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醫護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師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資源,是涵養高職醫護生豐富情感世界的源泉。在這源頭活水的澆灌之下,期望醫護生能夠把愛傳遞給患者,把細致入微的關懷融入責任,把無私的奉獻貫穿于工作的始終。高職語文教材選入了不少文質兼美的文章,文中不乏對人間真善美的追求和謳歌。教學中合理利用這些教育因素,引導醫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形成一種對生命敬畏,對人關懷的人文意識和人文情懷。語文的世界是充滿愛和情感的世界,語文課程的這一特性可以彌補醫護生專業課程重技能培養的傾向性,改善醫護生“半個人”片面發展的狀況。
一、語文教材中愛的教育因素
人生有三情:親情、友情、愛情,缺失任何一情,人生都有遺憾。語文的世界就充溢著這款款深情,它像甘霖和雨露一樣滋潤著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感受親情的深度,深到沒有條件、不求回報;讓他們感受友情的廣度,廣到浩蕩無邊,伴隨一生;讓他們感受愛情的純度,純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讓我們走進語文教材,徜徉于愛的洗禮與澆灌。品味《背影》,朱自清筆下這個父親的背影不再步伐矯健,不再魁梧高大,也不再是兒時的那座山,那個依靠。遠遠地望著父親的背影,他走路蹣跚,身材略顯肥胖,穿過鐵道時的吃力與困難,分明讓人看到了蒼老。滄桑歲月改變了父親的容顏,銷蝕了父親的健壯,卻改變不了父親的愛。眼望著父親遠去的被歲月蹉跎的背影,心頭有太多的辛酸。這個背影凝聚著太多的付出和汗水,訴說著青春的不再與遠去,詮釋著父愛與永恒。這個背影不僅永久地定格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鐫刻在無數讀者的記憶里,也穿梭在我們身邊的生活里,它是普天下所有父親的縮影。那身影曾久久地佇立在給兒女送行的車站,我們走多遠,那目光就跟隨多遠。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葉孤舟漸行漸遠,載著遠足的朋友消失在天際,江邊留下一個獨自咀嚼孤獨和失落的我,久久遙望,不忍離去,惆悵滿懷。江流天際,情何嘗又不是隨之而流向天際。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面對離別,語言顯得蒼白無力,也只有這一壺濁酒能融化這濃情厚誼,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還得“更進一杯”,一醉方休方能解離別之恨,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躍然紙上。說起愛情自然會想起文中選入的葉芝的一首詩《當你老了》。“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鉛華洗盡,容顏衰老,美貌蕩然無存,愛意卻不隨年華而流走,不被歲月所銷蝕,不被時光所沖淡。這樣的愛情與金錢無關,與權力無關,與地位無關,與美貌無關。它簡單、樸素、綿長,愛在深處,直至靈魂。得到這份愛的人無疑是世間幸福人!這就是傳說中的愛情!這就是飽含世間情的語文教材,我們語文教學就要從點滴做起,把醫護生培養成為心中有愛的人。從愛自己,愛親友啟程,再把愛—這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綿延向更廣闊的時空,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職業,愛自己的工作,更得愛工作的對象———患者。
二、語文教材中美的教育因素
依托教材,向醫護生展示文本中美的世界,熏陶她們擁有一顆善于感受美,欣賞美、發現美,甚至是創造美的心靈,促成她們人文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工作中追求真善美,自內而外洋溢出和諧之美和人性之美。教材中不乏文質兼美的課文,比如朱自清筆下清新悠遠的《荷塘月色》,荷葉搖曳著風情,像亭亭的舞視野女的裙;荷花闡釋者淡雅,如明珠,似星星,像美人;微風把荷香飄散,如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一片荷塘使作者思緒飛回故鄉,惦著江南,也飛回古代的浪漫,憶起江南采蓮。而作者所描寫的只不過是日日走過的荷塘,司空見慣的平常之景,在作者眼中心中卻演繹出這么優美雋永的畫面和意境。一方普普通通的荷塘,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審視,就幻化出了另外一個天地。就像羅丹所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再看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作者獨居租來的一椽破屋,清晨一碗濃茶,在茶香里靜觀院子里白的、藍的、紫黑的、淡紅色的牽牛花;在路人稀少的尋常巷陌腳踏槐樹的落蕊獨自踏尋清靜與落寞;在秋雨過后的斜橋影里與都市閑人閑話秋涼……故都的秋色林林總總,而郁達夫獨愛這份清、靜和悲涼。作者全身心對故都的秋的沉浸,詮釋著他那敏感而多情的情懷。再看《邊城》。沈從文先生用細膩的筆觸再現了湘西世界的純美:山美,水美,人更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主人公的靈魂似湘西世界的一草一木汲天地之精華,纖塵不染。翠翠、天寶、儺送三個年輕人,在如詩如畫的唯美世界里歌詠著他們的青春和愛情,盡管結尾是令人惆悵、嘆息的。沈從文先生把結尾揮灑的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天寶死了,看儺送呢?“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語文教材里隨處抖落著美,景美,人美,情美。荷塘是清華園一方普普通通的荷塘,故都的秋更是足不出戶就縈繞左右,翠翠也不過是湘西世界普通的一個女孩子,但在作者筆下,透過他們的眼睛和心靈卻幻化出那穿越時空的永恒。語文教學中發掘這些因素,引領醫護生發現生活的美好與多彩,對弈技術在人情、人性層面上的蒼白,建樹醫護生對美的感受和追求,使之經受科學和人文的雙重洗禮。
