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針對新媒體環境下閱讀方式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雙重影響,從閱讀資源建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教育方法創新三個角度,提出了應對新媒體閱讀帶給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挑戰,發揮新媒體閱讀積極作用,以促進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閱讀;高職院校;人文素質;策略
閱讀是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獲取知識、開拓視野、拓展思維、培養精神、塑造人格。新媒體環境下,高職學生的閱讀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閱讀方式的變化也給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帶來了很大影響:一是新媒體閱讀豐富了學生人文信息獲取的渠道,為學生獲取人文知識提供了新的途徑,卻又讓學生更易接觸到網絡上的不良信息,甚至造成思想道德的滑坡。二是新媒體閱讀拓展了學生人文信息獲取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隨時隨地進行人文閱讀提供了便捷,卻又易造成學生人文知識的零散化、碎片化,不利于人文知識邏輯體系的建構。對于自制力比較差的學生,甚至易導致他們過分依賴、沉迷于網絡,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三是新媒體閱讀以其信息選擇的自主化、信息交流的多向互動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學生人文閱讀的成效,卻又因新媒體閱讀信息的海量性、鏈接性易造成學生閱讀易受干擾,甚或在閱讀中迷航,不僅浪費時間,還養成拖延的習慣。[1]四是新媒體閱讀以其新穎、互動等特質可以激發學生人文閱讀興趣的,以集圖文為一體的直觀化閱讀文本形式便于學生理解掌握人文知識,但也易導致學生養成偏好淺閱讀的不良習慣,形成不愛深入思考研究的學習惰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其抽象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針對新媒體環境下閱讀方式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雙重影響,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淡化其消極影響,發揮其積極影響。下文中將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新媒體閱讀下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提升的策略建議。
1資源建設:整合網絡閱讀資源,建設數字化書香校園
1.1優化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移動數字圖書館
一是保證電子圖書類型結構合理,提供人文經典必讀書目。高職院校圖書館可在保證傳統紙質圖書資源結構合理的基礎上,添加預算定期購買新的數字圖書資源。除了專業書籍,還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傳統的經典人文類書籍,從而保證圖書館館藏資源能滿足拓展學生人文知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塑造學生高尚人格等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具體而言,高職院校圖書館工作人員可以根據高職學生閱讀需求設計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學科的經典必讀書目清單,并依據不同專業學生閱讀偏好進行書單內容重點標記。然后將設計完成的人文經典閱讀書目進行整理后載入到移動數字圖書館當中。同時,教務處可以制定配套的閱讀質量考核細則,將人文經典閱讀書目閱讀任務納入到不同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案當中,從制度建設上推動學生利用移動數字圖書館開展人文經典閱讀。二是定期購買更新數字圖書資源,滿足學生人文閱讀需求。在保證原有圖書類型結構合理的基礎上,還要定期進行需求調研,既讓教師推薦最新的人文必讀書目,也讓學生推薦他們感興趣的人文書目,并及時更新移動數字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學生登錄數字圖書館,即可免費、隨時隨地閱讀這些數字人文書籍,這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閱讀人文書籍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按照學校安排的人文閱讀計劃更加高效地獲取人文知識、提升其人文素養。
1.2搭建公共閱讀數字平臺,推介優秀人文閱讀內容
新媒體具有極強的傳播力,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力,搭建公共閱讀數字平臺,定期向學生推送豐富、優秀的人文閱讀內容,快速傳播人文知識,推廣人文閱讀活動。一是利用學校各種網絡及數據資源進行分析,了解每位學生的人文閱讀興趣點和人文知識需求點,在此基礎上為其定制個性化的閱讀服務。一旦有符合其興趣點和知識需求點的優秀人文讀物上傳、更新到移動數字圖書館,便可通過公共閱讀數字平臺以微信、短信等方式向其進行推介。二是聯合移動數字圖書館在公共閱讀數字平臺上開展“我來薦好書”、“讀經典”、“我最喜愛的一本書”等閱讀活動,讓本校教師、學生分享閱讀心得,推薦最新的或最喜愛的優秀人文閱讀讀物。三是在公共閱讀數字平臺上開設特色主題閱讀模塊,設計制作相應的主題資源內容推送給學生閱讀。如可以結合學生的人文教育需求確定“歷史上的今天”主題閱讀模塊,請相關教師利用校內外網絡多渠道獲取資源,再圍繞主題進行資源甄別、刪選、重組,最終整理制作成當天主題閱讀內容,上傳至公共閱讀數字平臺并推送給學生閱讀。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和需求,依托公共閱讀數字平臺推介優秀讀物,不僅有利于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閱讀導引,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提升閱讀品味,提高閱讀質量和效率,從而促進其人文知識的內化與人文素質的提升;將網絡上碎片化的信息整理優化成具有體系的優質閱讀內容再推送給學生,不僅讓學生通過閱讀快速獲取了人文知識,而且有效解決了新媒體閱讀的碎片化問題,有助于學生形成更為整體化的人文知識體系。
2能力培養:提高學生閱讀素養,增強新媒體閱讀實效
影響閱讀效果的因素除了閱讀內容以外,還有讀者自身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雖然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部分學生養成了淺閱讀的不良習慣和偏好娛樂的閱讀行為,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提升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但作為閱讀存在的方式類型之一,新媒體閱讀方式與傳統紙媒閱讀方式相比,并不存在好壞優劣之分,只是新媒體閱讀對讀者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已。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2.1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新媒體閱讀應用能力
