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學生課程學習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民族地區因受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與影響,所在地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理念滯后于教育的現實需要,對于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指標設計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針對于此,文章在充分考慮了民族職業教育的學情,以過程性評價理論為指導,設計了一套學生課程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體現了學習的動態性、過程性,可對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學生的課程學習質量進行比較全面的評估。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課程學習質量;指標體系
1引言
在我國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中,提出了改革職業教育的教與學的質量評價問題。提高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水平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因區位、經濟、歷史等誘因的掣肘,導致辦學條件不佳,所招學生生源素質不高,課程教學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效能評估方法落后,這些都嚴重地影響著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實踐活動,其中,如何有效地展開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質量的評價是當前民族職業教育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而建立一套合理、科學的學生課程學習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是該問題的核心所在。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漸進發展、螺旋上升的動態過程,因此,針對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不能僅考慮學習的結果、也必須體現其過程性。
2民族地方高職院校學生課程學習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現狀分析
當前,整個世界的教育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我國的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也存在顯著差異,表1列舉出了以美國為代表的教育發達國家、我國發達地區、我國民族地區對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的形式、方法、內容。從表1可看出,我國民族地區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課程學習質量評價方法單一、評價內容簡單、評價形式單調。結合課題組對民族地區多地職業教育院校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估調研情況,發現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對此項評估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2.1對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估實踐落后
于教育理論的發展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學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對教與學的評估起到導向作用。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的大部分教師對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還是以傳統的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理念上的滯后導致對學生的學習質量評價不能正確、客觀地反應學生的學情,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抹殺了學生個性的發揮。
2.2對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欠科學
當下,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工作者所設計的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確定大多依賴于自身教育教學的工作經驗,或借鑒國內外現有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觀性太強,很少有學者依據統計數據,對此展開嚴謹科學的論證。此外,民族地區現有的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過于強調各課程的共性,對于不同學科、理論與實踐占比差異明顯的各類課程不能有效地區分,沒有相關特色指標設計,不利于評估的導向作用的發揮。
2.3現行的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指標的可測性不強
對高職課程學生的學習質量的有效評價需要指標高度可測、易區分,但在現有的民族地區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正在采用的相關評價指標體系往往是指標界定模糊不清、測度困難、操作不易。此類的指標在設計之初往往從教師本位視角出發,沒有考慮到其他參評主體的學識水平、理解能力,所設計的指標體系當中主觀性指標較多、客觀性指標較少,對于定性指標的測度不同的評估者打分差異過大,而定量指標的數據獲取困難等諸多問題。
3指標體系的設計思路
3.1學習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針對上述分析,對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不僅僅只關心他們學習的成績,更應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發現、發展學生的各種潛質與能力。為此,我們制定了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學生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所應堅持的原則。(1)導向性原則。學生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始點與終點皆歸之于課程學習目標的實現,我們對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學習質量的考評在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學情基礎上,應對學生學習的知識技能的水平,各種能力的發展程度,學生學習的意愿與態度有一個合理的評估,突出德育優先、能力導向。(2)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應立足民族地區的教育教學的實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制定出科學、合理、合規的指標體系。傳統的知識測試與能力技能考評兼顧,課堂學習效能測評與課外實踐活動結果相結合,筆試與面試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等等。(3)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要體現公平、公開、公正原則。力使評價的參與主體多元化,避免單一評價主體的不客觀問題,盡量避免形成灰色地帶,不留暗角死角。對所有指標的測度數據來源強調客觀化,對于主觀性指標的打分標準須透明公開,對測評的整個過程、結果對外公示,使學生信服、大眾清楚。
3.2評價方法評價方法的選擇
對評價結果的影響很大,是否科學、合理,能否體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區情、校情、學情是人們所關注的。一味地因循守舊,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嘗試弱化期中、期末測評成績所占比重,淡化各種卷面測試所占分值,抬高以應用能力為載體的各項評估所占權重,將書內書外,課上課下學習的全過程進行綜合性的考評,以期改革傳統評價方法的片面性、結果性,建立全過程、綜合性的動態評估程序。
3.3評價的主體秉乘
多元評價主體參與的理念,本研究評價的參與主體分別為學生、教師、用人單位以及相關利益第三方。
3.4評價的內容本課題研究的評價范圍
包括了過程性、結果反饋性內容。過程性的評價內容的選取原因在于,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素養薄弱,對其知、情、意、行的培養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當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的行為過程的表現、與合作伙伴的協調合作能力等都需要定期的動態考評方能正確監測出學生的學習狀況。結果反饋性的評價內容的選取原因在于,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培育學生的目的在于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應用型的高級技能人才,理所當然,社會上用人單位的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技能應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工作態度等的社會評價意義顯著,這種真實有效的閉環反饋能正確引導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使得高職院校據此跟蹤反饋意見合理開設專業、優化課程設置,完善課堂教學,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效能的提升,增強其的社會競爭能力。
4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指標的設計
本課題組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經過科學調研、依據統計數據,采用統計學方法進行篩選,將本研究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課程學習的基礎、課程學習的過程、課程學習的結果三個模塊,為了指標的可操作性,針對不同的模塊建立了可觀測的8個二級指標,17個三級指標。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和需求,為實現不同的評價功能,選擇不同類型的評價指標、度量尺度和賦值方法,進而選擇和確定相應的評價方法,以解決不同學生、不同學習質量指標采用不同評價方法的應用問題。
5結語
對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學生的課程學習質量的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思想,對評價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進行實驗,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在所構建的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由學生、教師、行業專家、管理者構成,評價體系以崗位要求確定培養目標,以素質為核心,以能力為基礎,通過評價體系的科學設定,逐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完善知識結構、促進職業素質基本養成。在今后在實踐中,相關教育人士要更加深入研究,不斷優化評價指標體系,保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余曉玲.職業院校構建體育課程學習評價體系的實證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2):144-145.
[2]徐偉民,黃俊華.基于學生發展的多元化課程學習評價方式改革的理論與構建[J].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16(4):107-109,113.
[3]舒輝.“變電運行”一體化課程學生學習質量評價方法的探索[J].電子世界,2016(23):30.
作者:田晉 單位: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