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shù)篇優(yōu)質(zhì)馬克思實踐觀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Abstract This paper holds that today's Marxist philosophy of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modern humanistic value, which open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modern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of reconstructing the world of life. A New Perspective of Reconstructing Humanistic Spirit.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practice; humanistic value
在物?|世界豐富的今天,在形形的物質(zhì)至上、金錢至上等種種思潮充斥的今天,人在金錢世界、物質(zhì)世界面前喪失了自我,甚至于變?yōu)榱伺`,如何匡正這一錯誤的觀念,為現(xiàn)代社會重塑現(xiàn)代人文精神價值,成為當今思想界不得不應對的一問題。
本文試從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出發(fā),認為馬克思哲學實踐觀中的“實踐的自覺能動性”的觀點,有著重要的現(xiàn)代人文價值。本文試從馬克思實踐觀對現(xiàn)代人自我理解提供的新思維方式、重建生活世界提供的新思路以及為現(xiàn)代社會提供人文價值追求的新視角等三方面試對此一一闡述之。
1 實踐觀念開啟了對人自我理解的新思維
西方傳統(tǒng)哲學從柏拉圖開始到黑格爾發(fā)展到巔峰,一直以追尋存在者背后真實的終極存在為哲學的最終目標,并因此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這種傳統(tǒng)哲學的思維模式認為人的存在,在于人之先在存在的本質(zhì)性,人之本質(zhì)性決定了人的一切,人的發(fā)展也受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實體的制約。在此意義上,知性化的實體本體論代表著一種從“原則”出發(fā)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1]這樣的思維模式只看到了人的本質(zhì)性,結(jié)果勢必瓦解分裂了人的現(xiàn)實生命,抹殺了人的多樣性,導致了對人理解的抽象化。
馬克思哲學提出了實踐這一劃時代的觀念,開啟了一種新的哲學思維模式,一種對人現(xiàn)實性理解的新的思維模式。
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認為,實踐是一種人自覺能動的創(chuàng)造的目的性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人不僅僅創(chuàng)造了人的外部世界即人的對象世界,而且也創(chuàng)造了人改造了人自身,也即是實踐不僅僅創(chuàng)造了人的生活資料,也創(chuàng)造了人的生存價值,從此方面來說,實踐是人之為人的基本規(guī)定性,人從事什么樣的實踐,何種實踐方式,也就有什么樣的生存特性和生活狀態(tài)。
從以上理解,可以看出馬克思哲學中實踐觀念為正確真實理解人的生成本原提供了最強有力的基礎(chǔ)。因為在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中人為其自身的生存提供了所有的創(chuàng)造物,也可以說人是其自身活動的創(chuàng)造者,同樣基于實踐觀點的這種理解,人不再從先驗就存在的實體那里去尋找存在的根據(jù),而是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一切,自己就是自身的創(chuàng)造者。
這種創(chuàng)造了人自身的實踐,是一種集各種矛盾為一體的一種人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包括物質(zhì)和精神、個體和社會、目的和因果、過去和未來等等。在這種種實踐中,人通過實踐,改造了自然對象客體,使自然對象也即是客體打上了主體的烙印,不再是原來單純的客體;同時原來在傳統(tǒng)哲學思維中屬于自然一部分的,在自然界面前被動的人,在經(jīng)過實踐活動,使自然相反變成了從屬于人這一主體范疇的客體。故正是實踐,改變了自然與人原有的順序,這與原來傳統(tǒng)哲學中實體決定并給出了人及其一切的思維方式大大不同,可以說正是實踐觀念給出了人,人是把握人自身并給出人未來空間一切的主人。人的這種集種種矛盾為一體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也使人集種種矛盾為一體,使得人具有了鮮活的現(xiàn)實性,而不是原傳統(tǒng)哲學中抹殺人的多樣性,只從決定人真實存在背后的唯一存在去理解人的單一、抽象的存在,而使其人這一動物即與其他動物一樣有著本真的存在,但又有本質(zhì)的不同,人與自然同時存在,但又高于自然,超越自然,人是自然和其他動物的主宰。
2 實踐提供了重建“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新思路
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視域中,一直以來哲學都是將世界作為客觀對象去思考,因而形成了這種固定的對象性思維,這種對象性的思維方式在整個哲學史和人類的科學發(fā)展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哲學對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遺忘。因此,現(xiàn)代哲學史上“重返生活世界”是現(xiàn)代哲人的廣大呼聲,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對這一領(lǐng)域有著更為合理和深沉的思考。
