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南方農業雜志》2015年第一期
1.1監管部門職能劃分存在重疊,監管工作存在盲區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借鑒了發達國家“從農田到餐桌”的管理模式,使得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涉及到農業、工商、供銷、外貿、經貿、質監、衛生、環保等多個部門,然而并未對產品產出前后、環境、投入品等進行具體區分,導致監管工作難以落到實處。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各部門通常按照其自身制定的標準對農產品的生產、流通與消費過程進行“分段管理”監督和檢驗檢測,在執行中就易出現監管真空、監管重復等問題。這就為各部門互相推諉創造了條件,容易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得不到及時處理。
1.2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較多,農藥、化肥等使用較為盲目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季節栽培,對土地進行掠奪式使用,過量施用肥料、農藥和生長調節劑,土壤中留存更多的殘留物使農產品受到污染。很多農民只求效益,不考慮質量安全,幾乎不施農家肥,大量施用農藥、化肥等。在生產中施用大量農藥、化肥和生長調節劑,就易使農產品存在高殘留農藥和含生長調節劑;獸藥抗生素的泛濫,也造成人為的二次污染,使畜產品抗生素大量積累,給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除此之外,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添加了大量的化學添加劑,也會存在食品中毒的安全隱患。與此同時,工業污染也會使得農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工業廢水、廢氣、煙塵、重金屬等污染使得生產出的農產品受到水氣、煙塵的污染,以及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污染,易引發農產品質量安全系統性風險和突發事件。
1.3農產品安全知識宣傳不夠,普及渠道缺乏農產品安全知識普及沒有與新聞宣傳部門、媒體等進行良好溝通,還未能引導人們科學、理性地看待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由于農產品安全知識普及渠道缺乏,未能及時對農戶和農產品生產企業進行引導和管理、宣傳教育、技術引導等,使得他們延用傳統落后的農業生產經營觀念,從源頭上沒有質量安全意識。
1.4專業監管人員比較短缺,檢測機構運行困難監管能力是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根本保障,然而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普遍存在缺經費、缺人員、缺手段的問題。在監管人員方面,存在著技術力量不足的局面,存在監管能力不足或覆蓋面不全面的狀況,也即監管效率跟不上經濟與社會的需要。因此,必須抓住當前有利時機,抓緊健全機構隊伍,強化檢測條件,確?!坝袡C構履職、有人員負責、有能力干事”。
2加強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建議
2.1強化制度機制建設,完善監管法律體系(1)借鑒國外相關的先進立法經驗,遵循“從農田到餐桌”全監管原則,構建系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法律法規。(2)結合地方特點建立完善具體執行制度,將各地成功經驗及時上升為法律條例。(3)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的調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法律責任追究的規定,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中進行相應的調整和修改;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各部門的職責;修改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大對違法生產和銷售農產品行為的處罰力度。
2.2合理劃分監管部門職能,加快基層監管體系建設積極爭取資金和政策支持,加快健全從省市到鄉鎮村全覆蓋的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力量,充實監管隊伍。與此同時,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應從法律上對各有關部門的業務范圍予以界定,制定具體實施辦法,以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執法主體和檢驗檢測機構的法律地位、基本職能、法律責任等,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有法可依,合理劃分監管部門職能,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
2.3加強農產品全過程檢驗檢測,提高監管能力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建設,包括產地環境質量監督檢測、農產品安全生產過程監督、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的監管體系建設,建立產前、產中到產后一條龍監督檢測機制,完善從源頭到最終消費的農產品監控體系,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同時,要定期或不定期對檢測員進行專業技術和綜合知識等方面的培訓考核,提高其技術水平和科學素質,嚴格執行資格考核制度和持證上崗制度,確保農產品質量檢測的科學、公平、公正。
2.4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加快認證和品牌建設,加強市場監管為了防止有質量安全隱患的農產品流入市場,應該積極推行農產品產地安全準出證制度、農產品安全市場準入證制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建設,設立農產品的身份證、準出證和準入證,實現農產品準出、準入和追溯的對接,讓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享有知情權,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進入良性循環。
2.5強化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理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已將風險評估確定為一項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我國在風險評估基礎理論方法和風險評估監測數據獲取方面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進展,應采用危害性評估技術對化學性和生物性危害進行評估,從而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評價、限量標準制定與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更好地做好應急處理。
2.6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體系在信息和大數據時代,用現代科技手段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有力支撐,無疑是行之有效的途徑和必然的選擇。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技術,構建一個無線移動、互聯互通、智能互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體系,能夠加強對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進行管理,同時也能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普及,及時了解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及時處理突發的狀況,實現檢測辦公信息化,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除此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體系建設還應配合屬地管理、權責一致的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大力推進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2.7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國際交流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不斷地完善。(1)加強技術合作,促進我國建立一套既與國際慣例相接軌又符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技術標準體系。(2)實施國際化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相關活動。(3)積極開展同國外農產品認證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推動農產品標準認證的認可與互認,使我國的出口商品適應和滿足國際標準或進口國的要求,避免技術壁壘。
作者:張娟李群英單位:重慶市江津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