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育之自讀自悟巧學古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了讓學生進入詩歌意境,引導學生查找詩歌寫作背景,體悟詩的情感、主題,品位精妙字詞,利用詩歌“空白”給詩歌補白,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自己質疑、自我解疑、自讀自悟,從“讀得懂”到“懂得讀”。但教師也不能缺位、錯位,當講則講,當引導則引導,捅破那層似懂非懂的窗戶紙。
【關鍵詞】寫作背景;精妙字詞;詩歌補白;自讀自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國古代詩歌以含蓄的情感、優美的語言、典雅的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散發著永恒的魅力。我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對我國古詩非常喜愛,希望能把詩歌的精髓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
和學生一起學習溫庭筠《望江南》一詞的情景仍使我記憶猶新。溫庭筠是我較為喜歡的一位詞人,喜歡他一生歷經坎坷卻依然灑脫不羈,喜歡他寄情聲律的才情。備課時,我翻閱了多種資料,精心準備。課堂上我聲情并茂地為學生描繪、講述,可當我回過神來關注學生時,卻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已昏昏欲睡。我口里抱怨著學生沒品味,課后卻開始了對古詩教學的反思。詩歌的含蓄美,靠全盤灌絕對是不可行的,必須想辦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真正進入到詩歌中去體會、去琢磨,于是我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嘗試和探索。
一、引導學生查找詩歌寫作背景,體悟詩歌情感和主題
磨難造就詩人,古詩中大量詩篇都是詩人抒寫身世之作,或悲苦或昂揚,讓后人感嘆不已。閱讀這類詩文,一定要聯系詩人當時的寫作背景,并在詩歌中進行對應,才能加深理解。于是在學習詩歌前,我就要求學生先查找詩歌的寫作背景,現代科技條件使學生很容易應付我的任務,學生在網上一找到便不加篩選,全盤照搬,更有甚者直接打印,連看也不看,以至上課連讀都讀不順。針對這一現象,我進一步要求必須會說。要想說出來,學生就必須得看,必須學會去篩選,質量自然比以前高了。但學生的興趣仍不高,往往應付了事。怎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我又大膽嘗試,講《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之前,我利用早讀帶領學生預習,讓學生根據詩文及注釋來猜寫作背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有的說“巴山楚水”點明僻遠地點,“二十三年”說明時間漫長,我猜劉禹錫當時一定被貶多年了。又一同學說:我也認同,我從“到鄉翻似爛柯人”看出來的,課下注釋說了這是在引用王質爛柯人的典故,抒發自己貶謫之后,人事皆非的悲涼之情,可見一定是被貶了,而且時間很長。這時一同學發問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千頭萬木春”是什么意思,和作者的身世有關系嗎?同學們都陷入深思。我抓住這一時機,及時誘導同學們思考,請同學們課后再查資料核實一下,看誰能幫那位同學解決疑問。這一次同學們預習任務完成得很認真,課上同學們對劉禹錫進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紹,通過介紹同學們感受到劉禹錫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苦難,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劉禹錫的樂觀情懷和面對苦難的勇氣。
二、引導學生品味精妙字詞
美酒佳茗,“味雖美,不親嘗者不甘也”,“文字之佳勝,正貴讀者之自得。”詩歌語言凝練,往往一個字就傳達出豐富的內涵。因此只有潛入文字背后,走進作者心靈,含英咀華,才能深得個中滋味。學生初學詩歌時,只注重粗略了解詩歌內容,大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懂得咬文嚼字、揣摩品味。如何引導學生去體味詩歌的語言美,我經過一番思考之后,又做了如下嘗試。
首先,我認為“讀”是語文教學第一教法,更是古詩教學的好方法。在講李白的《行路難》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中幾個動詞的妙處,我先做了示范性朗讀,要求學生聽清我重讀的字音,然后讓他們自由朗讀感受為什么要在此處重讀,并且提醒學生們讀時要把自己擺進去,與作者產生心靈共鳴。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結合自身的體驗,逐步體會到了詩人內心的愁苦及無所適從的思想感情。
我還給學生支了些高招來體會字詞的妙處:“加一加,減一減,調一調,聯一聯,換一換,改一改”,讓學生在比較中體味語言妙處,培養語感。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已能憑借語感快速捕捉到關鍵字詞并能簡要說出其好處,但較籠統,欠具體。比如在講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讓學生對第一段進行賞析,學生們快速地抓住了“怒號”、“卷”、“飛”等這些動詞,認為用得很貼切、很形象,突出了風很大。當我要求他們說得具體些時,他們卻不知如何說好了。于是我親自“下水”,說我認為“灑”字用得極妙,如換成“落”字,好象就沒有那種味道了。說到這兒,我故意停了會兒,觀察學生的表情:大部分同學眉頭緊鎖而個別同學似乎已豁然開朗了。我繼續解釋道:“灑”表明落得很分散,雨點似的,多難收回呀,同學們說老人家可憐么?學生們異口同聲說“可憐”。教師“舉一”后學生開始“反三”,發言異彩紛呈,頗有見地。通過對這些詞語的賞析,同學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與作者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這樣的練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在作文中學會遣詞造句。
三、引導學生給詩歌補白,培養學生想象和聯想能力
詩歌與其他文學樣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的藝術創造,詩需要形象思維,但更講究跳躍與留白,不然就過于刻板,教師應抓住詩的“空白”來培養學生想象、聯想能力。如《天凈沙·秋思》中羅列、疊加了大量意象,省卻了過程的敘述,于是在學習這首詩時,我要求學生結合詩作情感通過想象作補白嘗試。學生興趣很濃,很多同學當堂就完成了任務而且想象異常豐富,這樣的“補白”練習收獲頗豐。王爾德曾說過:作品一半是作者寫的,一半是讀者寫的,學生的不同解讀確實豐富了詩的內涵。
古詩的情感美、語言美和留白美需要學生自己體悟,“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放手讓學生深入古詩,自主閱讀,自己質疑,自我解疑,自讀自悟,從“讀得懂”到“懂得讀”。不過,教師也不能缺位、錯位,當講則講,當引導則引導,幫學生捅破那層似懂非懂的窗戶紙。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尚文著,《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上海教育出版社。
[3]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