首先,馬克思實踐觀所關(guān)注的研究領(lǐng)域是人類生活實踐和人類文化。這也與哲學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分不開的,哲學的重要傳統(tǒng)即是歷史生活本文和文化本文的緊密結(jié)合,如馬克思哲學的重要著作之一《資本論》,即是馬克思在對他所生活之前的歷史生活文本的深刻剖析。再如馬克思哲學另一重要著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則是對“文化文本”所做的權(quán)威性批判。并且,歷史生活文本剖析和文化文本批判在其著作中均不是彼此隔離,單獨使用的,而是相互交織和交相呼應的。因此,正是馬克思哲學把人類生活實踐和人類文化作為其哲學理論的關(guān)注主題,才使得馬克思哲學獲得了存在和發(fā)展的生機。
其次,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開辟了新的對生活世界的綜合研究方式。之所以稱這種研究方式是綜合的,因為它既非單一抽象的理性思辯,也非唯一片面的經(jīng)驗分析,而是此兩者的結(jié)合。這種綜合的研究方式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把握,而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把人類實踐活動特征、屬人世界諸存在精細的事實描述和結(jié)構(gòu)分析是其重要內(nèi)容。并且這種綜合的研究方式也一定是開放的,因為人類歷史生活實踐和現(xiàn)實生活世界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是豐富流動的,這種不斷發(fā)展變化和豐富流動性要求理論必須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實際、與現(xiàn)實文化各部門加強對話與交流,由此才能不斷校正和深化自身的理論內(nèi)涵。故馬克思哲學實踐觀點把現(xiàn)實生活世界作為哲學世界,意味著哲學不再是神秘的,獨立于生活世界之外的,而是從屬于現(xiàn)實生活世界和人類實踐。從這個意義上,“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也即是我們說哲學也不再是單單追求對世界的解釋,而是對生活世界的改造。
3 實踐觀念提供了人文精神重建的新視角
當代哲學在對傳統(tǒng)哲學的激烈反叛中,充滿了懷疑、敵視與嘲弄,其后果是直接造成了人文精神在哲學中的喪失。因此,直面人文精神的危機,重構(gòu)人文精神,是當代哲學中不可回避的主題。馬克思哲學提出了實踐觀點,并把實踐活動作為人最基本的價值創(chuàng)造活動。為當代人文精神的重建提供了新的視角。
首先,馬克思哲學實踐觀點把內(nèi)在的精神追求規(guī)定為人文精神的價值理想。一直以來,傳統(tǒng)哲學以超驗實體為終極支撐,追求對極端超越的絕對化價值理想追求,這種絕對化的價值理想追求是一種外在于人的精神追求。馬克思實踐觀點與此不同,馬克思實踐觀點從生活實踐出發(fā),認為人自身就是創(chuàng)造者,人需要價值追求,但自身的價值理想追求已不再需要與外在超越實體做支撐,甚至不再需要與這個實體相關(guān),而是認為人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世界,樹立對生活世界的自覺理解,并在對有關(guān)生活現(xiàn)實的批判中,就可以樹立其真實的價值理想。因人的本性就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這意味著,人首先是一種“自由”的存在,他具有永遠不斷超越束縛,追求自身幸福、創(chuàng)造自身價值的一種“自由精神”。由此,與此不同,正像“人則通過實踐活動把生命變成了“自我?定”的自由存在,使生命擺脫了自然的絕對控制和主宰,可以說,“人就是那個其行為無限‘面向世界’未知者”。[3]由此可見,在這一點上,哲學的實踐觀念,與其他哲學觀念對人文危機的消解不同,是深扎于現(xiàn)實生活世界中,遵循現(xiàn)實生活世界自身的順序,在批判中發(fā)現(xiàn)新,在批判和改變中,去樹立真實的人的價值理想。
再次,馬克思哲學實踐觀點中抽象原則與刻板教條被消解,實現(xiàn)了人生豐富具體的多維度回歸,實現(xiàn)了對人生多元開放精神的追求。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認為,人的現(xiàn)實生活生存總是處在特殊的、特定的歷史生活條件之下的,不存在超歷史的限制,人、人的實踐活動目標以及人生道路都是多樣性的,不能把人、人的實踐活動目標以及人生道路統(tǒng)一在唯一一個模式下,人生的境況也不是僅僅只有一種改變的方式,人的生活也未必只有一種狀態(tài),而是人存在的矛盾的多樣性決定人生未來的多樣性的可能,因為,實踐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活動。因此,在馬克思哲學中的實踐觀點的提出,從而使馬克思哲學與以往任何一種刻板和機械的決定論不同,它不再是以往絕對一元化的固定思維方式,可以說,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下的哲學,真正體現(xiàn)了哲學對真實無偽的人的現(xiàn)實生活境界的精神追求。
1.從伊壁鳩魯?shù)膽嵟狡樟_米修斯的誓言——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
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源
3.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哲學拯救與宗教批判
4.對新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一類引用及其注釋的討論
5.伊壁鳩魯哲學的現(xiàn)實指向與馬克思自由觀的奠基——重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6.論馬克思博士論文對黑格爾哲學的繼承與超越
7.哲學“軟著陸”的初體驗: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革命邏輯與創(chuàng)新精神
8.國內(nèi)學者研究馬克思“博士論文”成果綜述
9.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本體論問題
10.“自我意識”的意義論內(nèi)蘊: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視野
