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科研管理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科研管理是推動高職院校科研發(fā)展水平和科研價值的重要因素。文章描述了當前高職院校科研管理現狀,對“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科研管理作出思考,并對如何轉變思維方式和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科研管理
科研發(fā)展水平和科研價值是衡量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重要依據,而科研管理是推動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和創(chuàng)新科研管理平臺能夠有效地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新的背景下,科研管理必將轉變思維方式和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和信息的共享,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對高職院校科研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一、高職院校科研管理現狀
高職院校科研成果數量少、水平低,科研成果形式單一,轉化率低。科研成果以論文、編著教材和專利為主,應用型成果缺乏,真正可以轉化的成果極少。從科研管理的角度看,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獨立的科研管理機構和專職人員
目前仍有部分高職院校未開設獨立的科研管理部門,科研工作由教務處或其他部門附帶管理,科研管理處于“教學配角”的地位,科研工作缺乏專職管理人員,不具備專業(yè)管理能力和水平,欠缺現代化信息管理技術,不能很好地勝任新形勢下科研管理工作。
(二)科研管理軟硬件水平不高
不少高職院校還未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和網絡平臺,仍然采用傳統的人工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單一,管理效率低下。
(三)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
科研管理不規(guī)范現象仍然存在,主要體現在重立項、輕結題,過程管理監(jiān)控不嚴,以及經費使用不規(guī)范等方面。有調查顯示,約80%的教師認為學校缺乏良好的科研激勵制度,科研獎勵力度不夠,不能有效調動教師科研工作積極性,除了職稱評審需要,幾乎沒有教師愿意主動參與科研活動。
二、“互聯網+”對高職院校科研管理的新要求
(一)管理方式轉變
“互聯網+”是一種融合性極強的信息交互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傳統的以課題或以學校發(fā)展趨勢為導向的單一管理方式將很難滿足新形勢下科研領域的發(fā)展要求,必然要向多元管理的方式轉變。高職院校應將科研管理的重點建立在以經濟價值、學術價值、教師能力、學校發(fā)展以及市場需求等融合為一體的多個層面上,通過多元化科研管理,保障科研的發(fā)展方向符合多層面的需求,進而全方位提升科研管理的價值。
(二)科研管理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互聯網的特點之一就是高效的信息傳輸,在互聯網的支撐下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率,主要體現在技術儲備、科研資料、過程監(jiān)控、成果的轉化和科研人才的合理配置的提升上。互聯網數據平臺能夠對科研工作的所有元素進行量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合理配置,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最大化實現科研管理的價值。
(三)科研管理實現跨界融合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高職院校建立科研管理平臺,聯合更多的資源載體,通過全面整合資源,將不同學校、不同專業(yè)、不同背景的研究連接起來,實現跨界融合研究。“互聯網+”敲開了科研管理的大門,利用科研管理平臺將學校與企業(yè)和市場對接起來,促進科研主體間的交流合作和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及推廣應用。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科研管理的建議
(一)轉變科研管理思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將“互聯網+”理念引入科研管理中首先要加快轉變科研管理領導層和管理人員的思維。領導層要充分認識到科研工作對推動學校內涵建設和長遠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要設立專門的科研管理部門或機構進行歸口管理。其次,科研管理人員要認識“互聯網+”的時代特征,從傳統的管理理念向融合、創(chuàng)新、服務的互聯網思維轉變,專心一意抓科研,走出職能繁雜的局面,變“科研管理”為“科研服務”,推動科研健康、穩(wěn)定地可持續(xù)發(fā)展。再次,科研管理人員要有不斷學習的思維,“互聯網+”時代是數字化時代,信息瞬息萬變,科研管理人員一方面要了解經濟社會形勢和科技創(chuàng)新動態(tài),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和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適應新時代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應當積極外派科研管理人員參加相應培訓、學術交流,考察同類院校科研管理方面的方式方法,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也可以聘請該領域的專家到校指導工作,讓科研管理人員在工作實踐中認識到“互聯網+”模式的必要性和高效性,促進自覺行為的形成,加快“互聯網+”觀念的轉變,提高管理水平。
