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走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學社會主義雜志》2014年第二期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作為規范的學術問題提出是近幾年的事情。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為核心內容的問題域。任何重大理論問題既包含有自身的核心問題,也包括眾多與之相關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共同構成了主題鮮明而邊界模糊的問題域。這些問題包括: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是否具有整體的屬性,如果有,其原因是什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應該從哪些方面理解,它的表現形式有哪些?從整體性的視角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何,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各學科之間關系又是怎樣?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發展歷史的整體性?從整體的角度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本質?如何從整體性的視域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如何從整體性的視角出發重釋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等?這些問題彼此不同但又緊密相連,它們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問題域。二是從本質和屬性的層面揭示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內涵。從本質的層面來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學科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方法都具有整體性。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的功能,創立條件和學科構成三個方面論證了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②有的學者從作為馬克思主義立足點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基礎內容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主線的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并最終解放全人類三者的統一來論述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本質。③還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邏輯確證其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的邏輯起點是“現實的個人”,對現實的人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的探索構成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容,現實的人的解放也因而成為馬克思主義思想邏輯的最終落腳點。④從屬性的層面來看,馬克思主義不僅具有整體性的本質,同時它的整體性在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形成的整體性,主題的整體性,方法的整體性,理論的整體性,發展的整體性,形態的整體性,功能的整體性,敘述的整體性。這八個方面基本上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完整圖景。⑤三是通過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確證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本質。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熱潮不斷興起。國外馬克思主義對蘇聯模式馬克思主義的反叛而出現的理論思潮,批判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是國外馬克思主義的一項特殊任務。它的創始人們從未將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三大板塊,而是從整體的角度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如今,國外馬克思主義盡管已經成為由各種學說構成的龐大理論體系,各理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但是他們都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或劃分為三大組成部分,而是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和發展。無論是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盧卡奇和柯爾施將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一種社會批判理論或社會哲學,他們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把社會作為一個總體來理解,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更加鮮明地將作為一個整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解為考察資本主義社會本質、揭示資本主義局限的學說。從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存在的問題來看,雖然學術界已經充分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并自覺地從馬克思主義的學科、理論、方法、邏輯等不同的方面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具有整體性的理論體系,但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已經完結,相反這只是起點。“整體”作為哲學范疇其意蘊通過它與“部分”的辯證關系來確認。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所具有的屬性與功能由組成整體的部分來決定。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意味著作為組成部分的理論學說也具有整體的屬性。因此,確認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屬性之后,必然面臨著從整體性的角度對各理論學說進行理論闡釋。雖然許多學者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從整體性視角開展了對某些具體理論學說的解讀,但這一工作還不系統,尚未形成一種理論自覺,因而應該在未來的研究中充分展開。此外,作為一個整體的馬克思主義其本質應該如何理解也是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的課題,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還沒有形成廣泛共識。與國內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不同,國外馬克思主義在其產生之時就沒有受學科的限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自覺的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來闡發。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在整體性問題上是完滿的,相反,它們的問題集中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來:一是單純地從哲學、社會學、歷史學角度批判資本主義而忽視或有意地回避政治經濟學內容,表現出“去經濟學”的趨勢,這損害了馬克思主義在內容上的整體性;二是對經濟學范疇的庸俗化改造,例如保羅•巴蘭和保羅•斯威齊用“經濟剩余”代替“剩余價值”,羅默對剝削范疇的泛化理解,斯拉法建構“標準商品”模型繞過勞動價值論來證明資本主義剝削等。無論是“去經濟學”的傾向,還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范疇的歪曲使國外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脫離了科學根基,因而任憑這種批判如何激烈卻也只能加劇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不解和反感。
二、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在未來的走向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在未來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能否認清這一理論問題的現實指向。整體性本來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屬性,因而以整體性視角闡發馬克思主義本質是科學的途徑。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本質的認識不盡相同,甚至出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嚴重歪曲與割裂。例如,蘇聯哲學教科書以直觀唯物主義的方式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對人、自然和社會“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⑥這樣一來,人、人的活動、人的主體性、人的價值都被排斥在唯物主義之外,而這恰恰是馬克思主義所批判的;又如在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對國情和世情的誤斷,形成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路線,片面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解為無產階級革命和階級斗爭的學說。如果這樣的思維方式不斷固化,那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形象必然受損害。所以,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不僅要確證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內涵、特征和表現形式,更要闡釋作為一個理論整體的馬克思主義究竟是什么。換句話說,就是要從整體的角度為馬克思主義正本清源,再現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邏輯體系、理論學說的全貌。因此,圍繞著這一主題,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在未來的發展應該從如下四個方面展開:首先,要從邏輯的整體性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還有豐富的社會學、宗教學、文藝學、新聞學、人類學甚至自然科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不僅是上述理論在內容上的綜合,更是通過不同理論學說所共有的整體性特征反映出來。正如部分不同于整體卻又處處反映出整體的屬性,組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說反映著馬克思主義的整體邏輯。唯物史觀的第一個前提便是有生命個人的存在;異化勞動理論揭示了生產資料私有制下勞動對人的奴役;政治經濟學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律及其無法自愈的病癥,目的是探索使人擺脫資本關系束縛的途徑;階級斗爭是被壓迫階級實現自身解放的手段,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實現自身解放等等。因此,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將現實的個人作為理論的出發點,以人類及其社會為現實基礎,將實現人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二是從整體的角度重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由不同理論學說構成,按照部分必然反映整體之屬性的原則,組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說同樣具有整體性。從整體性視角重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重釋經典文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這項工作之所以迫切就在于長期存在于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學科壁壘的確損害了組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說本身的整體性特征。正如馬克思通過批判普魯東的政治經濟學范疇和研究方法而第一次以論戰的形式闡發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⑦當我們從整體性視角重釋諸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及其手稿等經典著作便會發現,科學全面地闡發文本內容和基本理論絕對不是單一學科視角下能夠完成的任務。所以,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滲透于其組成部分的理論學說之中,因而在研究與闡釋基本理論時將整體性作為視角應該成為研究自覺。三是從整體的角度還原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整體性,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經典作家創發理論之方法的整體性。正如馬克思對唯物史觀作經典表述之前所提到的,唯物史觀是“我所得到的、并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從唯物史觀透析社會現實是馬克思分析和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然而,唯物史觀作為對舊哲學的偉大變革不是通過純粹思辨的方式而獲得。相反,正是從利益關系和經濟關系的視角批判國家和市民社會才實現了經典作家本人世界觀的重大轉變。所以,唯物史觀作為指導經典作家研究的總方法是在思辨與現實、價值與事實、哲學與經濟學的相互建構中完成的,他們對未來社會的科學探索同樣根植于這種具有整體性的理論建構。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根源于作為創發理論之方法的歷史唯物主義所具有的整體性,還原這一方法也將進一步確證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四是從學科建設為切入點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結構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和它所蘊含的學科多樣性并不沖突。在某種程度上,學科的多樣性本身也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下各個二級學科的協同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建構的重要內容。然而,國外馬克思主義思潮中存在的去經濟學趨勢以及國外馬克思主義者在“改造”和“超越”的名義下對諸多馬克思主義基本范疇的否定與篡改損害了經典理論的整體性與科學性。誠然,任何理論學說的產生有它深刻的現實根源,但是回避現實問題,提出違背馬克思主義邏輯的理論是非馬克思主義的。針對這種趨勢和種種錯誤的理論思潮而重塑完整的理論結構就理應成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在未來發展的重要一支。
作者:趙培單位: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