11.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獨特理論貢獻——對黑格爾的超越及自我意識哲學的新突破
1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正義思想探析
13.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綜述
14.人的“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馬克思博士論文述評
15.自我意識旗幟背后的辯證法光輝——重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16.原子與自由——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學解讀
17.從“自由的反面”到“自由這個對立面”——從馬克思博士論文兩個版本的翻譯差異看對偏斜概念的理解差異
18.市民社會: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本體論詮釋
19.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文本解讀方法論探析
20.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倫理向度——兼論其與近代契約論的關(guān)聯(lián)
21.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立場論析
22.主體性“自我意識”邏輯的初步建構(gòu)——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思想導讀
23.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24.馬克思《博士論文》與恩格斯《謝林和啟示》之比較
2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自我意識的政治訴求
26.論“自我意識”的政治學況味——馬克思《博士論文》續(xù)探
27.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政治哲學思想探析
28.自我意識:從封閉走向開放——論馬克思博士論文對黑格爾思維方式的批判
29.黑格爾辯證法在馬克思博士論文理論建構(gòu)中的地位和作用論析
30.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哲學立場及其與鮑威爾的潛在差異——兼與羅燕明同志商榷
31.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本體論思想初探
32.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論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的基本差異
33.讀馬克思博士論文所得
34.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人的解放維度
3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啟蒙意識初探
36.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實踐哲學理念
37.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綜述
38.馬克思博士論文寫作背景研究
39.談當前學科博士培養(yǎng)的幾個問題
40.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伊壁鳩魯哲學
41.馬克思博士論文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旨趣
42.淺論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哲學立場
43.自我意識是一個倫理原則——馬克思博士論文倫理思想探析
44.自由的追尋與自我意識哲學的局限——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展開邏輯與思想史定位
45.自由的張力——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理論訴求
46.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時間性視域
47.自我意識是一個倫理原則——馬克思博士論文倫理思想探析
48.馬克思《博士論文》自由思想探微
49.馬克思早期政治哲學中的主體性維度——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思考
50.是地道的唯心主義哲學還是唯物史觀的秘密誕生地——馬克思《博士論文》與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
51.自我意識哲學的界限與哲學的出路——簡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動因及體系原則
52.馬克思對哲學信念與共同體的反思——對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53.試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哲學觀
54.從理想性到現(xiàn)實性——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向度
5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觀初探
56.自我意識自由向現(xiàn)實自由的轉(zhuǎn)變——馬克思博士論文自由思想的解讀
57.試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倫理思想
58.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原子論批判思想
59.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人學思想解讀
60.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現(xiàn)實實踐性探析