三、語文教材中責任心的教育因素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外科學家裘法祖教授對從醫人員提出這樣的要求:“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可見,社會對從醫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尚的職業道德,精益求精的醫療技術,二者缺一不可。具體到醫護生的培養中,要求學生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在語文教學中,要立足教材強化對醫護生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的教育和培養,使這種意識根植于心底,外化于行動,成為他們的職業素養和自覺追求。比如教材中有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一文。文章講的是人們應該怎樣去工作。他認為“敬業”就是要有責任心,“樂業”就是要在工作中尋找“趣味”,即人們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工作的最高境界。醫務人員所從事的工作是個嚴肅的工作,雙手托著生命,對之應油然而產生一種敬畏,繼之而來就是高度的責任心。醫護生最基本的職業修養是敬業,敬業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尊重生命,但這還不是他們從業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應是臻于完善達到樂業的境界。把工作視為一種樂趣,視患者如親人,不怕臟、不怕累,苦中尋樂。筆者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就特別注意挖掘文中包含的責任心教育因素,以此為契機強化醫德教育,聯系醫護生的專業特點,就這一層面給予闡述和強化,希望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在潛移默化間自覺培植起作為醫者的責任心。再比如葉永烈《粗心•專心•事業心》一文列舉了中外許多大科學家、大發明家的事例,再現了他們在生活中粗心,工作中專心、細心的感人事例。掩卷深思,粗心與專心這對立著的雙方怎么會同時體現在一個人身上?那是緣于高度的責任心。醫護生無論性格如何豪爽,為人如何不拘小節,一旦走上工作崗位,就得繃緊一根弦:工作之中無小事,事事關乎人的生命與健康,生活中可以粗心,但工作中必須專心、細心,絲毫馬虎不得,缺乏責任心就褻瀆了“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光榮使命。
四、語文教材中奉獻精神的教育因素
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職業宗旨本身就意味著付出與奉獻,高職醫護生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人員不能缺少奉獻精神。在對醫護生的語文教學中,要立足教材,聯系他們的職業特點,強化他們的奉獻意識。教材中的一些篇章隱含著奉獻精神教育的生長點,如《風景談》中那么多青春韶華的年輕人從條件優越的城市奔赴延安革命根據地。那里貧瘠、單調、荒涼、寂寞,但他們用青春的激情和熱血燃燒了這方土地,成就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改變了大自然的單調和平板,創造了“第二自然”。這些青年人的手本來是慣拿調色板的、經常不離木刻刀的、下筆如有神是,而現在都拿起了鋤鍬,磨出了老繭,每一個人的付出背后都站立著犧牲和奉獻。醫院、病房是一個蓄滿痛苦、憂愁和悲傷的地方。正是有了白衣天使一天到晚不知疲倦的穿梭和精心的照料,也正是他們所到之處,綻放著微笑,回響著叮嚀,才趕走了患者臉上和心頭的陰霾。正像一首歌中所唱“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什么這樣鮮?鮮得使人不忍離去,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來澆灌。”再看看醫生的作息:“黑白顛倒”,生物鐘也得被人為地改變,并且隨時有可能睜開惺忪的雙眼投入到搶救生命的戰斗中去。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選擇了奉獻。醫生以救死扶傷為天職,是個崇高的職業,也應該成為最具悲憫情懷的群體。筆者偏執地認為對于從醫者醫德比醫術還重要,較高境界的醫者應具有上善若水的涵養和風度,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對醫護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應是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
作者:朱瑞雪 單位:菏澤家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