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元教學法在神經解剖教學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解剖科學進展》2017年第2期
【提要】神經解剖學是研究神經系統的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是人體解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鑒于神經系統結構復雜、抽象等特點,學生難學、難記,理解困難,該校采取多元教學法優化傳統教學法,再結合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CBL)和導讀式教學法,主張教學的多樣性、靈活性和應變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形象思維能力,注重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對解剖學的興趣,以期通過不斷實踐和總結,探索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教育模式。
【關鍵詞】教育,醫學;教學方法;教育改革;神經系統;學生
神經解剖學是研究神經系統的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是人體解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神經系統相對于人體解剖學的其他系統,具有以下特點:(1)結構更為復雜,抽象;(2)各部分結構之間的功能聯系更為緊密,網絡化;(3)在臨床應用及科學研究方面的新觀念和新技術。因此,神經解剖學的學習要求醫學生不僅要有空間想象力,還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解神經系統功能,這成為初入醫學院校的醫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過程中一個普遍存在的難點。盡管醫學生對人類神經系統的神奇結構和功能均有極大興趣,但大多數醫學生反映難學、難記、難理解,從而導致學習的主動性降低,最終影響教學效果。多元性教學就是以多元性哲學思想為指導的一種教學理念,主張教學的多樣性、靈活性和應變性[1],針對在神經解剖學的教學中存在的困難,本校在臨床本科生教學中采用了多元教學法,對提高神經系統的教學質量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
1優化傳統教學法,強化醫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醫學生在神經解剖學學習中面臨的第一個難點就是“記憶難”。這個困難來源于神經系統結構復雜和抽象,形態和位置難以辨識,結構多且分布廣,卻在功能上形成網絡聯系。形象思維是通過抓住客觀事物的具體性和形象性,將該形象保持在“內心視覺”中,并進行科學的抽象,取得優化的思維結果[2]。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力有助于醫學生記憶神經系統結構特點,理解功能聯系。傳統解剖學教學法以直觀式教學為主,通過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和言語直觀促進醫學生對解剖結構的掌握,符合形象思維能力培養所需的“觀察-類比-想象-模擬”四個基本要素,是神經解剖學教學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因此,本校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歸納教學經驗,結合新的教學資源和技術,逐步優化傳統教學法,從而強化醫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本校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提供傳統的掛圖、標本、模型、視頻、圖像等直觀、形象的教學材料外,還充分利用三維重建技術構建可視化人體神經系統。利用多種展示技術,使神經系統的抽象結構形象化、微觀形態宏觀化、復雜過程具體化。例如,豆狀核、背側丘腦、紅核、黑質等重要的腦神經核團分布于端腦、間腦和腦干深部,形態不規則且無法直視,是教學中的難點之一。掛圖或標本均只能在某個二維平面上展示這些神經核團的某一部分。
針對特定某組神經核團的模型能展示其三維結構,但又難以顯示其在腦內的定位和與其他結構的毗鄰關系。學生在以往學習中只能依靠空間想象能力進行記憶,學習效果不佳。通過依據可視人體數據集所構建的腦深部核團三維可視化模型,更為清晰地顯示各核團在腦中的立體形態和空間位置關系,學生能直觀、準確地觀察該核團的二維和三維形態,了解其在空間坐標系中的位置和大小,記憶效果顯著提升。另外,將大量的語言文字這類抽象的知識信息轉化為以數字為主的口訣或框架結構,這類記憶法也是神經解剖教學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學習臂叢各分支時,可以總結為“鎖1,臂2,肩3,胸4,分支5”,分別代表鎖骨下神經、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等臂叢各大分支。在學習腦神經時,將腦神經與腦神經核的對應關系按3類框架結構歸類:(1)1對1(一條神經與一個核團相關),比如Ⅱ視———外側膝狀體;(2)1對多(一條神經與多個神經核相關),比如Ⅲ動眼———動眼神經核、動眼神經副核;(3)多對1(多條神經與一個核團相關),比如Ⅸ舌咽、Ⅹ迷走、Ⅺ副———疑核。
2合理運用CBL教學法,激發醫學生應用邏輯思維
