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會計實踐課程體系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互聯網+”時代,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要及時變革與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時展。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目的是在實踐中鞏固學生專業能力,提升學生財務綜合能力和大數據處理能力,并將其運用到實際財務工作之中。高校會計專業目前開設的實踐課程存在教學內容過時、課程體系不完善、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構建完善的“互聯網+會計”實踐課程體系,將智能財稅、大數據處理等內容融入并豐富課程體系,對促進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會計教學模式創新與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專業;實踐課程
在“互聯網+”時代教育發展趨勢下,會計行業及會計職業教育不斷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會計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適應形勢發展,構建符合大數據時代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課程體系,全面提高學生專業素養。會計實踐課程建設與“互聯網+”的融合,體現在教學資源庫建立與完善、線上與線下相融合課程開發、教學方式運用以及會計信息化課程優化等方面,但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效果并不理想。
(一)教學內容過時
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都開設了實踐課程,如基礎會計手工實訓課程和會計信息化課程等。在教學中,這些實踐課程存在教學內容過時的問題。基礎會計手工實訓課程相關業務習題比較陳舊,沒有根據當前會計政策和會計信息的變化做出及時調整,純手工記賬已經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企業對會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難以實現業財稅一體化。會計信息化課程雖然利用相關財務軟件進行教學,處理賬務,但部分高職院校會計信息化課程所使用軟件過時,教學內容沒有根據會計政策、業財稅一體化的實際情況進行更新,導致會計實踐實訓課程普遍存在與企業實際需求脫鉤的現象。
(二)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雖然有些高校已經完成部分課程改革,進行了項目化、信息化教學,但大部分學校仍然采用傳統的由教師講解知識點、學生聽課記錄的教學模式。項目化教學只是把原教材中的章節名稱進行變更,引入一些項目化概念,而沒有真正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同樣,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僅將傳統課堂上的知識點制作成微課,上傳至教學資源庫,未能真正發揮信息化平臺的優勢。
(三)課程體系不完備
“互聯網+”時代,大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開設課程中,公共課僅有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專業課僅開設一門《會計信息化》課程,遠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相對不足,而企業財務軟件操作比學校的教學操作系統更加復雜,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將難以很快適應相關工作。
(四)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
在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高職院校開設了一部分專業實訓課程、畢業頂崗實習等實踐課程,但是校內實訓課程課時安排不足,教學內容、結構安排不夠合理。另外,有些教學經驗豐富但年齡偏大的教師往往更注重傳統的理論教學,且對相關的財務實訓平臺、大數據應用平臺不熟悉,因此他們不太注重實踐課程的實操訓練,在實訓環節也難以給予學生提供指導。
(五)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不完善
部分高職院校沒有針對每個實踐環節設置相關考核標準和評價方式。在教學質量監控過程中,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環節無法完整、系統地進行評價,導致教師并不重視實踐課程教學,僅把相關實訓任務下放給學生,要求學生機械地練習即可,然而實踐能力并沒有真正提高。
二、“互聯網+”時代會計實踐課程體系構建
(一)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互聯網+”時代,會計專業教師要及時更新專業知識,掌握最新技術,同時還要有管理、金融、互聯網、大數據處理等方面知識,才能優化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作為高校教師,會計專業教師必須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具體而言,會計教師可以通過定期到企業實踐,將實務中基于互聯網工作流程、內容框架及時轉化為實踐教學素材,豐富課堂實踐內容,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
(二)構建完善的會計實踐課程體系
1.增設互聯網相關課程,培養學生數據處理能力。完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會計課程實踐體系中加入部分互聯網相關課程,培養學生會計信息檢索與處理能力。《會計數據采集與處理》實訓課程:應當包括典型行業(如制造業、商業、互聯網行業)會計信息搜集、數據分析、信息整合與分析、分析報告撰寫等內容。通過課程學習,培養學生挖掘有效數據快速整合數據的能力。《財務軟件開發與應用》實訓課程:應當包括企業供產銷各階段不同模塊的開發與應用,嚴格每個環節財務流程。學生在設計軟件過程中,能更好地理解企業供應、生產鏈、經營、營運、投資等內容,培養其業務處理能力及制定個性化財務解決方案能力。《會計數據分析》實訓課程:應當包括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模塊重點內容,重點培養學生運用財務數據進行分析的能力,為企業項目管理、財務決策、成本控制等提供所需的基本數據。
2.增設職業技能培訓課程,以就業為導向培養人才。教育部等四部門于2019年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簡稱1+X證書),為高校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高職院校可以將1+X證書培訓相關內容融入會計專業實踐課程體系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會計職業技能培訓,取得會計初級證書和職業技能證書(如數字化管理會計、業財一體化等證書),鼓勵人人持證上崗。
3.發揮第二課堂優勢,培養會計全能人才。高校會計實踐課程,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還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可以增設一些培養學生基礎能力的實踐活動課程,比如與企業、會計師事務所、財務咨詢公司、記賬公司等實踐基地交流,通過“走出去”實踐課程,鞏固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激發其創新思維和創造欲望。另外,高校還應增設創新創業實踐課程,內容涵蓋企業前期創辦準備、工商稅務登記、公司運營、納稅籌劃等內容,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及各種技能大賽,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三)優化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展需要。優化教學模式是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轉變成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課堂,采用翻轉課堂、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手段真正進行項目化、信息化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階段,要科學設計教學知識點、互動環節、考核方法等內容,在課前向學生推送教師錄制的視頻、微課資料等,并利用職教云等信息化平臺對其進行考核,從而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在授課中,教師采用對重點難點著重講解、互問互答、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教學,同時利用線上平臺對學生出勤、互動、問答等進行二次考核,檢測教學效果。課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線上資源庫進行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學生自主學習養成。
(四)建設“互聯網+會計實訓室”
基于大數據時代會計新變革,高職院校應建立“互聯網+會計實訓室”,配套財務機器人、綜合財務軟件、企業管理軟件等,通過人工智能、虛擬仿真等方式,讓學生接觸到不同行業的企業進行實際賬務處理、數據分析。同時,學校可與地方企業開展合作,為學生提供校內外通用實訓平臺。
(五)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加強校企合作
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可以根據企業實際需求,開辦“訂單班”,制定有針對性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升級。學校與地方大型企業進行合作,企業提供校外實訓基地與實訓平臺,不必為后續人才培養而擔憂,同時節約了后續招聘成本,實現學校和企業在設備、技術、人力上優勢互補和“雙贏”。
(六)完善教學評價與教學質量監督體系
對于教師而言,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為避免實踐課程單一性評價,可以由學生自評、教師評價、企業評價構成綜合性考評體系。教師每完成一項教學任務,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自身實踐進行自評,比如撰寫實訓日志、實訓總結等,要求學生自我反思。其次,教師通過專業實踐課程考試,根據學生對某項具體專業技能掌握情況進行全面能力評估。最后,由用人單位的實踐教師按照實際工作崗位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實驗、實訓做出評價,以此提高學生職業崗位勝任能力。就具體評價方式而言,教師評價部分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將評價貫穿于整個實踐課程全過程中,加大過程性評價比例,要求學生在日常實踐課程中認真、高效完成實踐任務,具體可以采用成果展示、設計案例分析、演講辯論賽、撰寫調研報告等方式,及時、全面地對學生做出科學評價。
三、結語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和教育的深度融合給會計行業和會計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要及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優化課程設置,構建完善的會計實踐課程體系,旨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
作者:祝昕 單位:山西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