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中國實踐的結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課程是現代大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是方向課、導論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教育問題是事關我國人才培養的社會方向性的重大問題。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要堅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必須要注重體現我國國家利益,要及時吸收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成就。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國家利益;社會發展成就
大學生人生閱歷不足,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往往看見現象看不到本質。在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和經濟體制轉換的實踐中出現了許多新事物、新矛盾和新問題,與傳統的思維觀念發生強烈沖突,大學生們往往難以承受。面對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產生動搖,社會上一些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相違背的思想、政治觀點也時有出現,對青年學生的心理產生著強烈的沖擊,使一部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產生動搖。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也有待進一步改善,增強分析問題、認識社會的能力。由于長期接受應試教育,受高考這根指揮棒的指揮,一些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特別是歷史知識極度缺乏,對很多理論觀點似是而非,缺少必要的人文科學基礎,進人大學后接受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顯得較為吃力。受慣性思維的影響,一些學生對股份制問題、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問題、剝削現象的存在等等理論疑惑不解。思維慣性對觀念轉變形成阻力,把某些正確的理論原則當作“謬誤”來批判。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課程是現代大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是方向課、導論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教育問題是事關我國人才培養的社會方向性的重大問題?,F階段,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要堅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必須要注重體現我國國家利益、必須要及時吸收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成就。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理論,是從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的。從傳入到被中國人民選擇并接受,經歷了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許多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思想精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過程中開展和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無數智慧的思想結晶。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選擇性地加入傳統文化精華內容的教學,如民本主義、儒家“義以為上”的人生價值觀和“寬則德眾”的處世哲學等等,有利于加強學生“德”的建設,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于個人修養的論述,如德、仁、忠、恕等,對指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不無裨益。孔子講的仁,“仁”者人也,核心就是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鬃釉唬骸熬映扇酥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另外,孔子對忠的表述也很有借鑒意義:“君子不成人之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就是孔子的忠恕之道。因此,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養料。
在哲學和世界觀領域,我國歷史上的哲學家如荀子、王充、張載、王夫之等均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管子曰:“倉凜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顯然是對物質生活基礎性地位的肯定;韓非子、王充等也闡述了物質生活基礎在社會發展的中決定性地位。雖然我國古代哲學先賢們的思想觀點帶有明顯的樸素唯物主義的特征,但是其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都十分重視踐行,主張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些思想顯然與馬克思主義是相通的。我國古代傳統社會,所謂的“三一式,的辯證觀、二分的“一兩觀”的思維模式,也與馬克思的辯證法有相通之處,前者雖然有許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其基本觀點是較為科學的。在社會理想領域,我國先秦道家老莊學說中保存著大量對于原始社會向往的文字,《莊子》中還存在大量對于當時階級剝削的批判和抗爭。儒家學者則主張“大同,理想,講求‘天下為公’”。于是“,大同”社會就成為人民長期向往的理想社會。至近代,改良主義者康有為又著《大同書》等一系列著作,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向往。孫中山先生也曾明確地認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就是“大同”主義。中國傳統的“大同”理想與共產主義理想有表面上、形式上的相似和相通之處,正是由于這些相似之處,當共產主義理想傳到中國后便使人感到似曾相識,產生一種可感知、可理解、可接受的認同心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現實發展道路的選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綿延不絕諸如“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民為貴,社程次之,君為輕,’(孟子)等思想雖與君主專制主義相反相成,與以最大多數人民根本利益為指向的馬克思主義有本質區別,但不能不看到的是,這些民本思想也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觀點有容易產生共鳴之處。在水深火熱的近代中國,這些相通共鳴之處又被放大,深深打動了中國人民,更有助于喚起他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革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注重體現國家利益
國家利益作為一個基本概念,在馬、恩、列、斯以及的經典文獻中至今還未見有專門論述。對它的解釋,也只能散見于國內外出版的一些文章和論著中。按照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觀點,國家利益是一個歷史的產物。馬、恩通過考察國家產生的過程發現,國家利益是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是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沖突的結果,它是受統治階級所支配的,形式上表現為各階級共享的社會公共利益。在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定時期內,都存在著一個或幾個事關國際全局的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即時代主題。正確把握時代主題是我們制定正確戰略方針和政策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到鄧小平都始終注意觀察和分析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自己的時代觀,并據此來調整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內外政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要緊密結合國家利益,講述新中國成立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國國家利益的實現方針和基本策略。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際形勢對中國周邊環境的影響,使得中國周邊形勢惡化,再加上在、“”反革命集團的干擾破壞下,“左”的思想得到發展,這使得我國領導人在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和時代主題的認識上發生嚴重的偏差。在戰爭問題上,包括在內的一些黨的領導人認為世界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迫在眉睫”。在革命問題上,我們對世界革命的形勢估計過高,認為當時世界的主要傾向是革命,并一度把推進世界革命、實現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作為中國對外工作的基本方針。同志就曾指出:“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966年8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提出,“當前正處在世界革命的一個新時代”,國際形勢發展的總趨勢是:“帝國主義走向全面崩潰,社會主義走向全世界勝利?!?0世紀70年代初期又進一步提出:“當前世界的主要傾向是革命,不是革命制止戰爭,就是戰爭引起革命。”