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專題式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傳統的高校教學模式基本上是課堂講授。在課堂授課階段學生對學習對象的沒有感性認識,因而感到所學的知識抽象、真到運用的時,又感到理論知識學習的不系統。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很難在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參與性,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內化。專題式教學法嘗試通過實施一系列完整的教學專題,它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為教學首要任務,將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但專題式教學法通常需要更多的教學時間,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前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了解需要學習的內容,課堂上的時間就可以用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內化,教師在課堂上主要發揮輔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師生通過課堂上的合作對所學知識做更深入細致的研究。這種翻轉課堂翻轉了傳統的課堂上教學、課堂下做作業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很適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式教學,因此課是對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思辨能力的教育,對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仰的內化才是教育的目的。
一、翻轉課堂及特點
所謂翻轉課堂,就是教師創建視頻,學生在家中或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的這樣一種教學形態。在上世紀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國家就對廣播電視教育進行了探索,為什么沒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多大的影響?而“翻轉課堂”卻倍受關注呢?這是因為“翻轉課堂”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其一、教學視頻短小精悍。每一個視頻都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卻只有幾分鐘或十幾分鐘,通過網絡的視頻,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查找起來也方便;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其二、教學信息清晰明確。薩爾曼?汗的教學視頻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視頻中唯一能夠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斷地書寫一些數學的符號,并緩慢地填滿整個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書寫進行講解的畫外音。這是“翻轉課堂”的教學視頻與傳統教學錄像的不同之處。視頻中的出現的教師的頭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種物品擺設,都會分散學生學習時的注意力。其三、重新建構學習流程。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信息傳遞”和“吸收內化”。在缺少教師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的情況下,“吸收內化”時常會讓學生感到挫敗。“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與教師與同學、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來完成的,學生的互動可培養他們合作精神,教師在翻轉課堂上從內容呈現者轉變為學習的教練,在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有時間及時的給予及時的指導。其四、復習檢測方便快捷。學生觀看了教學視頻之后,是否理解了學習的內容,視頻后面緊跟著的四到五個小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檢測,并利于學生學習之后的復習。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教學法以及特點
(一)專題教學法專題式教學法,是指由任課教師在遵守課程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把整個教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個部分視為一個獨立的專題來備課和授課的教學方法;對于專題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要點,又要服務于教學計劃,還要關注學科前沿問題和熱點;任何專題,其自成體系、獨立成篇。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教學法特點設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教學要注意以下特點:其一、整體性。關注原理本身的整體性,關注思政課四門課的整體性。其二、準確性。將教材中的知識點用專題貫穿起來,不脫離教材。其三、針對性。要設計教學選題時要考慮到所授課學生的接受實際和專業實際。其四、引發學生主動性。以問題設定教學的起點和著力點,通過講授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題講授輔助以討論、視頻、實踐。這些都可以提高學生對原理課的學習興趣。大致來說原理課專題教學的類型有:理論精講解疑型、價值引導熱點型、問題解析重點型。
