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的網絡輿情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社會問題推動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產生當今社會,無論是重點高校,還是高職院校,都不是密閉的象牙塔,學生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世外之人。他們關心國家的發展、社會的變遷、關心奇聞異事、關心社會上存在的一切美好與丑陋的事情,當社會上披露出巨大的腐敗貪污案件時,當看到貧富分化的巨大差距時,當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中國開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征程時,這一切的社會存在都會影響青年學子,他們用網絡傳播著自己的情感[2]。
(二)與師生密切相關的敏感事件的刺激一些與師生利益密切相關的事件發生時,如果現實中不能尋求幫助和利益得不到表達,往往會訴諸于網絡。如教師職稱評定與晉升,學生獎助學金評定、宿舍安全管理、校園餐廳食品安全等事件往往能激起師生們的共鳴和關注。為了表達對利益追逐的不滿和追求利益表達,就會通過網絡這種便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利益。
二、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監控能力透視
(一)部分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定位和目標不明晰高職院校作為高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播知識,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網絡輿情管理的目標是通過對網絡輿情的監控和管理,引領校園的輿論導向,凈化輿論環境,維護學校的穩定和發展。可是部分高職院校的輿情管理定位不明確,對于一些熱點問題和負面信息,仍然采取傳統媒體時代的處理方法———封鎖消息。而忽視了網絡“零時傳播”的特征,學生們通過小道消息私下傳播,結果適得其反,造成更大的恐慌和不安,也使事件的負面影響若干倍地放大,加大了網絡輿情引導的難度,反而影響學校的穩定。
(二)網絡輿情管理體系不健全,沒有形成專門的規章制度部分高職院校盡管初步建立了網絡輿情管理體系,但由于人員的缺乏,從事網絡輿情管理的多為兼職人員。這些輿情管理人員都是從各個部門和專業抽調而來,除了輿情管理工作還有各個職能部門分配的工作。由于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加上缺乏完善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導致輿情管理人員隨意性強,執行力差,現實的網絡輿情管理達不到預期效果。另外由于沒有統一的調度管理機構,各個部門在實務操作時缺乏有效的聯動機制,突發事件出現后不能有效溝通協調形成合力解決問題。
三、提升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對策研究
(一)建立完善、高效的輿情工作管理機制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新媒體背景下,首先,高職院校必須調整管理方式,成立以學校一把手為主的領導機構,以宣傳部或者網絡中心為辦公機構。其次,設置正常的辦公程序,不能流于形式,做好各種預案,比如突發事件的應急方案。最后,完善輿情管理工作人員,選擇一些思想政治過硬、網絡技術較好并且具有心理學知識的一些教師擔任輿情管理人員,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規范網絡輿情管理人員的相關行為,同時還要加大財力和物力支持,形成一個機制完善,隊伍素質高,有強力后盾保障的輿情管理機制[3]。
(二)重視課堂輿情引導,形成常規化的輿情教育遼寧日報刊登的致高校教師的一封信:《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引發了對高校兩課課堂的大討論。高職院校的網絡輿情教育應該是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結合,是合力教育,其中兩課應該是基礎和主力。思想政治教育老師課堂上通過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學生、加強對學生理論教育,用現實社會中有影響力正面事件引導學生。馬克思說過,“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都是矛盾的結合體。”作為大學生甚至是一些憤世嫉俗的教師,面對社會的不公,要理性對待,不要盲目指責,不能人云亦云,要知道黑暗是為光明做準備,驅散了黑暗,我們才能享受更好的光明。同時高職院校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紅色網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定期組織紅歌比賽、“我的中國夢”征文和演講比賽,專欄分析社會和高校輿情中的熱點問題,打造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
(三)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構建輿情前期干預機制隨著社會就業壓力增大,學生個人情感問題及人際關系問題逐漸增加,高職生雖然學習的壓力較小,但與之形成對比的其他壓力越來越大。對社會部分現象不能正確的認識和處理,容易形成極端現象,這種心理因素誘發的突發事件增多。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學生的心里健康引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面對突發事件的冷靜、理性處理能力。同時,高職院校需要通過課堂教育、輔導員個別心理疏導、網絡咨詢等途徑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疏導工作。建立網絡輿論收集和分析平臺,負責相關信息搜集、分析、處理及資源調配,制定規范科學的干預流程,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加強新生入學時的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增強師生員工的危機意識,對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加以關懷和支持,減少或避免因心理問題導致的危機事件形成。
作者:曹占霞單位:鄭州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