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正確把握課程價值取向是“領航”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但新課改實施以來,由于課程資源文化價值取向的豐富多彩及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各不相同,層次不一,導致語文課程實施中對新《課標》提出的“人文性”目標把握不準,新課程實施文化取向存在差異,效果更是良莠不齊。因此,小學語文課程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這是為學生“領航”的前提。何為正確的價值取向?《語文課程標準》有明確的規定: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這是國家對小學語文教育文化價值取向提出的明確要求,我們廣大語文老師必須正確把握,并以此作為實施語文課程價值取向的指導。在實施小學語文這門課程過程中,要緊緊依托語文教材、語文課堂和語文活動等語文課程載體,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為社會主義培養優秀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二、準確領會教材價值取向是“領航”的基礎
教材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和載體,是課程內容呈現的主要形式,是課程實施的主要依據,教材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到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語文教材作為《課標》的物化形式,其承載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作用。在浩如煙海的文化資源中依據什么樣的價值取向,選擇哪些資源編入教材,是關系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等形成的關鍵環節。筆者認為,現行的蘇教版小語教材就確立了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教材主編張慶先生這樣為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定位:“如果用一個坐標來表示,它應當是這樣的:坐標有縱軸、橫軸。縱軸是什么?縱軸是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經驗。因為我們讓孩子學習的是母語,是中國的母語。中國母語的教學經驗只存在與中國的傳統語文教育之中,外國是沒有的。還有就是中國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民族文化。橫軸是什么?橫軸是打開窗口看世界,也就是說,要吸收外國母語教育中對我們有用的東西。要在縱軸和橫軸交匯的地方找到一個契合點,使二者融為一體。而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則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價值追求。”這一縱一橫,準確地體現了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價值取向。
以蘇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為例,經統計表明,50篇課文中有49篇體現出明顯的文化價值取向,所占比例高達98%。整體來說,教材編者選文時,特別注重體現教材的“民族性”特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其中有17篇課文體現傳統美德教育思想,所占比例達34%,是體現的各種取向中最高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取向也是一個重點,共有13篇課文體現這種取向,在選文中所占比例達26%,它們或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或贊美共產黨與解放軍,或介紹祖國的歷史名人故事,或謳歌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等。另外,有10篇課文描繪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或學生的生活,所占比例達20%;有9篇課文體現科學教育取向,所占比例為18%,這也充分體現教材編寫的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宣傳現代文明和現代科技成果,培養學生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見,教材編者選擇文章時,對文化取向高度重視,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準確理解教材的價值取向,領會編者的價值取向意圖,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正確使用教材,為學生們“領航”。
三、緊緊抓住語文學科特點是“領航”的關鍵
1.強調熏陶感染。關于語文課程價值取向的實施,《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告訴我們,語文學科實施價值取向引導,要像“熏鍋屋”一樣,是一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如愛國主義這一主題教育,在小學各個年級均有體現:低年級的《升國旗》《我叫“神舟號”》《東方明珠》《吃水不忘挖井人》《再見了,北京!》《水鄉歌》等;中年級的《西湖》《拉薩的天空》《長城和運河》《美麗的南沙群島》《少年王勃》《讓我們蕩起雙槳》《軍神》《孫中山破陋習》《菩薩兵》等;高年級的《夢圓飛天》《七律長征》《和他的大黑騾子》《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大江保衛戰》《錢學森》《詹天佑》等或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或贊美共產黨與解放軍,或介紹祖國的歷史名人故事,或謳歌民族英雄、科學家和仁人志士等。學生在長期反復的閱讀、學習中,自然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教育。
再如,在《海倫•凱勒》一課教學中,抓住“她面對著的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聲‘媽媽’,也不能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等語句反復閱讀,體會海倫的艱難處境;從“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親密的伙伴——能聽懂我的話,我夜以繼日地努力,反復高聲朗讀某些詞語或句子,有時甚至要讀幾個小時,直到自己覺得讀對了為止。我每天堅持著練習,練習,練習……”等語句,學生想象海倫不屈不撓、刻苦練習的情景,感受海倫高大的形象和堅強的意志,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感染。
2.尊重“多元理解”。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課程的標準價值取向,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努力處理好“主流價值引領”和“尊重獨特感受”之間的關系。《三袋麥子》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袋麥子。可是,同樣一袋麥子,小豬、小牛、小猴的處理方式不同,結果也是不一樣的。誰的做法對呢?讀完故事,老師并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讓學生說說喜歡誰的做法。同學們各抒己見,多數認為小猴的方法好(把一口袋麥子全種下了地,收獲了更多的麥子)。但有的學生喜歡把麥子做成各種各樣食品的小豬,認為小豬憨厚可愛,熱愛生活;也有些學生喜歡省吃儉用的小牛,認為小牛很有計劃,愛惜糧食。到底它們的做法誰對呢?這顯然不是關鍵,只要學生真正地讀懂童話,把閱讀的感受和生活的體驗聯系起來,有所思考,有所啟迪,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就行了。
我很贊同周一貫先生的觀點:“被選為課文的作品,它不僅具有作品的價值取向,還帶上了教學的價值取向、育人的價值取向,其功能不僅在于獲取認知,更在于促進人的生命的整體發展。因此,作為教材,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應單單只是讓學生接受作品的思想內容,更有以作品為憑借,開展自由感悟、激發生命體驗、引導敏于發現、鼓勵質疑批判的任務。這種對作品的多元理解只要不屬大是大非,雖出自個別學生,也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是應該提倡的。”筆者認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堅持正確理解課文的價值取向,也要允許學生的“多元理解”,尊重、珍視學生學習的獨特體驗和自由感悟。
四、教者正確的價值取向是“領航”的保證
小學生有很強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特殊的教育影響。同樣,教師的價值取向在課程的實施中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教育教學活動的價值取向,決定著教育對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取向。因此,我們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不但要正確把握新《課標》的價值取向,準確理解教材所體現的價值取向及編者的價值取向,更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育觀,注重自身的言傳身教,這是為學生“領航”的保證。教師是兒童人生的引路人,讓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把握課程價值取向,準確領會教材價值取向,緊緊抓住小學語文課程特點,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正確“領航”。
作者:張紅軍 單位:宿遷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