卻忽略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本文就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現狀、原因以及提高素質的方法與途徑幾個方面作了探討,希求通過研究能有效提高高職人才的素質,為社會輸送一批高素質的職業能手。
關鍵詞: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職業技能
自“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在中央和地方的關注與推動下,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辦學模式不斷創新,我國職業教育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各行各業輸送了大批技術人才,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高等職業院校在理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時存在著顯著的功利傾向,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而片面地去強調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如何將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有效地融合,把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職業技能人才,這是高職院校當前所應該迫切解決的問題,本文就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作了一點嘗試,詳敘如下。
一、高等職業院校人文素質缺失的原因
(一)學生自身因素。作為接受教育的主體,高職院校學生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與自身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等密不可分。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是機械地抄寫筆記,或翻拍老師的PPT課件。甚至學期結束時,課本還是嶄新的。他們對于學習內容無心思考,臨近考試時,死記硬背相關內容,考試結束后,所學知識都拋之腦后。對于歷史哲學更是不知所以,幾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被忽略殆盡,各種最基本的實用文體寫作,在寫作時,經常出現格式不對或者語言不通順等現象。如,學生在畢業前夕,不知道如何書寫求職簡歷,在表達過程中,或表達不清楚,或出現錯字、病句。
(二)學校教育因素。作為傳授教育的主體,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重職業技能培養,輕人文素質教育。很多學科呈現邊緣化發展狀態,或可有可無,或形同虛設。人們重視理科,強調技能重于一切,而忽略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下,最終結果就是使得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偏薄偏差。
(三)社會需求因素。目前,許多高職類院校,大力強調培養實用型、技術型人才,突出專業性,同時,受市場經濟的發展驅動,學生的就業壓力大,他們更關注怎樣能尋求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因此,在學習之余自覺地去品閱人文書籍,用以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寥寥無幾,更多地去關注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學科,從而忽略了人文教育的基礎性作用。
二、職業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養的必備要素。其實,無論哪一種教育,都必須把“成人”作為首要任務,把“成才”作為指導依據。在培養高職人才時,學生自身人文素質的養成與提高,進而形成自覺的職業道德,就是所謂的“成人”;學生職業技能的應用及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就是真正意義的“成才”。楊叔子曾說,人文教育具有基礎性地位,科學教育只有與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渾然一體,培養出“全人”,即全面發展和主動發展的人。因此教育應以“成人”與“成才”兩者為目標。
(二)我國對高職院校人文培養的重視。社會能力的核心是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上存在著一定的偏差,由于忽視了人文教育而造成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普遍偏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國家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議上頒發了相關的意見和決定,說明了我國全面深入實施人文教育的步伐逐漸加快。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有機地把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結合起來。
三、職業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路徑
(一)加強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在設計不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我們應該注重在專業課堂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的培養要求。如:會計電算化專業開設36學時的《秘書》,護理專業36學時的《禮儀學》。在與企業、政府開展合作辦學時,注重加強對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建立校中廠實踐教學基地,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明晰國情與民情,將校本文化通過師生的社會服務,傳遞到社會,進而提高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二)組織人文素質教育與技能教育相融合的主題活動。開展人文素養與技能展示類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我的夢———中國夢”系列辯論賽、演講賽等,在提高學生自身人文素質的同時,也在校園里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氛圍。同時,積極響應國家、省、市號召,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比賽,“愛我國防”演講比賽,“廉政文化進校園”作品征集比賽,大學生英語技能大賽等活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并堅信用職業技能的提升來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開拓人文素質教育平臺。現代社會,手機、電腦等通訊工具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QQ、EMAIL、微信、微博成為人們最為常用的交流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職業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現代通訊工具,搭建網絡信息平臺,將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以趣味化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既豐富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也使得學生更便于接收。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可以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內容潛移默化傳遞給學生,進而達到人文素質的提升。
(四)建立文化教育宣傳平臺,形成學校文化形象共識。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搭建人文素質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融合的宣傳平臺,同時,可以通過學生社團,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宣傳。如,建立國學社團,話劇社團,演講社團,加大對相關社團的扶持力度,擴大其規模,從而使它們成為溝通學校、企業的紐帶。綜上所述,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同時,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早已出現新的趨勢,價值、道德、文化等漸漸成為選拔人才的關鍵條件。兢兢業業,誠信可靠,勇于創新,銳意進取,品德優良等素質比純粹的業務素質更為重要。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職業教育應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并的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堅決杜絕培養出有才無德的危險。
參考文獻:
[1]李建英.基于職業能力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反思與建構[J].教育與職業,2011,35
[2]肖凱.人的自我完善與學校教育改革[D].華中師范大學,2011
[3]李訓貴,宋婕.大學人文教育路徑的思考、選擇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9,5
[4]陳國方.創新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8,3
[5]繆寧陵,宋建軍.國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J].職教論壇,2004,12
[6]劉俊英.高職教育應由能力本位向素質本位轉化[J].教育與職業,2003,19
作者:王暢 單位:吉林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