在神經解剖學學習中,教與學所面臨的另一難點就是“理解難”。學生渴望揭開神經系統神秘的面紗,探索其如何復雜而精確的調控人體各個系統,使人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體,不但能適應環境,還能認識和改造世界。但是,由于神經系統在形態上和機能上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每條傳導通路都涉及很多知識點,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對神經系統知識點歸納總結,區分比較,找出規律,理清頭緒,最終加強理解記憶。然而,初步接觸醫學知識的醫學生欠缺應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只能靠死記硬背,因此感覺難以理解。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casebasedlearning,CBL)在國內外醫學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在神經解剖教學中引入CBL教學法,希望引導學生充分調動邏輯思維能力[5],提高主動學習的效率,增強對神經系統的理解。教師按照選擇神經系統典型病變案例的原則精選臨床案例,設計問題緊密結合解剖形態。CBL教學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教師在提前將病例及討論問題交給討論小組,各組查閱文獻資料后,以多媒體幻燈匯報的形式進行病例分析,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思路。討論過程中鼓勵學生之間相互提問和答辯。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隨時調節討論氛圍,聚焦討論思路。例如,教師準備的1例CBL案例:女,20歲,18歲時曾患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用大量青霉素治療了6周;8個月前,忽然暈倒,神志不清約1h;當意識恢復后,仍神志模糊5~6d,不能說話。檢查發現:右上肢痙攣性癱瘓,隨意運動消失,無肌萎縮;右眼裂以下面肌麻痹,吐舌時舌尖伸向右側,無萎縮;右下肢和左上、下肢無改變,無視覺和軀體感覺障礙;唇、舌能夠運動;但不能說出規則的言語,問話時,只能回答簡單的幾個字,如“是”或“不是”。試分析該患者的病變部位。通過這個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更深入理解四肢,頭面部的下行傳導通路,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區,同時也通過查找心源性腦梗的誘因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開始逐步建立臨床思維模式。
3導讀式教學法培養醫學生創新思維
創新型醫學人才是當前我國醫學教育的新目標,教育中應著重培養醫學生的創新思維。近30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神經科學發展迅速,美國、歐盟、日本相繼推出了“人類腦計劃”,旨在以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制腦活動圖,針對腦疾病開發新療法。“中國腦計劃”[8]也將從認識腦、保護腦和模擬腦三個方向全面啟動。如何培養醫學生的創新思維,緊跟神經科學發展的腳步,也是近年來本校在神經解剖教學中不斷探索的一個課題。導讀式教學的培育原則是培養創新性思維,以教師為導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9]。本校在神經解剖教學中開展文獻導讀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術視野,了解科研前沿。例如,在學習傳導通路的課程中,選取關于小鼠全腦神經元的連接圖譜的研究論文[12],引導學生如何閱讀文獻、查閱文獻涉及基礎知識、最新科學研究技術,激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通過閱讀文獻,有效地激發學生產生獲取新知識的興趣,有助于學生了解大腦的不同區域,學會如何溝通與交流。采用導讀式教學,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文獻閱讀能力,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神經解剖的研究前景;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學效果良好。
總之,在神經解剖教學中靈活采用多元教學法,綜合培養和提高醫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多方面的能力,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興趣濃厚,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動性和能力得到極大提高,能夠更好地運用神經解剖基礎知識來解決臨床問題。教師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中也獲益匪淺,教學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多元教學法在神經解剖教學中的應用是本校為探求更加符合現代醫學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模式做出的有益探索,希望通過不斷實踐和總結,探索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扈中平,劉朝暉.多元性教學理念與創新素質的培養[J].教育研究,2001(7):20-24.
[2]于秀彬.試論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協同性[J].社會科學戰線,2008(1):239-242.
[5]朱小敏,謝琳,劉莛.PBL聯合CBL教學方法在眼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重慶醫學,2016,45(8):1138-1140.
[6]張燕,蒲丹,吳立玲,等.基礎醫學教育階段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33(1):29-32.
[7]李霞,張紹異.創新思維培養與“設疑式”教學法改革[J].重慶醫學,2010,39(18):2446-2447.
[8]王立平.也談談“中國腦計劃”[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6,46:208-209.
[9]趙萬紅,潘龍瑞,朱克剛,等.我國高等醫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4,35(7):74-77.
作者:邢艷;陳衛軍 單位: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部人體解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