61.青年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德國浪漫主義思想
62.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批判邏輯演進——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63.普羅米修斯意象與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實踐吁求
64.被異化的“自我意識”與被照亮的思想未來——馬克思《博士論文》辯證思想解讀
65.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旨趣
66.隱蔽的謝林批判——馬克思《博士論文》旨趣新探
67.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觀初探
68.理想與現(xiàn)實的雙重變奏——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
69.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哲學觀探析
70.馬克思早期正義思想的萌芽與發(fā)展——從《博士論文》到《萊茵報》
71.對馬克思青年時期著作意義和價值的再思考——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為例
7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關(guān)于伊壁鳩魯?shù)脑悠x運動學說
73.原子世界的哲學原則和結(jié)構(gòu)——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74.青年馬克思政治思想分析——以博士論文和《萊茵報》論文為例
75.從馬克思博士論文窺新聞契約思想
76.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哲學觀探析
77.走出浪漫主義的端倪:重新解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78.哲學的出路——讀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筆記
79.馬克思對自由概念的本體論證明——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一得
80.關(guān)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關(guān)系問題──馬克思博士論文和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比較
81.現(xiàn)代自然科學與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論偶然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與作用
8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思想探微
83.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黑格爾哲學立場論析
84.哲學作為一種救贖方式——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哲學思想解讀
8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觀探析
86.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意蘊探析
87.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新唯物主義”萌芽
88.青年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繼承與超越——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為例
89.“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90.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哲學思想初探
91.青年馬克思的物質(zhì)觀——以“博士論文”、《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為例
92.作為實踐的哲學與世界的哲學化——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哲學思想研究
93.學生時代馬克思人學思想溯源——對《中學作文》和《博士論文》的探究
94.馬克思《博士論文》關(guān)于哲學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問題的論述
95.主體性、客體性與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
96.試論馬克思對黑格爾邏輯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以馬克思《博士論文》為例
97.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構(gòu)境論歷史思維研究
98.感性是時間的家——從馬克思《博士論文》談起
99.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契約思想研究
100.馬克思《博士論文》中關(guān)于哲學本質(zhì)的思想
101.馬克思人權(quán)思想的起點——《博士論文》所蘊含的人權(quán)思想研究
102.《博士論文》:馬克思空間思考的重要起點
103.從感性遮蔽理性到理性解構(gòu)感性——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啟迪
104.基本原理專業(yè)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定量分析
105.為新時代覓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馬克思《博士論文》探微
