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生對“笑聲”印象分明,對“悲劇”體會不深,學生的習作大都對“笑聲”進行了細致描寫,但對造成孔乙己的悲劇卻只停留在表面。第三節課,我根據問題,要言不煩地作了講解,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充分利用了課文內部的矛盾。“笑聲”與“悲劇”是截然對立的兩個概念,既是“悲劇”,為什么充滿“笑聲”?既是笑聲,為什么又是“悲劇”?正是這個矛盾,使學生“憤懣”,“意悱悱”動腦動筆,探其究竟,整個三節課下來,學生獲益甚多,興猶未盡。
利用學生面對課題時認識內部的矛盾,也容易創設問題情境。七年級有一篇童話《皇帝的新裝》,我在教本文時,列舉了五項理由,要學生辯別哪幾條是皇帝受騙的真正原因,這五條是:①皇帝生活奢侈,一心想得到漂亮的新衣;②兩個大臣與騙子相互勾結,一起欺騙皇帝;③皇帝又愚蠢,又愛虛榮;④騙子的設計正中了皇帝的要害;⑤大臣怕自己成為“不稱職”的“愚蠢”的人,因而自欺欺人。這一課題之所以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就在于抓住了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粗看起來,五個問題似乎都與皇帝受騙有關,實質上只有一項是皇帝受騙的真正原因。問題的難點,就是要把其他四個相似項從中分離去,這就要分析、比較、判斷,進行思維,最后找出正確的答案。學生被這種問題所吸引,興趣盎然,學得起勁,效果很好。當然,創設問題情境,教師要求必須熟悉教材,發掘教材的智力因素,了解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還要掌握學生的已有經驗及智能水平,從而嚴格遵守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一、在散文及古詩文教學中培養想象力激發興趣
古詩文,由于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差異,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徘徊在字、詞句上裹足不前,如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我國燦爛的古文化,欣賞它的含蓄雋永,領略它的博大精深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激發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想象,變柘燥為生動。
1.激發興趣,增強信心。首先,中學語文教師應明確認識學習古詩文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會讀會背幾篇古詩文,會做幾個閱讀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喜歡古詩文,愿意在古詩文的海洋中遨游、探索。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再次,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名句對接,改編故事等。另外,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架橋引路,調動理解興趣。學習古詩文,許多學生只是停留在字、詞、句上,分析人物形象也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如何引導學生逾越難關,到達理想的彼岸?教學中采用“改編故事”的方式既可以鞏固基礎,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想象力更加生動、形象。如學習《愚公移山》一文時,我指導學生將文章改編成一篇生動的故事,力爭使愚公和智叟的形象逼真,文中愚公之妻與智叟勸愚公的話大致相同,若不假思索譯出來,就會一模一樣。因此,我提醒學生要注意人物說話語氣及各自的動機,智叟的挖苦之態就表現了出來,至此,人物形象在學生的豐富的想象中變得更加栩栩如生了。
3.巧設問題,激活想象。“疑是思之初”巧設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有效地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激活學生的想象,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如我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文時引導學生體會雪中送別之情時,緊抓關鍵字設計問題:①“去時雪滿天山路”中“滿”字僅僅是寫路上的雪多嗎?②“雪上空留馬行處”中“空”字怎樣理解?引導分析時,啟發學生想象作者當時心情怎樣?神態如何?在學生的想象中,“滿”字更加具體形象化了,它不僅僅寫出了當時大雪封路,歸途的艱險,更重要的是寫出了作者復雜的感情,有惜別的情誼,有擔憂的心情,有自嘆的惆悵……多樣的情懷將作者的心占據得滿滿的,“空”更表達了那種言已盡而情意無窮的情思,教師在引導中讓學生設身處地品味難以名狀的“空”,一千個學生必定會有一千種感覺。
二、運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有集成性特點,即集圖像、聲音、動畫和數值于一體,將結果綜合地呈現在屏幕上,為學生提供聲情并茂的感官刺激,對于知識的鞏固和保持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教學《春》,在課堂練習的設計上,我用軟件把課文段落設計成幻燈片,通過一定的色彩搭配,配以圖片,把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以醒目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把對課文有關的內容設計成填空題,先讓學生填空,然后看畫面內容連成一段話,(盡量用上文中詞語),最后達到背誦文章的效果。學生不僅在課堂上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體驗到了人機交互式學習的情感和成功的喜悅。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在愉悅和諧的氣氛中掌握知識,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作者:曹云霞單位:襄城縣茨溝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