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更加密切,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開放社會。我們在享受著多元文化碰撞所帶來的精彩生活的同時,也受到多元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只有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形成深刻的認識,才能夠在遇到外來文化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高中語文教學是傳統文化傳遞和體驗的重要學科,高中語文包含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且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掌握傳統文化,并在自己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經驗中用年輕的思維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解釋,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2.促進傳統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學表達形式,而這些中國文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沒有得到發揚和繼承。中國文化擁有辭藻優美的散文,寓意深刻的小說,纏綿悱惻和蕩氣回腸的詩詞,這些文學從語言、內容、情感上全面地體現著中國的文化,是學生認識、理解、認同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但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文學的形式卻在不斷丟失,詩詞文學、散文等文學作品并沒有出現新的積累,許多學生甚至沒有掌握文字創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感受這些傳統文學,并引導學生運用傳統文學方式進行表達和創作,從而促進傳統文學在現代社會的延續和發展。
3.促進優秀道德文化的發揚。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人處事的哲學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這些共同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素質發展。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這在腐蝕著中國人民的心理,中國人民的素質正在經受著嚴重的考驗。中國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道德品質,包括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民族使命感、保家衛國的集體主義精神、艱苦樸素的道德品德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古人美好的品德,對學生高尚美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1.開展傳統文化滲透的起點定位在“審美”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才能夠產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挖掘傳統文化的美。一是配樂朗誦法。詩詞的美體現在韻律上,只有借助抑揚頓挫的朗讀才能表達出來。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查找相關的音頻資料或者示范朗讀引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中國文學之美。例如,在《沁園春•長沙》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通過相關音頻閱讀資料的播放,讓學生從總體上感受詩詞的特點,以及詩詞和塑造意境的蕩氣回腸,然后教師通過配樂示范文本閱讀,讓學生逐漸體會文章上下闕情感的遞進性,感受詩詞的美;二是分角色朗讀。語言是表達道德和觀點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在文學作品中由許多的人物對話,在這樣的作品中利用分角色朗讀能夠較好地還原文章的情境。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感受文章的美;三是情境表演。高中語文文學中有些文章的篇幅較長,學生借助通篇的閱讀并不能夠形成深刻的感受,這時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情境表演,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項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分小組進行短劇表演,包括愛虛榮、得請柬、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還債務、明真相七個部分,學生小組自由選擇,然后按照故事內容進行情境表演,體會主人公心理的變化。
2.在教學過程中整合資料,形成系統的中國文化。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分析教材內容,使之系統化,傳統傳統文化價值觀。具體整合方法包括,一是整合描述自然山水的文章,讓學生感受文學語言美。例如,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胡同文化》《荷花淀》《游褒禪山記》《蜀道難》等進行歸類,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地的不同風光和文化,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美以及借物抒情的方法。二是,整合教材中與民族精神有關的文章,并對相關英雄人物的事跡進行補充,引導學生樹立集體主體的價值觀,例如,將《燭之武退秦師》《五人墓碑記》《荊軻刺秦王》等進行歸類,引導學生感受在民族為難面前,中國人民為了國家強盛和復興最初的貢獻和犧牲,并通過汶川地震等的萬眾一心,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歷史使命。三是,整合教材中的中國傳統故事。例如,將《竇娥冤》《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孔雀東南飛》《祝福》等進行歸類,借助故事引導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增加學生傳統文化故事的積累;根據教材內容編寫校本課程。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教師可以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延伸,形成主體探究活動。例如,在《中國建筑的特點》學習后,教師引導學生選擇當地有特點的一處建筑進行研究,包括建筑的特色在什么地方,在建筑的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建筑傳遞的文化等,每個小組在整合資料后設計匯報資料,向全班學生進行展示。教師將這些資料進行整合和補充形成校本課程。
3.建立學生主體課堂,激發學生情感,豐富精神世界。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史,精神史的學習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而且包括文化的認同和價值觀的形成。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學生放在被動的地位,學生的思維和情感被動地跟隨著教師,沒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也很難從心理上進行認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提出學生主體課堂,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了條件。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課前合作閱讀、課堂討論探究,課后個人創作三個環節,完成學生對文本初步感知———整體把握———深刻理解體悟的過程。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前導學問題包括弄清曹雪芹與《紅樓夢》的背景資料(形式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畫出紅樓夢的人物關系圖,并掌握主要人物的特征;對本片文章進行分段,整體把握主要內容。每個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小組展示版上進行展示。通過學生主體的學習,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就能夠接觸到豐富的資源,對學生理解紅樓夢,感受本文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把握內容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內容選擇一個人物造型進行分析,學生首先畫出文中能夠體現人物性格特征的句子,然后進行分析,并用一句話進行概括,包括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賈母、王夫人。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基本掌握內容,這時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話劇表演,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設身處地地感受黛玉寄人籬下的心理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對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形成系統的、有層次性的文化材料;最后,要通過建立學生主體課堂,增加學生的感受。
作者:劉永生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