106.馬克思《博士論文》原子概念的辯證法解讀
107.《博士論文》時期馬克思的實踐觀
108.馬克思《博士論文》中歷史主體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
109.理論學科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運用的實證分析
110.自我意識哲學探源——關(guān)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一點思考
111.馬克思《博士論文》辯證法思想初探
112.馬克思作為革命民主主義者眼中的市民與市民社會——從《博士論文》至《萊茵報》時期
113.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看他的異化觀
114.青年馬克思的人學思考之變遷——從《博士論文》到《德法年鑒》時期的文本解讀
115.馬克思的自由宣言──《博士論文》解讀
116.一部充滿辯證法理論光輝的杰作——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117.哲學在與現(xiàn)實相互作用中深化發(fā)展——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118.自我意識的能動原則──關(guān)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一點思考
119.具體的自我意識與定在的自由——論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對青年黑格爾派的超越
120.文藝學:經(jīng)典、當代與中國化——兼評何志鈞博士等著《文藝學:從經(jīng)典到當代》
121.哲學當代性問題的反思——鑒傳今博士訪談錄
122.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變革的邏輯進程——從《博士論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123.卡爾·馬克思:自由之子——大衛(wèi)·利奧波德博士訪談(之一)
124.自由何以可能——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125.如何定位赫森科學史的方向——兼與唐文佩博士商榷
126.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對自由的訴求
127.人學思想的初步形成——從博士論文到《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
128.《博士論文》是馬克思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
關(guān)鍵詞:浪漫主義;意識革命;物質(zhì)觀;辯證實踐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275-02
一般而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德國浪漫主義的典范之作,秉承著德國浪漫主義的諸多精神氣質(zhì)與語言風格。然,這僅是確認了一個歷史事實。更為重要的問題是:倘我們將其思想作為一種歷史分析的重要文本的話,那么對博士論文是否也該發(fā)探出成熟馬克思的理論淵源呢?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依然是博士論文是否對德國浪漫主義有所超越?這是研究博士論文的一個至為深層次的問題。就理論而言,這是一個研究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文本學的問題。
一、超越意識革命:走出自閉的意識
德國浪漫主義思想家們始終將自我置于崇高的位置上,他們 “力圖想治愈世界的荒涼――它面臨世界的無序,設(shè)法用意志重新讓世界恢復宇宙秩序;它想調(diào)和對立的兩面,想整合美學”。而馬克思《博士論文》對自由的崇尚明顯有著德國浪漫主義“自我意識”的意味,反映了當時德國浪漫主義共同的現(xiàn)實訴求,即,德意志帝國及其步履蹣跚的資本主義,在一個被更古老、更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形式和資產(chǎn)階級社會所支配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以自我意識作為批判的武器響應了時代的潮流,但他的批判更為徹底,更具顛覆性,更有實踐指向,顯示了突破德國浪漫主義意識革命的端倪。
伊壁鳩魯以能動自我意識為武器,尋求的是心靈的寧靜與自由,這也往往是德國浪漫主義的內(nèi)在主張。他們借人生的詩化以實現(xiàn)內(nèi)在自由,從而超越現(xiàn)實。然而馬克思借此謀求的卻是現(xiàn)實自由,自我意識正是哲學要征服世界和絕對自由的武器。換言之,哲學自身的自由精神成為實踐的力量,面向塵世的現(xiàn)實世界。當哲學變成能吞噬一切外界的火焰時,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如果權(quán)威在一個領(lǐng)域內(nèi)受到質(zhì)疑并遭到否棄的話,接下來必不可免的一步,將導致在所有領(lǐng)域內(nèi)對權(quán)威的拒絕?!闭麄€伊壁鳩魯?shù)脑诱撜軐W都是要擺脫受外在統(tǒng)治的關(guān)系,形成自我規(guī)定的新關(guān)系,即“自我意識的絕對性和自由”,為馬克思反對思想壓制提供了契機――把自我意識當成一種救贖方式,深入到實踐和時代的深處去挽救那些遭受精神迫害的人們。
二、新型物質(zhì)觀:關(guān)系哲學的萌發(fā)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將原子和感性自然置于自我意識及其對象化的理論境域,原子與自我意識是可等量齊觀,而自我意識又象征著人的自由與力量, 而人的自由與力量又不應當是抽象個人的,而是社會中人的自由與力量,社會這一主體間生活方式使得人有足夠的勇氣拒絕一切超出人及其產(chǎn)物的力量,這是馬克思區(qū)別于之前所有思想家的地方。
