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技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生態危機在全球的頻繁爆發日益加劇,創建一個生態文明社會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的必需。生態文明問題目前已成為國內外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話題,如何看待科學技術與生態文明的關系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為基礎,在闡述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和解決途徑中,針對生態文明的含義、科學技術能否為生態文明服務等問題進行了深刻討論,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我國明晰科學技術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科學技術;生態學
馬克思主義對于所有的民族而言,自然的法則是一樣的,地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當生態危機在全球范圍內頻頻爆發時,被分成許多國家的世界,也必須為了共同的目標而變成一個,生態文明也因此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目標。生態文明的建設涉及許多問題,如何看待科學技術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問題。20世紀80年代是西方生態運動蓬勃發展的年代,圍繞著如何看待科學技術在生態文明中的作用出現了生態中心主義與技術中心主義之爭。生態中心主義批判一切科學技術,認為當前的生態問題是由科學技術帶來的,他們主張“生態原教主義”,認為只有回歸原始社會才能實現生態文明。與之相反,技術中心主義則認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是由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生態危機因此也可以憑借科學技術的創新和進步而得到解決。由于這些爭論的存在,創建生態文明的途徑也存在許多分歧。在這些分歧中,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學者對于生態文明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所持的觀點對于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具有啟示意義。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新流派。在生態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生態中心主義和技術中心主義都抽象地看待了技術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忽視了技術運用帶來的社會效應與社會政治結構之間的緊密聯系。在探討科學技術對于創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另一方面又緊密聯系社會政治結構,不僅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科技運用使人與自然關系發生了異化的狀況,而且也從社會制度方面探討了突破科技異化的途徑。
一、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明形態
要合理地闡述生態文明與科學技術的關系,首先要對生態文明的含義有確切的了解。雖然關于生態文明的含義目前早已眾所周知,但正如黑格爾所說,“一般說來,熟知的東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東西。”從詞義上看,“生態”與“文明”共同構成了“生態文明”這一復合概念。“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是指生物體之間以及生物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文明”與“野蠻”一詞相對立,是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它涵蓋了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由此看來生態文明包含了自然與人這兩個要素。要明確這一詞的含義,必須理解自然與人的關系。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闡述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是在理解領會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基礎上進行闡述的。首先,自然本身就包含了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論述到:“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據此,生態馬克思主義者佩珀認為,自然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基礎,人類為了生存而進行的針對自然界的活動都是自然演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次,現實的自然界是在社會中產生的,自然是一個社會概念。所以馬克思強調,“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由此表明,真正的自然界是在人類社會中產生的,脫離人類社會的自然界是無意義的。
自然只有通過人的開掘和發現,才能獲得現實性,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才具有了人化的社會性。最后,人與自然界通過實踐相互影響。在馬克思看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僅可以通過生產來調節,而且可以通過更加直接的生產工具來調節——這使得人類可以通過各種生產方式改造自然。”顯然馬克思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堅持的是一種整體主義觀點,整體主義的自然觀說明要創建生態文明必須要在尊重外在自然的基礎上,合理地發展主體的能動性,在實踐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基于馬克思關于人自然關系的觀點,生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明形態,創建這種文明不能脫離人類、實踐和自然。這種文明形態并非要求人類把自然界理解為“荒野”,把人類文明與生態保護對立起來,當然也并非意味著人類可以用操作主義和工具主義來看待自然,處理人類和自然界的相互關系,使自然臣服于人。這種文明是讓人們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的運用科學技術,在實踐中實現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諧發展。
二、發展生態文明依賴于科學技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任何一種社會文明形態都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產物,都要有相應的物質文明做基礎。科學技術是生態文明的物質支撐,因此人類永遠都無法將科技排除在人與自然關系之外,面對當前生態危機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威脅,解決好生態問題已成為人類生存的必需。在探討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也在積極思索解決生態危機和實現生態文明的途徑。其中,法蘭克福學派是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他們把根植于技術理性基礎上的科學技術視為當代資本主義生態問題的直接原因,認為科學技術使人和自然發生了雙重異化,這種人與自然異化的關系上表現為,為了追求利潤,資本家憑借科學技術向自然界瘋狂的掠奪資源,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正如馬爾庫塞在《反革命與造反》一書中就談到,“資產階級利用技術理性使大自然屈從于商業組織,迫使自然界成為商品化了的自然界,破壞了生態平衡,直接危害到人類自身的生存。”但是法蘭克福學派在生態問題上把科學技術看作最終的超時間、超歷史的根源,把批判矛頭指向科學技術,忽視了科學技術背后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
對于法蘭克福的觀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既繼承又批判。他們一方面肯定了科學技術增強了對人與自然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反對法蘭克福學院離開社會政治結構僅僅把科學技術視為生態危機的根源的觀點,而是把批判矛頭直接指向資本主義制度。在他們看來科學技術是一種偉大的革命力量,它不但有助于提高社會生產力,也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建設生態文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主張科學技術能為生態文明服務的觀點主要來自于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認識。恩格斯曾充分肯定科學技術對于協調人類與大自然關系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人類通過學習自然界的法則并正確運用他們可以避免大自然的報復,特別是,本世紀的自然科學有了強有力的進步,我們比以往能夠更好地認識這些法則,從而更好地控制至少我們的日常生產活動會帶來的更加長遠的自然后果。”受這些觀點的啟發,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識到科學技術將有助于我們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對此,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本•阿格爾強調:“‘分散化’和‘非官僚化’是解決生態問題的關鍵。”所謂的“分散化”就是在工業生產中運用小規模技術,這種小規模的技術就是:“舒馬赫所主張的不但能夠適應自然規律,而且又能尊重人性的技術,這與資本家為了謀取利益而采用大規模的技術是完全相反的。”而“非官僚化”就是反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集權的官僚管理體制,代之以工人民主管理的體制。由此,在阿格爾看來,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的利用——小規模技術對于生態文明的創建是有利的。
