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課融合德育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說到德育教育,按人們的習慣思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或者把二者合起來叫做思想政治教育,其內容一般以愛黨愛國為核心,這原本是為了突出我們的德育教育的時代主題,但由于人人都在這方面進行著著力強調,時間長了,反而讓我們有了一種把德育教育狹隘化的感覺,以為德育教育就只剩下思想政治教育了。其實,德育教育的內容十分寬泛,若要對它進行比較全面的表述,我們更喜歡用“善良、敦厚、真誠、守信、正直、溫和、謙恭、勤儉、樸實、高尚、純粹”等字眼,因為和前者相比,這些字眼所體現的“德”更基本、更普世、更有價值,因而是更能夠體現一個人作為“人”的“質”的東西。尤其是在我們這個信仰危機、誠信缺失、假話正常已經成為人們長時間公認不諱的事實的時代,這些字眼所體現的“德”正是我們這個時代人們身上最缺乏的東西,因而注重進行這樣的德育教育顯得更有時代意義。在討論德育教育的時候,首先對德育教育內容作出這樣的界定,才可以進行比較實在的討論,不然,我們的討論會仍然是說一通空話。
現在再說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準確地說,“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這個說法是不科學的,本文之所以用了這樣一個題目,是因為這是被大家規定了的校本教研課題,所以不得不用。為什么說這個說法不科學呢?這就又得談談“語文”是什么東西了。我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說的“語文”,是用語文課本體現的,它的最本質特征是“語言文學”。如果說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課本還主要是“語言文字”的話,那么,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學生手中的語文課本就越來越成為一本“語言文學”了,它所展現給學生的課文,文學作品的比例越來越大。我們所謂要“滲透德育教育”的課文,正是針對這部分文學作品而言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明白了為什么說“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說法是不科學的了。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為文傳統是“文以載道”,這個原則一直是被我們的祖先所推崇和維護的,正是在這個原則指導下,當初寫文章的人的目的就是明確地用它來“載道”的,這個“道”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德”。而我們今天雖然已經習慣了消遣文學、搞笑文學、泡沫文學充斥媒體的景況,但我們的中小學生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課文,還沒有這些東西。所以我們所說的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不是我們今天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才要往進去“滲”的,是當初的文章的作者已經把它“滲”進去了,我們今天要做的工作,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說法的話,只能說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課文中的‘德’提煉出來”,而不是“滲透”。或者說,“滲透”的說法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把課文之外的“德”的東西滲進課文中去,那么,這種說法就更錯誤了,因為它從根本上取消了語文教學的本質。那么,把上面的說法表述成“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把課文中的‘德’的內容提煉出來進行德育教育”行不行呢?不行。先不說這個表述好不好的問題,就它所表達的內容來說,也仍然不科學。因為它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
“語文”的靈魂雖然是“德”,但它的肉體卻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靈魂與肉體是不能分開的。我們要被一個人的靈魂所感化,無論如何都只能是通過接觸他的肉體才能實現,從現象上看,我們始終都是在和他的肉體的存在打交道,只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受到了他的靈魂的感染;而且,只要我們不斷地和他的肉體的存在打交道,我們就無論如何都會受到他的靈魂的感染,這是避免不了的。這里說的“始終和他肉體的存在打交道”,其最佳方式就是和“他”長期“生活”在一起,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生活”二字,只有在這種方式中,我們所得到的感染才是“德育”,如果不是“生活”的方式,而是由某人介紹說“他”的靈魂如何如何,我們也許可能會感動,但得不到“感染”,我們也許知道了什么是“德”,但我們并沒有得到“育”,因為這里沒有“育”的過程。語文學習、語文教學的道理也正就是這樣,只要我們讓學生長時間地“生活”在語言文字里,學生的接受德育教育是必然的,我們再用不著“滲透”或者“提煉”,如果我們特別地把“語文”里的“德”的東西挖出來交給學生,其結果是語文死了,我們給學生的是一些政治的、道德的說教,這種情況只能叫“教”,不能叫“育”。
“生活”在語文里,就是在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的原作品中長時間地沉浸、優游、感悟、品味,是《學記》中說的“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比如,學習一首古詩,在反反復復的誦讀、默讀、沉思之中,那語言越來越熟悉,那形象、意境越來越明晰,接著,那情味、理趣、美感就不斷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這時候,我們就說學習者得到了德育教育,而且是真正的語文的德育教育。它就是前文說的“善良、敦厚、真誠、守信、正直、溫和、謙恭、勤儉、樸實、高尚、純粹”等字眼所體現的更基本、更普世、更有價值,因而是更能夠體現一個人作為“人”的“質”的東西的“德”,而不僅僅是單調的政治說教。說這是語文的德育教育,是說這里進行著“教”的行為的是語文,進行著“育”的行為的也是語文,而不是語文之外的“人”。那么,我們要不要語文之外的“人”——老師的“教”呢?當然要。我上文的說法,是針對提出本文題目者的心理前提說的,并不是一點都不要老師的“教”。我們在提出本文的題目時是有一個心理前提的,那就是基于我們在平時寫教案的時候,不論那門課程,都一定要寫明白“三維目標”,把德育教育要明明白白地寫出來,在教學中要把它作為一個特別需要強調的教學環節落實下去,這樣做的結果,其實質是把“德”的東西從教材中分離出來交給學生。就是基于這樣一種思想,我們才提出了如同本文題目這樣的論點。我上文的論述就是針對這種心理期待說的,與其在語文教學中搞這樣的德育教育,我的觀點是寧可不要。課堂上有多余的時間了,我們還是把它交給學生去讀書吧。我們的“語文”,只要你學習它,你就必然地受到一種“德”的教育,這是你躲都躲不了的,所以我們才常常告戒學生不要去讀那些不健康的書籍,我們怕那些書籍中不健康的“德”給學生以不好的教育,這是我們承認書不需老師的“教”就已經能夠給讀者以它應有的“育”這個事實才產生的擔憂,不然,我們還害怕學生讀那些不健康的書嗎?給學生以一定的德育,這是語文本身自有的功能,我們用不著再在語文教學中開辟出一個“德育”的項目來讓它陪襯甚至遮蔽語文教學的主體色彩。在這方面,我們并不是沒有教訓。中不說,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如何使語文教學更純粹些,更“語文”些,還一直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努力追求的,而不是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
既然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功能是語文本身自有的,是與語言文字、語言文學水乳交融而不能分離的,那么,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就無須另謀出路,就沒必要從語文教學中分離出來專門討論它。我們要做的工作只有一樣,就是努力把語文學好。語文知識越深厚,語文技能越突出,語文經驗越豐富,語文功底越扎實,所受到的語文中的德育教育也就越好,否則,不從語文知識、能力、經驗的獲取和加固上下功夫,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滲透”上做文章,恐怕越“滲”越沒有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