“戰爭與革命”論的提出,使我們大力加強戰備,“深挖洞,廣積糧”,搞“山、散、洞”“一二三線”建設,忽視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形勢有了很大變化。首先,美蘇爭霸仍在激烈進行,戰爭危險依然存在。但與此同時,美蘇之間大規模的軍備競賽,尤其是在核武器上的勢均力敵,又形成了一種制約力量,使得雙方誰都不敢輕啟戰端。其次,世界和平力量不斷發展壯大,超過了戰爭力量。不僅第三世界堅決反對戰爭,要求和平,西歐和東歐國家,甚至美、蘇兩國的人民也不希望發生戰爭。第三,隨著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和大批第三世界國家政治獨立的實現,民族革命的任務已經完成,發展民族經濟的任務日益突出,成為這些獨立后國家的主要任務。第四,社會主義國家在普遍經歷了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之后,原有的經濟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經濟發展速度減慢甚至停滯。如何改革舊的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成為社會主義各國面臨的新課題。第五,隨著戰后新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面對新的潮流,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調整其經濟結構和內外政策,加速發展本國經濟,以便在新一輪的世界競爭中取勝。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鑒于當時國際形勢發展中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新特點,鄧小平及時改變了傳統的時代觀,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主題的新論斷。早在1980年初他就指出:“我們有信心,如果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搞得好,可以延緩戰爭的爆發,爭取更長一點時間的和平。這是可能的,我們也正是這樣努力的。不僅世界人民,我們自己也確確實實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钡搅?985年,鄧小平又明確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和平與發展”時代觀的提出,要求我們改變過去那種片面強調戰備,忽視經濟發展的路線方針。要求我們回到以發展經濟為中心上來。這對我國內外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以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施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鄧小平所闡述的“三個有利于講的就是國家利益問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國的國家利兼.而為實現這樣的利兼而制定的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則是國家的三個目標,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與“三個有利于”所代表的國家利益相比,三步走的國家目標是具體、明確和以數字為體現的。當然,這樣的目標還可以再進一步具體化,諸如可以具體化為各行業、各領域、各部門的目標,并具體地變為國家的經濟計劃。從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三步走”來看,國家目標在時間上是有長短之分的。在這里,第一步目標是短期目標,第二步目標是中期目標,第三步目標是長期目標。當然,所謂“短”與“長”只是相對的,不可能有絕對標準。在國家的戰略目標體系中,除了有以時間長短為界定的目標之外,還有以領域為界定的目標。任何國家都應該有政治目標、軍事目標、經濟目標、外交目標等。就這些方面來說,通常又會根據其重要程度而劃分核心目標和非核心目標。就中國的國家目標來說,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這是核心的目標,或者說是最重要的目標。其他的目標,都必須服從或服務于這個目標。例如,國家的軍事目標、外交目標盡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目標,但都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建設為中心。軍事目標應是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保障,而外交目標應是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個和平發展環境。三、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吸收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成就蘇聯和東歐巨變以后,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典型代表。經過不斷努力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收入形式多樣化,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基礎上,我們中國共產黨不斷總結和吸取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綱要,產生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確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都是我黨在新時期理論探索的重要成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發展、不斷吸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具體表現。
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在《論十大關系》中就提出要以蘇聯為戒,獨立地探索一條有別于蘇聯模式和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但是他并沒有完成這個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從此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成為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旗幟。在總結建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新的實踐經驗的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帶有根本性意義的新認識,糾正了傳統的用公有制形式來衡量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標準的觀念,提出衡量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標準是能否促進生產力更快地發展,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是促進生產力發展、人民富裕、綜合國力提高的社會主義。他也改變了過去認為我國已進入馬恩所說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估計,從我國生產力水平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實際出發,做出我國社會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提出我們發展的一切辦法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糾正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把計劃和市場當作社會基本制度的觀點,提出計劃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觀點。糾正了傳統社會主義觀念中只看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和斗爭而看不到繼承和學習的觀念,提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規劃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探索,我們終于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黨的十三大認為,我們黨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的范疇,為新階段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行動思路和理論架構。黨的十四大把它概括為九個方面的基本問題,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問題。這九個方面的問題,是回答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不可或缺的有著內在邏輯聯系的基本問題,勾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走向,奠定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前進的理論基礎。雖然,這九個方面的具體內容,也有受鄧小平所處歷史條件限制的許多成分,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處內外條件的變化需要做出修正、完善和發展,但是,這九個方面的基本問題構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階段理論構架的基本輪廓;這九個方面的內容,一些基本的方面對當前甚至今后很長時間都是管用的和我們必須遵循的,所提出和規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和藍圖我們還遠未完成,所提出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性問題還需要我們去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論語·顏淵[Z].北京:中華書局,2006.
[2]論語·雍也[Z].北京:中華書局,2006.
[3]論語·公冶長[Z].北京:中華書局,2006.
[4]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徐臣攀 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