高職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階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對新媒體傳播的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他們有著擁抱新媒體時代信息盛宴的熱情,卻缺乏相應的理性解讀信息、科學分析信息、批判接受信息及恰當運用信息的能力。他們難以對不良信息進行甄別與抵制,其思維方式也易受負面信息內容的影響,形成隨大流心理。因此,高職院??梢蚤_展媒介素養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使用新媒體,提升學生對新媒體閱讀信息的鑒別、選擇、整合和創造能力。一是開設專門的媒介素養課程。在教學中,應避免使用新聞學、傳播學較為艱深的教材,教學內容要通俗易懂,教學重點應放在學生媒介道德教育和應用能力教育上,讓學生在新媒體信息制作、傳播和接受過程中樹立道德意識、自律意識,同時強化學生對新媒體的工具意識,培養學生抵抗不良媒介信息的自我保護能力,幫助學生在新媒體閱讀過程中,學會創造性地利用新媒體信息來為自我人文素質提升和發展服務。二是開展媒介素養專題講座。高職院??裳埿旅襟w專家、學者等來學校作媒介素養專題講座,讓他們圍繞近期由新媒體引起的社會熱點新聞事件,針對性地為學生介紹新媒體知識,解析事件發生發展的原因,揭示新媒體的作用,告訴學生要理性看待新媒體熱點事件,引導學生合理、合法利用新媒體,從而讓新媒體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了解社會、關注時事、交流個人理性觀點、促進學習和自我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2]三是借助校園新媒體平臺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實踐。高職學??梢岳眯@微博、校園公眾微信號、校園BBS等新媒體,組織開展各種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活動,如手機媒體科技活動、校園文化微話題征集活動、創意閱讀活動等。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能在實際管理和使用新媒體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新媒體應用的基本知識,培養對于虛假、敏感信息的甄別能力,使學生即便是在校園網外復雜的信息環境下,也能夠通過新媒體閱讀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與信息,從而為其人文素質的提升打下基礎。
2.2融合“新媒體”和“深度閱讀”,增強學生新媒體深度閱讀意識
新媒體閱讀常被人詬病為是不需要思考的淺閱讀,這除了與新媒體閱讀內容呈現的即時化、生活化、大眾化、娛樂化特征有關外,也與新媒體閱讀工具和平臺缺少促進深度閱讀的功能、閱讀主體本身缺乏深度閱讀能力密不可分。因此,高職院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融合“新媒體”和“深度閱讀”,培養學生新媒體深度閱讀意識和能力,增強新媒體閱讀的實效性:一是積極地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備的新媒體深度閱讀工具,讓學生能夠更加方便地利用新媒體閱讀工具的深度閱讀功能進行有效閱讀。為了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學生在以往紙媒閱讀過程中往往會對閱讀重點內容進行批注、劃線、記錄筆記等。在新媒體閱讀中,應將傳統紙媒閱讀過程中的這些深度閱讀方法引進來,引導學生利用專門的軟件進行閱讀標記,從而提升學生新媒體閱讀的效果。二是將高職院校原先開展的傳統紙媒深度閱讀活動與新媒體結合起來,促進學生新媒體深度閱讀能力的提高。如大多高職院校都曾開展過“讀經典,寫書評”活動。這種以作業任務的形式強制要求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的活動也可以移花接木至新媒體上,讓學生在新媒體上發表書評。同時,還可以發揮新媒體閱讀的互動性功能的優勢,讓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點評、交流,在良性互動中進一步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三是高職院校可開設新媒體深度閱讀指導課程,讓老師傳授讀物的選擇、文獻的查找和利用以及將閱讀內容轉化為內在知識的深度閱讀的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探索形成適合自己的、良好的新媒體閱讀方式。除此之外,閱讀課程老師還可在課堂上針對高職學生新媒體閱讀中易出現的不良閱讀習慣進行糾正訓練。如針對學生新媒體閱讀易受干擾,注意力難以集中等問題,對學生進行閱讀注意力訓練,通過計時閱讀比賽,讓學生在閱讀實操過程中訓練屏住呼吸覺察、控制注意力的方法,以更好地專注于當下的閱讀,實現深度閱讀的目標。[3]總之,融合“新媒體”和“深度閱讀”,最重要的是引導高職學生在深度閱讀和淺閱讀之間,建立新的平衡和融合,引導學生高效地利用新型媒體進行更高層次的知識獲取,讓科技與傳統結合起來,構建新媒體時代的深度閱讀新模式。[4]從而使學生在新媒體閱讀觀念、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以及閱讀質量等方面全面協調發展,提升學生新媒體閱讀素養。[5]
3方法創新:發揮新媒體閱讀優勢,創新人文素質教育形式
當前,新媒體閱讀已經成為高職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且已經深深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傳統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填鴨式”灌輸教育和學?,F有的以滿足于學生管理需求而開設的第二課堂,已經越來越無法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傳統的社團活動和校園文化已經不能滿足信息化條件下95后學生的求知欲望。[6]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充分發揮新媒體閱讀的優勢,創新人文素質教育的形式,以便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3.1寓教于樂,借助新媒體閱讀改進人文素質教學的方式