馬克思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本身就是最根本的關(guān)系,只有在人與人產(chǎn)生關(guān)系之時人才擺脫自然的壓制而獲得自由。自我意識只有在與別的自我意識的交涉中,才能擺脫自然的束縛以及自身無所依憑的虛無狀態(tài)?!坝捎谟辛速|(zhì),原子就同它的概念相背離,但同時又在它自己的結(jié)構(gòu)中獲得完成。于是,從具有質(zhì)的原子的排斥及其與排斥相聯(lián)系的聚集中,就產(chǎn)生出現(xiàn)象世界?!边@一段對具有自我意識的個體關(guān)系的白描,是對原子關(guān)系的生動刻畫。每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個人之間處于既排斥又聚集的社會關(guān)系,每個人都因具有自我意識而具有了質(zhì),而現(xiàn)實社會就是這些質(zhì)的聚集。
“夸夸其談”的德國浪漫主義由自我意識的角度來浪漫化沉睡的經(jīng)驗世界,開啟通往理想世界的生命之路。它清醒地認識到了自我意識在現(xiàn)實中的異化,但只將之理解為意識自身的矛盾,因此便將這種解決僅僅歸之于意識和思維本身。然對馬克思來說,自我意識的這種矛盾,以及自我意識的這種異化,只有在現(xiàn)實的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才能解決。這是因為,自我不僅在意識中二重化,也在現(xiàn)實中二重化,而且自我的現(xiàn)實二重化是自我的意識二重化的基礎(chǔ)和前提。這多少帶有意識第二性的意思。
馬克思將人與人的關(guān)系設(shè)置為世界的中心,在人與物,以及人與人的相互映照與承認中確立人的存在。深入到實踐和時代的深處去挽救那些遭受壓制的人們。事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了馬克思的唯物論傾向與關(guān)系哲學思想。
三、辯證實踐的端倪:超越感性直觀
德國浪漫主義是資產(chǎn)階級學說,囿于私有制的狹隘本性,看不到整體的經(jīng)濟景象,看不到資本作為統(tǒng)攝一切的力量而必然招來的自我否定。在其意識中,現(xiàn)實,始終保持著未被觸動和改變,因而思考本身始終只是直觀的,不能成為實踐的?!百Y本主義的意識的物化使人既過分個體化又機械地對象化”。
然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系統(tǒng)地發(fā)揮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其目的也在于要使伊壁鳩魯原子論的能動原則得到合理的論證,并昭示著克服感性直觀局限的理論可能。
原子的物質(zhì)性和形式性決定了直線下墜和脫離直線的偏斜運動具有同樣的“本原性”。“偏斜打破了‘命運的束縛’”,是原子“胸中進行斗爭和對抗的某種東西”,是原子內(nèi)在具有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正是偏斜運動的介入,才構(gòu)成了原子的物質(zhì)和形式、存在和本質(zhì)的矛盾及其在現(xiàn)象世界的外化,形成現(xiàn)象世界眾多原子的排斥和碰撞。馬克思斷言,這些都傳達了一種辯證法的精神。“自我意識”的能動性來源于辯證運動。如果沒有之,就不可能有原子的偏斜,也就沒有原子的沖擊和碰撞,世界便無法創(chuàng)造出來。“因此,伊壁鳩魯?shù)脑悠闭f就改變了原子王國的整個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原子偏斜的辯證運動打破了必然,為自我意識的自由和解放鋪平了道路,由此凸顯的偶然與必然的辯證關(guān)系突破了黑格爾的辯證思想,為馬克思最終確立自己的辯證法學說奠定了基礎(chǔ),并表明了其將歷史發(fā)展放回到人與人交往的現(xiàn)實運動之中的傾向。而這種辯證實踐的思想恰恰能克服感性直觀的弊病,不再將世界當做孤立的靜止的存在,而是蘊籍著生機的不斷運動的過程,因而要改變世界改變現(xiàn)實,必須要從運動的視角來揭示規(guī)律和利用規(guī)律。
當辯證法作為一種批判的武器而與現(xiàn)實結(jié)合,那么不僅在理論上能得出革命的結(jié)論,而且在實踐上可能爆發(fā)出革命的激情。這已由普羅米修斯所代表的反抗統(tǒng)治階級的新生力量得以展示。馬克思堅信,掌握了技藝的新人必定能夠從壓迫中解放自己,獲得真正的自由。
四、結(jié)語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信奉的依然是自我意識和自由的哲學,高舉著浪漫主義的大旗,正如其高聲吶喊的那樣:只是現(xiàn)在,伊壁鳩魯、斯多亞派和懷疑派體系為人們所理解的時代才算到來了。他們是自我意識哲學家。然而承認這一點并非表明,馬克思的思想在任何方面都沒有超越浪漫主義。盡管德國浪漫主義同樣是疾呼自我意識,主張人的詩化來抵御庸俗無品的冷酷世界的侵襲,然而這類思想畢竟是德國貧瘠現(xiàn)實的隱晦表達,帶有一切唯心主義所無法擺脫的內(nèi)在弊病。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不僅沿襲了浪漫主義的思想與寫作特點,更值得讓人注意的是,他也在許多方面展示出了超越之的理論姿態(tài)與思想傾向。
參考文獻:
[1] 羅曉穎.馬克思與伊壁鳩魯――馬克思《關(guān)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和《博士論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
[2] 孫伯.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84.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103.
[4]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67.
[5] 陳永盛.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自我意識的政治訴求[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6] 劉明艷.普羅米修斯意象與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實踐吁求[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7] 張瑞臣,莊振華.青年馬克思的物質(zhì)觀――以“博士論文”《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為例[J].學術(shù)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