三、翻轉課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式教學中的應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教學法融入翻轉課堂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原有的以傳授具體理論知識為中心的模式,構建一種以傳授具體理論知識、學習方法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新的模式,最大限度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兩大功能:教會學生做學問和學會做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翻轉教學模型設計教學模型設計具體分為:教師教學過程設計和學生學習過程設計。1.教師教學過程設計傳統的“教師—書本—課堂”式的教學方式,系統地把書本知識傳遞或灌輸給學生。而“視頻—課堂—教師”式的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將學生看成是具有較強能動性和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習者,教師則通過制作視頻、組織課堂、課后輔導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教學方式的轉變,使得教師角色經歷了重構。教師在翻轉課堂角色是:專題的研發者與建構者;專題設計者、組織者、輔導者;專題的歸納總結者。其一、原理概論教學專題視頻的建構模式。在設計時要掌握以下幾點:第一、設計要精細。即“知識點組”大小適中,太大難講透徹;太小易造成碎片化。第二、針對性。既每個視頻要對應特定“知識點組”,利于學生查找與復習。構思如下。專題一:關于人類解放的詮釋。①馬克思主義內涵。②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③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現實的人。專題二:人如何擺脫客觀世界的束縛。①客觀物質世界的邏輯先在性。②人類實踐精神與世界的普遍聯系性。③矛盾分析法。④科技與倫理。專題三:人如何擺脫主觀認識、情感因素的束縛。①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哲學、科學、宗教。②運用人類認識辯證規律如何獲得真理。③真理及檢驗真理的標準如何推動人類發展。④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如何在認識中統一。專題四:人如何擺脫社會關系的束縛。①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規律與人的實踐活動。②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中人的主體地位與社會責任的擔當。③群眾路線的哲學基礎。④私有財產的運動-人的現實或實現。⑤資本及資本主義-抽象的平等。⑥經濟全球化及普世價值。⑦社會主義當代實踐及未來。其二、原理概論專題課堂的教學模式。學生自行觀看教學視頻是翻轉課堂的前提,而互動交流則是翻轉課堂之所以能夠顛覆傳統的授受主義教學方式的緣由。在翻轉課堂上,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加強師生、生生間的相互合作,使課堂討論中成為質疑問難,內化知識的場所。教師要扮演好學習活動設計者、組織者、輔導者。具體到原理概論課在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模式有:專題一:關于人類解放的詮釋。參閱《人間的普羅米修斯、回憶馬克思恩格斯》,討論“為什么說馬克思是被縛著的普羅米修斯”;學生寫對馬克思為人類解放事業而奮斗感想。專題二:人如何擺脫客觀物質世界的束縛。討論運用唯物論怎樣構建自我;調查我的家族史或者校園同學的宗教信仰;辯論“相愛容易相處難與相處容易相愛難”;用21天記筆記方式寫一篇改變自己的一個壞習慣的論文。專題三:人如何擺脫主觀認識、情感因素的束縛。討論“如何增強主體素質,反思自己愛的能力”;辨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包含的哲理;看“十二怒漢”電影用認識論來反思;對“大學生婚戀價值觀”進行調查;辯論題“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專題四:人如何擺脫社會關系的束縛。社會調查:“基層好干部”以及“鄭州航空港記實”;討論“剩余價值理論的思考”;辯論題:“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事實”。其三、課后總結模式。有教師自己教學課件和學生學習后的總結。在課后,教師要對每個教學項目中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使教學課件包含的內容更加廣泛而深入。對于學生學習后的總結有:讓學生提交對于本章知識要點歸納的思維導圖。歸納同學本章難點,疑點做小微課進行解惑。對于學生的調查、論辯、辨析題目進行評講。2.學生學習過程設計模式其一、課前準備階段。學生通過自行觀看教師事先錄制好的教學視頻,學習知識點。如果在觀看課件的過程中,如遇到問題,可以通過面對面交談、網絡交流(如QQ、飛信、微信等)等方式向教師請教或與同學討論來解決。如有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可收集在課堂上進行解答。其二、理解應用階段。在課前準備階段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教學項目中的概念性知識,并對涉及的調查、辯論、辨析疑難點的過程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就進入了課堂上對知識的理解應用階段。專題式教學方式中每個教學項目都包含有理論聯系實踐應用項目,以及辯論題目都需要學生成員合作,學生通過合作來完成由抽象到具體理論知識的轉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探索欲,溝通力,合作性都會有顯著提高。其三、知識內化階段。通過課前自學、課中內化,學生基本已經理解并掌握了該章節的知識內容,但要把這些知識內化為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利器”。就要求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不僅需要反思,也需要在實際問題情境中的鍛煉。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專題式教學所容納豐富系統的內容,只有在利用網絡資源的翻轉課堂教學中才能完成教學目標。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和學生角色正經歷著一次新的建構,教師是教學視頻的研發者與建構者,學生是課前的自覺學習者,課中研究和參與者、課后經驗總結和知識升華者。在翻轉課堂上需要教師精心組織設計學生討論、辯論、調查等活動,這些的確增加了教學難度。還有對于某些缺乏硬件條件的學生來講,需要學校開放學校機房協助學生解決。因此,要真正完成將翻轉課堂融入專題式教學的重大變革還需要學校、任課教師以及學生做出更多的努力與探索。
作者:張艷紅 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