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作業設計論文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一、作業內容上兼顧整體,知識點掌握與能力訓練同步推進
高中語文教學目標中,既有知識性目標也有能力型目標,語文作業設計應當與教學目標相吻合,與其一脈相承。部分教師在語文作業設計上只兼顧了知識點掌握的方面,對學生能力訓練的檢查要求未能有效兼顧,這樣的作業就出現了偏頗。筆者在教學中將作業設計的內容進行充分拓展,既注重考察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等方面的掌握效果,同時也對學生朗讀能力、閱讀能力、分析能力、構思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充分兼顧。作業內容上既有書面的知識點檢測,也有能力考查方面的過關考核要求,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作業的內容范疇進一步拓展,兼顧到學生知識掌握與能力發展等各個方面,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成效的提升。實踐證明,在高中語文作業中兼顧知識點檢查與能力考查兩個方面,可以全面有效地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回顧與分析,幫助學生及時發現知識與能力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現拾遺補缺、及時糾正的目標。
二、作業難度上分層對待,落實語文教學因材施教基本原則
高中生因語文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差異,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分層目標考核的方式體現對學生的差異性要求,力爭通過分層分類教學為每一位學生打造量身定做的教學體系,保證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域得到最大化發展。這一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差異性兼顧,作業環節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應當與因材施教原則相匹配。筆者在教學中嚴格按照分層分類教學要求,對學生設置因人而異地語文作業,一般情況下分為兩種類型的作業,一種是正常難度的作業,另一種是降低難度與減少數量的作業。后一種作業是側重于提供給學困生群體完成,降低對學困生的作業訓練要求,其目標在于配套其分層目標,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作業,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語文作業設計中實施分層,是與因材施教原則相匹配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有力抓手,廣大教師要在作業布置的難度、數量上統籌兼顧,保證所設計的作業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能夠與他們的能力發展狀況相吻合,從而最大化地體現對學生的因材施教效應。
三、作業評價上注重激勵,激發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積極情感
評價也是作業設計環節所應當充分考慮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設計教學作業時,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差異性兼顧,以分層作業來實現激勵學生,增強學習動力的目標。在作業的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將作業評價的設計充分融入進去,一般情況下,教師對學生的作業采取ABCD或優良中差等標準進行評價。為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當在評價標準上適當控制與調整,原則上不宜出行D或者差這樣的最低評價,即使有學生在作業效果方面差強人意,教師也要慎重進行評價,可以通過直接面批點評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作業的質量,鼓勵他們在下一次的作業中提高認真程度,提升作業質量。另外,在對學生的語文作業評價時,可以采取等第加評語的方式,尤其是對于一些雖然作業質量不太高,但是其經過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進步,教師對這一類型的作業可以在后面附加評語,如“你有明顯進步”、“老師看到你的進步非常滿意”等話語,以這些激勵性話語讓學生在接到作業反饋信息后增強語文學習的積極情感,從而更加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之中。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業設計應當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大家應當充分發掘作業設計中的積極因素,對作業時機、內容、形式等方面充分優化,與整個語文教學改革工作實現有效融合,更好地促進教學成效提升。
作者:顧小燕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高級中學
第二篇
(一)加強作業的實踐性
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很容易導致作業陷入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因此,很多老師布置作業生怕學生哪點沒有學到,沒有記牢,總是面面俱到,布置大量作業,加大練習強度。然而,單調的書寫卻常使不少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做或不完成作業。要克服這種情況,就要注意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形式多樣化,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以適合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自己選擇、計劃、探究、體驗。如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內課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使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都得到切實的訓練,如有的作為隨堂練習;有的作為課前的預習;或者多布置動手動腦、手腦并用的作業,例如可以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的具有很強實踐性的作業。
(二)加強作業的自主性
由于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都做相同的作業,會使有的學生“吃不飽”而厭棄,有的學生“吃不了”而厭學。例如,不論是何種作業形式,過量的作業或罰抄、罰寫,只會使學生不堪重負,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而產生反感和厭學情緒,最終使得課堂生態被破壞,教學環境被人為地惡化。而且不同層次的學生被統一要求的大量作業所累:成績好的學生因覺得簡單無必要而厭做,成績差的學生因覺得太難、做不出而不做,教師卻又因學生沒能按要求完成任務而不悅,良好的課堂氛圍也就沒有了。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變硬性統一的作業為自主性作業,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對于成績好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讓其少做些瑣碎的作業,推薦他們做些課本以外的練習,以拓寬加深其知識結構;對于中低層次學生,在推薦作業之前,教師需精選一些示范題進行講解,做些必要指導。再就是可以把作業設計成“快餐”型,或設計作業超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如A套餐的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想象、運用;B套餐的題型再低一層次;而c套餐多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如此,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有選擇的完成。
(三)加強作業的合作性
合作學習能促使每個學生都參加到語文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只作為當“觀眾”或“收錄機”。對于作業,不宜片面強調獨立思考,可以適當搞一些“合作”完成的作業。自主性的作業應當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例如在與同桌或父母的合作下完成。
(四)增強作業的開放性
語文作業不能局限于課內學習內容中,拘泥于課本知識中。小學語文課本的內容畢竟很有限,如上文所提到,語文教學的觸角要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把作業設計與兒童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并以此通過社會實踐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
作者:封傳斌單位:重慶市渝北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