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生態觀及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包含豐富的觀點,提出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條件,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最終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此外,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中還初步具體地提出了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雛形概念。在今天我國大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將為我們如何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啟示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生態觀;生態文明建設
一、馬克思生態觀的主要觀點
1.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不可分割
人與自然界的不可分割性是馬克思生態理論的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為,自然是人類的有機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像馬克思說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和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人與自然的不可分割的關系,他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聯系著的,自然界是人類的“有機身體”。所以馬克思說:“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說明了人與自然的有機關系,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自然界的破壞不利于人類的存在發展,自然界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人類的全面發展,二者是共存共亡的關系。所以,我們必須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2.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危機的根源,共產主義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
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資本主義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指出造成生態問題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深入探討了徹底消除生態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實現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阻礙了生態文明的發展,更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一方面,馬克思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可是,馬克思更是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端及其對自然界造成的破壞性災難。“生產力在其發展過程中達到了這樣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生產出來的生產力和交往手段在現存關系下只能帶來災難,這種生產力已經不是生產的力量,而是破壞的力量。”要想從根本上消除生態危機問題,只有實現共產主義,用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
3.人類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馬克思的實踐觀也包含他的生態觀點。馬克思的實踐觀點指出,在實踐過程中,人類在開發自然時,“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馬克思的實踐觀認為,人類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人類只有真正認識規律,把握規律,尊重規律,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才會使自然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之所以能夠支配自然界就在于人類能夠科學地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支配自然的首要前提就是尊重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自然規律息息相關。
4.勞動是人類與自然相統一的實現形式
馬克思認為,人類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人類只有通過實踐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才能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以實現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勞動就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和手段,勞動是連接人類和自然的橋梁。人類與自然間的物質交換就是通過勞動實現的。馬克思說過:“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人類即通過勞動利用和改造自然,又通過勞動從自然界中獲取以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料。雖然人類能夠支配自然,使自然為自己服務,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可以隨心所欲地征服自然、破壞自然。人類在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資料進行勞動時要以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前提,以便實現自然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做出更多更好更大的貢獻。
5.循環利用自然資源,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
馬克思根據當時資本主義社會里已經突出的生態問題,深刻地揭露了資源共有和土地私有制下的掠奪性濫用之間的特有矛盾,提出了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利用科學技術處理生態環境問題的思想,這些思想開啟了發展循環經濟的萌芽。馬克思提出,“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發展,不僅體現了其掠奪勞動者技巧的進步,同時也反映了其掠奪土地技術的進步,正如在促進土地肥力進步的同時,也破壞了土地肥力持久的源泉。”馬克思一方面認識到資本主義工業所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工業產物科學技術對于處理污染、緩解生態危機壓力的巨大的潛在作用。因此,馬克思說:“化學的每一個進步不僅增加有用物質的數量和已知物質的用途,從而隨著資本的增長擴大投資領域。同時,它還教人們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廢料投回到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去,從而無需預先支出資本,就能創造新的資本材料。”其實,在這里馬克思就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和以科學技術發展生態產業的思想。
二、馬克思的生態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1.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
為我們樹立正確的生態觀以及正確認識生態問題的實質奠定了基礎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制約,共榮共衰。人通過實踐和自然界發生著物質交換,其所產生的結果會對人、自然界、社會產生不同影響,結果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要么相互和諧,要么相互對立。所以,生態文明的本質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即人化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有利于人與自然發展的“雙贏”的生態環境結果。而生態觀就是在這種生態環境結果基礎上的指導其發展的理念和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就是通過改善社會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對不利于人類和生態環境的生態環境結果加以消除,形成和諧共處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關系既有利于人類的發展又有利于自然的發展。
2.加強環保法制的完善和環保監督力度
環保法制建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保證。我國現有的環保法律體系不是很健全和很完善,因此,為了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要遵循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進一步健全完善環保法制體系,制定專門法。目前我國不僅普遍存在著環境執法不力等現象,而且還存在著環保監督不夠的問題。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我們應該進一步增強協調環境執法的機制和體制,使行政執法機構的環境監管工作切實到位。加強環境的社會監督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環保制度中雖然明確規定了公眾參與監督,但是在現實過程中,公眾參與監督的作用尚未得到應有的發揮。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公眾的參與監督,積極調動公眾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不利于環保的現象進行監督批評。
3.大力加強保護生態和治理環境的力度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無規律可循的,而是一種有規律的關系。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需求,需要對自然進行加速開發,但是這種開發已經是一種破壞性的掠奪。為了避免生態危機威脅人類,所以必須及時地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人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是離不開環境的。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前提。因此,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生態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4.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綠色科技觀,依托于科學技術,實現科學技術生態化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科學技術水平較低,資源能源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高耗能換來一時的發展,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愈演愈烈。因此,必須努力提高科技水平,開發先進技術,寄治理生態環境的希望于科學技術,樹立綠色科技觀。傳統的科技觀片面地認為科技是人類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手段,依靠科技人類無所不能。人類一方面享受著科技帶來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忍受科技負面影響造成的惡果。這種傳統的科技觀必須要摒棄,轉向綠色的科技觀,實現科學技術生態化。綠色生態科技觀的宗旨是不斷化解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最高原則,指出發展科學技術并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應該側重于人類的健康發展,致力于實現人、社會、自然的協調統一,把維護自然環境的平衡作為最高價值取向,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5.普及環境道德的宣傳教育,使人們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和生態環保意識
人們的思想意識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因此,我們要加強環境道德教育,建立正確的自然觀和發展觀。在傳統的自然觀和發展觀的影響下,人類忽視了自然界客觀的發展規律,只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從而導致了生態問題的嚴重化。而生態自然觀和發展觀強調自然界存在著固有的普遍的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人類要想健康持續地發展下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性,自然資源并不是無限的,而是非常有限的,人類必須保護資源,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消費和生產都依賴于自然資源,同時影響著環境。傳統的消費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傳統的消費方式產生了質疑,逐漸追求適宜生態環境的綠色消費模式。為了有效地保護自然,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我們必須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消費模式,樹立正確的綠色消費理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張守君;周新輝 單位:山東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