此外,佩珀也主張科學技術能為生態文明服務。他認為科技在人類勞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人類正是通過生產勞動才與自然發生交換關系。他在堅持馬克思關于生產力包含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和勞動者思想的基礎上,主張“在勞動者和生產工具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分別是勞動技能和生產技術,科學技術的進步則是促進這兩者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勞動技能和生產技能提高后,人類可以更加合理地處理廢棄物來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可以把人類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提高自身的智力和環保意識,從而更加合理地協調好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實現生態文明。在肯定科技發展對于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時,生態馬克思主義者也指出,科學技術的不合理運用最終會淪為控制自然與人的工具,帶來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但與生態中心主義者否定一切科學技術,主張“生態原教旨主義”觀點不同的是,生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一方面要認同科學技術對于創建生態文明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避免用操作主義和工具主義來看待自然,減少科學技術的不恰當使用,用非異化的技術解決人與自然的失衡,實現生態文明。
三、推進有利于生態文明的科學技術的發展
要發展出推動生態文明創建的科學技術,必須首先弄清生態危機的根源。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當前生態危機的展現雖然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但是本質上反映的是人與人在生態利益上的矛盾沖突和危機,因此不能脫離調整人和人的關系來抽象地談論人和自然的關系。”他們認為,當前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的非正義性,因此資本控制下的科學技術的運用必然和生態系統的有限性之間發生矛盾沖突,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針對技術中心主義者認為發展科學技術最終可以解決人類與自然的矛盾的觀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福斯特認為:“這種觀點沒有把技術看成是特定社會關系的體現,不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態性質和資本主義的環境危機具有不可逆行的特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單靠科學技術層面的發展創新是不徹底的,必須要“從社會制度方面予以有效的干預和控制,使科學技術擺脫資本的控制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文明”。
為了說明科技與資本主義存在矛盾的問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從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生產方式同生態危機的內在聯系出發進行了分析。如奧康納認為:“資本主義不僅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存在資本主義生產與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他認為,生產與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必然會導致生態危機。因為,獲取源源不斷的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標,為了實現其目標,資本總會加強對勞動力的剝削和進行技術創新。資本主義的技術創新雖然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是技術是為資本增值服務的,科學技術只是充當資本向自然索取資源的手段,結果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異化。由此可見,資本主義制度追求利潤擴張的邏輯決定了科學技術不可能為生態文明服務,科學技術只是資本增值的工具,因此要克服技術的異化,讓科技服務于生態文明的前提必須是擺脫資本主義制度。對于大多數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而言,“一個符合人性的,可持續的制度應是社會主義的。”這是因為:生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以人的真實需求為目的,其生產方式是根據自然的界限來不斷調節的,其目標主要是為了解決生態危機,實現生態文明。因此在生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科學技術是傾向于清潔,低污染型的,技術不再是人類控制自然的手段,不再受資本的統治,這種技術將是自由的,有助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實現生態文明。
四、結語
綜上可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探討生態文明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時,始終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他們批駁了“生態中心論”科技否定觀,也否定了“技術中心主義論”的科技拯救論。在生態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科學技術在生態文明中起何種作用關鍵取決于社會政治結構。他們把科學技術的運用同社會制度聯系起來,提出只有技術的合理性使用才能最終解決人和自然的異化問題,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就是要克服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生態社會主義制度。當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技術觀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他們強調生態社會主義下的科學技術能夠實現生態文明,但是他們并沒有揭示出邁向生態社會主義的具體途徑,以及未來生態社會主義的具體運行機制,同時對科學技術社會效應的分析僅僅停留在變革科學技術的制度環境和生產方式的一般論述上。特別是生態馬克思主義提出的解決生態危機的途徑和方案理想主義色彩較為濃厚,正像有學者所指出的:“這些見解和方案實際上更多地訴諸于觀念,訴諸于缺乏現實基礎的倫理道德革命。”從而使得生態馬克思主義者由于找不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生態問題的途徑而陷入了悲觀論的泥沼。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0.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8.
[4]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M].劉仁勝,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8.
[5]馬爾庫賽.工業社會和新左派[M].任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29.
[7]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慎之,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500-501.
[8]馬蘭,吳寧.生態視域的科學技術——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科技觀述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0.
[9]佩珀.生態社會主義:從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M].劉穎,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35.
[10]王雨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7.
[11]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95.
[12]萬希平.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72.
[13]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唐正東,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330.
[14]何林.生態文明的科學技術支撐——戴維.佩珀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科技觀闡釋[J].求是學刊,2016(2):165.
[15]徐琴.技術:全球生態的災星抑或救星——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啟示與局限[J].哲學研究,2013(6):37.
作者:祝玲玲;艾志強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