(二)增強科研意識,培養(yǎng)領軍人物和團隊
“互聯網+”時代對科研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yè)水平,還要具備互聯網思維,擁有良好的互聯網技能。較長時間里,高職院校的科研水平薄弱與教師投入科研活動不足分不開,重教學、輕科研的現象突出,如何處理科研與教學的關系亟待解決。高職院校應以教學促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為宗旨,減輕教師教學任務,必要時可聘請校外兼職教師,讓教師有足夠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科研活動中;另一方面加強宣傳力度,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認識到科研也是高職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認識到科研對教學的推動作用,能夠主動參與項目申報、勤鉆研,努力通過科研提高學術水平,而不是為評職稱或意圖獲得物質利益或獎勵而搞科研。同時,引進高水平教師,打造科研領軍人物。在領軍人物的帶領下,培養(yǎng)一支具有高創(chuàng)新性、高能力的科研團隊,才能應對新時代下日趨復雜的高層次科研活動。青年教師是科研活動的生力軍,他們精力旺盛、擁有更強的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力,擁有良好的“互聯網+”思維和技能。培養(yǎng)青年教師科研隊伍,搭建平臺,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青年教師參與科研培訓和實踐活動,能更快地促進學校科研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提供可持續(xù)性的科研人才隊伍保障,促進科研工作的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
(三)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建立長效的科研激勵機制
學校要出臺相應管理制度,如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科研成果獎勵辦法、科研績效管理辦法等,建立長效的科研激勵機制。制定制度要切合學校實際,做到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將有利于科研成果的開發(fā)與轉化。特別是在制定獎勵辦法激勵措施時,要注意以人為本,尊重科研人員,積極調動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同時要使科研人員的個人發(fā)展目標和學校發(fā)展目標相一致,通過實現個人目標促進學校目標的達成;科研激勵不應只注重物質激勵,還應加強精神激勵;不僅有正面激勵,還要有負面激勵;既注重科研成果的數量,還要關注科研成果的質量。“互聯網+”時代是大數據時代,是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因此,在制定這些制度和辦法時,要注意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特征,絕不能一成不變、一勞永逸,要做好應變的準備,做到及時修訂和不斷完善。同時,科研管理制度要及時通過互聯網予以公布、公開,且加大宣傳,從而調動起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對科研活動進行引領,減少亂象,使科研工作健康有序發(fā)展。
(四)創(chuàng)新數據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在互聯網的支撐下,構建創(chuàng)新型科研管理數據網絡平臺。首先,可對接學校官網或官微,由科研管理部門實施日常運維,由此創(chuàng)建一個與外界溝通的窗口,使校內外人員都能全面、準確、實時動態(tài)地了解學校各類科研信息,對科研政策的落實和相關信息的宣傳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其次,該平臺還應具有科研項目管理功能,通過對項目儲備、申報、實施過程、結題驗收等模塊管理,使項目情況一目了然,實現全過程動態(tài)化管理。再次,該平臺還應具有數據統計分析功能,通過對學校、政府、企業(yè)、市場等主體的數據資源進行分析,有效地為不同學科的項目調動諸多要素,使科研人員能夠更快捷、更優(yōu)化地選題,避免重復或不切合實際,實現優(yōu)化資源的目的;同時,將科研成果在平臺上予以分享,增加與政府、企業(yè)、市場等主體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fā)揮其媒介作用,通過平臺的精準量化、智能檢索與匹配、智能融合將科研成果迅速推向市場,實現推廣和應用,不僅降低了科研成本,還能達到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實現科研成果的快速轉移轉化。
參考文獻
[1]董晨妍.基于“互聯網+”的高職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研究[J].高等職業(yè)教育--天津職業(yè)大學學報,2016(10).
[2]林珊湉.“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科研管理的機遇與挑戰(zhàn)[J].福建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4).
[3]董夙慧.“互聯網+”背景下職業(yè)院校教科研管理效率提升的研究[J]求知導刊,2016(4).
[4]曹淑蘭.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J].才智,2017(5).
作者:陳曉余;何曉琴 單位: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