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課程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將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以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學生通過新媒體閱讀更加有效地獲取人文知識。一是發揮新媒體閱讀文本的形象化、直觀化的優勢將人文素質教學內容化難為易。高職院校人文課程教師可以將專業性強、深奧難懂的人文知識設計制作成集文字、圖片和視頻為一體的新媒體閱讀文本,如微課、微視頻、精品課程等,同時借助微信、微課、慕課等在線學習互動平臺,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討論。這樣的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興趣,增強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吸引力,而且便于學生記憶、理解,能有效增強人文素質教學的成效,提升人文素質教學的質量。二是利用新媒體閱讀的自主性特點,讓學生的人文知識學習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建構。高職院校人文課程教師可以以主題任務驅動的形式,要求學生利用新媒體信息搜索的工具性作用,自主查找、選擇、整理人文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后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和交流。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參與人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人文知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在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加深其對人文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大大加強了人文素質課堂教學主陣地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2潤物無聲,利用新媒體閱讀延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時空
新媒體閱讀的即時化和互動化特征,使得人文素質教育不再囿于“線下”和特定時間。高職院??梢栽诮虒W大綱內容之外,依托新媒體平臺開辟“線上”人文素質教育新陣地,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實時對其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引導,讓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學生悄然獲得人文滋養。一是借助新媒體平臺隨時關注學生思想行為動態,即時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高職院校教師,特別是輔導員可以通過新媒體瀏覽閱讀學生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的信息內容,從中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行為表現,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并積極進行溝通交流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端正態度,以便更好地對其進行行為引導。二是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實時分享人文知識并進行閱讀交流。高職院校的人文課程教師可以通過QQ、微信建立諸如“文學群”、“歷史群”、“創業群”等各種人文閱讀興趣群組,一方面在群里定期推介教師認為有價值的人文閱讀內容,分享教師自己的閱讀體悟及對社會人生的思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底蘊去感染學生,引導他們形成優秀的品格和正確的“三觀”;另一方面引導鼓勵學生在群里進行閱讀分享與學習交流,營造群內積極向上的人文閱讀氛圍,培養學生的人文閱讀與學習興趣,加深他們的人文底蘊。三是依托校園各類新媒體平臺即時傳遞正能量。以健康校園網絡文化培育學生人文素養。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校園QQ群、校園微博、校園內部網絡平臺、微信訂閱號等社交平臺對網絡大V轉發過萬的熱門文章、社會熱點新聞社評文章、朋友圈轉發熱文等內容進行即時轉載,傳播正面的觀點,同時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熱點事件討論交流。
在討論交流過程中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讓教師以自己在各類網絡社交平臺上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理性看待問題,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積極傳遞社會正能量,從而孕育出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最終達到讓學生在健康校園網絡文化的浸染下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理性人格和關注現實社會人生的人文情懷的目的??傊?,新媒體環境下,優質的閱讀資源是通過新媒體閱讀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前提基礎,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素養是通過新媒體閱讀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關鍵因素,適合的方法則是通過新媒體閱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催化劑。只有從這三個方面綜合發力,才能有效應對新媒體環境下閱讀方式帶給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挑戰,同時發揮新媒體閱讀的積極作用,促進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郭鵬宇,李思璇,龐巧童,祝于卿.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閱讀方式的轉變及現狀調查探析[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70.
[2]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構與重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240.
[3]柴陽麗.高校學生新媒體閱讀現狀、影響因素及改善途徑———基于五所高校學生數字化閱讀調查[J].開放教育研究,2016,(2):56.
[4]陳靜.新媒體環境下高職大學生深度閱讀引導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17):197.
[5]丁海英.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閱讀方式研究———以青海大學學生為例[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6):28.
[6]陳紀偉.信息化條件下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職教論壇,2017,(3):43.
作者:程瑤單位:長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