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英語自然與情境融合教學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英語時不注意使用有效的方法,機械地依靠書面中英文互譯的手段,導致發音不正確,口語交流存在很大的困難;學生寫的文章充滿了中國式的表達,讓人費解。而在英語課堂上倡導使用自然與情景教學法,盡量避免大量使用中文,重視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通過微課和請小組代表讓其他同學回答問題等方式,幫助學生將復雜的長難句縮短或改寫有助理解,學習并記憶常見的英語固定表達。實踐證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高職學生;自然法與情景教學法;教學模式
一研究背景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整體生源質量呈下降的態勢,很多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陳舊,學習效率低下。很多學生不重視讀音,單詞不會讀,只依靠機械地反復對照中英文進行記憶,語言的輸入偏少,而說英語時,存在大量的錯誤發音,或者寫作時,生搬硬套,盲目用中文對照著表達英文的信息,脫離真實使用的語境,詞不達意。自然法由特雷爾(Terrell)和克拉森(Krashen)等學者先后提出,在語言學習中使用多種感官,采用聯想法,強調可理解的輸入和有意義的學習,語言輸入必須達到足夠的量。語境可以有助于輸入的理解;可以通過教師的解釋等方式內化語法知識,以便學習者運用詞匯和語法規則自我監督語言的使用。可以通過“習得”培養語感,提高語言的流暢性;而“學得”則對語言規則起監督作用,保證語言的準確性。其教學特點為聽優先于說,先理解后表達,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擴大語言輸入。該種教學法可以和很多教學技巧結合。情景教學法以英國的結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強調結構是說話能力的核心,注意語言的結構形式,以分析語言為基礎,強調語言知識與使用情境之間的聯系,也稱為“分析教學法”;同時,結構主義理論以情境、合作、交流、和意義建構為四個核心要素,將語言看作與情景有關的有目的的活動,具有交際意義。學習是主體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與外界作用,主動構建新的理解的過程。情景教學法與認知心理學結合,形成了“情境認知”,是指認知活動具有情境關聯性。情景教學法強調通過視聽的手段,使學習者感受外語在語言文化和情境中的使用,理解語言的結構和含義。該方法既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與操練,又以培養語言能力和技能為目的。目前中國英語教學界已經意識到單一使用語法翻譯法的局限性,嘗試各種更有效的英語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更多地出現在教學實踐的論文中,而自然法往往作為一種教學理論的反思與探討。在課堂上將兩者融合,往往能有效促進英語的學習。
二課題的研究
(一)課題設計和開展對實驗班問卷調查結束后,根據調查結果,開始了教學實驗。筆者根據課文中長難句的特點,進行了拆分和改寫,并將一些重要的單詞和短語進行了擴展解釋。這一提前做好的微課,包括課文和單詞的錄音上傳到群文件和藍墨云上,學生在上課前下載提前學習。上課時,由小組選出的代表請其他學生讀課文,講解并針對重難點向其他學生提問,教師適當點評。課堂上,每節課開始前,由學生一個人上臺演講或者兩個人進行對話。同時,還挑選適當的話題,小組討論后,再要求兩個學生展示討論的內容。課外讓學生完成每個單元的3種作業和2個測試,課堂進行單詞默寫,促進學生的課內外英語的學習。其中第一學期使用批改網布置寫作、朗讀和翻譯作業,第二學期調整為使用批改網布置寫作,口語練習使用了學校購買的外研訊飛系統,而翻譯作業改為書面手寫的形式。在教師上課或者學生對話時,倡導學生盡量使用英文,遇到難以表達的語言,借助肢體語言等方式,幫助對方理解。
(二)課題分析通過第一次問卷調查,了解了高職學生的整體教與學的現狀,對比了實驗班和其他班的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實驗班對課外閱讀英語文章和看英美劇表示非常贊成分別是22%和30%,比其他班級要高。對比實驗班第一次和第二次問卷調查數據,非常贊同閱讀課外英語圖書和看英美劇的比例也提高了19%和13%。對于測試英語詞匯表示贊同的明顯上升了27%,同時反對的學生則降低了13%。第一次問卷調查顯示學生的英語詞匯量普遍較低,參照班級有高達83%的學生詞匯量不足2000,實驗班情況稍好,一半的人群低于2000。值得關注的是,22%的實驗班學生非常贊同更多地在課堂上使用英語口語進行交流,比參照班高9%。對比實驗班第一次和第二次問卷調查數據,非常愿意多學習語法和固定搭配比例,第二次比第一次增加了10%。尤其是口語方面,數據顯示第二次時有35%的學生非常希望用英語口語進行交流,比第一次21%有明顯提高;另外,在第二次問卷中有35%的學生非常贊同老師多說英語,比首次高22%。對比第一次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實驗班中61%的學生愿意上課前觀看老師制作的微課,高于參照班44%這一比例。若安排小組代表上臺充當老師的角色,就微課內容進行提問,實驗班56%的學生表示能促進其課外學習微課,比參照班高12%。。對比實驗班第一次和第二次問卷調查數據,學生能認真學習微課的比例從第一次的24%很顯著地提高到65%。對于安排小組課外學習表示非常支持的學生,第二次也上升了27%。而在課上由小組代表講解并提問,對此非常贊同的學生第二次增加了14%。
(三)課題啟示第一學期,在課外布置學生在批改網上完成口語作業,方法為學生提供錄音和對應的文字,讓學生反復跟讀,模仿標準的語音語調。第二學期,在學生語音語調有所改進的基礎上,使用了外研社的訊飛系統,布置口語話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除了少數難懂的詞可以使用翻譯方法,其他交流盡量采用自然法所提倡的聯想法,理解所學內容。課堂上設置情境對話,借助表情、肢體語言等方式,理解對方表達的內容,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微課和課堂上重視引導學生不過多依靠中文翻譯,盡量將長難句拆分或改寫,利用情景想象,理解要表達的信息。同時在微課和課堂上引導學生多積累文章中出現的短語等固定搭配,學會使用比較地道的英語表達信息。在批改網上布置作文,學生可根據批改網的提示,反復修改,寫出更好的文章;筆者還會抽看部分作文,給出中肯的修改意見。
三結論
通過一年的教學實驗,對比問卷調查的數據,結合筆者上課的體驗,使用自然與情景學法融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借助自然與情境法融合,進行英語語言的輸入與輸出,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減少依靠中文的基礎上,學習適應自然與情境法融合的教學,開始重視單詞的讀音,愿意更多地進行英語口語的表達,寫出的文章更加符合英語國家人士的思維習慣。在2008年6月,學校舉行了英語寫作比賽,實驗班有兩個學生分別獲得了一等獎和三等獎,獲得一等獎的學生還將代表學校參加省里的英語寫作比賽。實踐證明,自然與情景法融合,提高了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改善了學習方式、有助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這對英語學習產生了積極、正面的影響,可以提高課堂尤其是課外英語的學習成效。不過,從教學實驗看,這樣教學策略對于英語水平較好,認真完成各項作業的學生收效顯著。但是實驗班是3個班級的合班,人數接近100人,教師難以掌控全班的學習狀態。有些英語水平較弱的學生,課內和課外均不能很好地配合,幾乎很難顯現明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毛新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J].外國教育資料,1999(01):59-62.
[2]文秋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4,7(02):3-12+98.
[3]嚴玉萍.基于核心能力的大學英語課程整合初探[J].外語電化教學,2015(04):35-40.
作者:趙小云 單位: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