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力資本經濟增長貢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持續(xù)快速增長的新階段,綜合國力大大增強。眾多學者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現(xiàn)象進行了廣泛探討和深入研究。通過計量經濟學的方法、采用大樣本數(shù)據建立政府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經濟增長關系模型,對改革后中國經濟增長情況進行考察與分析,結論是:增加教育經費支出的投入產出比大于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的投入產出比,前者大約是后者的2-2.5倍。這說明,同樣數(shù)量的資金用于人力資本投資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要大于用于物質資本投資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西部地區(qū)是我國相對落后的一個地區(qū),西部大開發(fā)成為國內外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我國西部大開發(fā)的宏偉工程中,人力資本已成為最稀缺的戰(zhàn)略資源。市場化改革以來,西部地區(qū)經濟得到了持續(xù)、快速的增長,在這種快速增長中是否也存在較大的人力資本效應;從要素角度看,西部地區(qū)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因是什么;圍繞著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機制,找出西部地區(qū)經濟增長中存在的問題與差距,為提升西部地區(qū)人力資本的效率提供一些依據和建議。
一、人力資本的功能:
人力資本之所以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或者更具體地說,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關鍵在于人力資本具有特殊的生產功能。因此,對人力資本生產功能的認識是理解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基礎。
(1)人力資本的要素功能:
人力資本的要素功能是指人力資本是生產過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或投入要素。在生產過程中,人力資本同物質資本及其它生產要素一樣,缺之不可。在當代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中,人力資本的要素功能在生產函數(shù)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雖然在當代經濟增長條件下這種決定性意義越來越明顯,但這并不是說在過去傳統(tǒng)的經濟中,人力資本的要素功能并不存在。即使是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中,長期積累、傳遞下來的的生產知識和在勞動中學會、積累的勞動技術和經驗也是一種人力資本,即使是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也必不可少在這種經濟條件下,人們之所以忽視,或者說人們之所以能夠忽視人力資本的作用,一方面是因為勞動力的數(shù)量對體力為主的農業(yè)生產具有更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力資本的生產和使用完全與生產過程結合在-起,人們即感覺不到這方面所花費的成本,因而也就不會意識到這方面投入所帶來的收益。
(2)人力資本的效率功能:
在生產過程中人力資本不僅具有要素功能,而且還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因素。人力資本的效率功能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xiàn):
人力資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人力資本自身的生產效率。
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可以提高其它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盧卡斯,1988),有許多研究表明(明塞,1984):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可以提高物質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從而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生產效率。距今更近的一些研究(巴洛,1989;巴洛和馬丁,1992)也證明:人力資本投入的增加使物質資本的邊際生產率下降趨勢減緩。我們從發(fā)展中國家中出現(xiàn)的許多用一流設備只生產出二流甚至三流的產品的事實中,可以從反面證實人力資本所獨具的這種效率功能。人力資本的效率功能一方面體現(xiàn)在使其它生產要素邊際產出的增加上,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在使單位產出的投入成本下降上。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可以節(jié)約物質生產要素,這對于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產模式、對于缺乏物質資本的國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盧卡斯(1988)把人力資本的這種效應稱為"外部效應"。
二、人力資本的度量:
(1)指標的選取:
研究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面臨的一個難題是人力資本指標的度量,長期以來,許多專家廣泛研究了人力資本的度量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準確度量人力資本的存量,現(xiàn)實中往往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數(shù)據的可得性及相對準確性,確定用某個指標來表示人力資本的存量。在有關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文獻中可歸納出兩種度量方法,一是從產出的角度度量,一般用勞動報酬法---用勞動者平均勞動所得來體現(xiàn)勞動者本身蘊涵的人力資本;但該方法受我國薪金政策影響較大,加之勞動者所具有的人力資本同其在具體生產中外顯示出來的并非一致,故較少使用。二是從投入的角度度量,方法有:學歷指數(shù)法、技術等級法、教育經費法、受教育年限法。限于統(tǒng)計數(shù)據的可獲得性及可靠性,加之我國對勞動力認證體系的不完善,技術職稱等級法不能確切反映人力資本,而作為追求投入產出對等的理性經濟人來說教育經費法無疑能較真實地反映人力資本,但由于我國相關的統(tǒng)計資料極少甚至沒有,故限制了這一方法的應用,受教育程度法是以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或受教育年限來代表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此法不僅計算數(shù)據準確易得,而且排除了以貨幣計算人力資本投資成本的價格因素的影響,當然該方法也存在由于假設知識的邊際積累為常數(shù)而不能充分反映不同教育階段的時間價值所存在的差異,以及不能反映人力資本質量因素等不足。比較上述各種方法,采用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標來反映其人力資本存量更具有代表性,這樣我們可以從政府公開發(fā)表的年鑒上獲得準確和完整的數(shù)據資料,盡可能地保證模型分析的客觀性。
(2)人力資本存量計算方法:
人力資本指投入到生產中的人的知識、技能、體力和經驗等能力的組合,這些能力很難量化,但這些能力的大小與一個人的受教育水平相關,而人力資本中的教育投資也是主要部分。因此勞動力的質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體現(xiàn)在勞動力科學文化素質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考慮到指標的精確性及數(shù)據的可得性,本文選擇了平均受教育年限法來計算人力資本存量指標,為了度量不同勞動力之間所含人力資本的差異性,首先將勞動力按受教育程度進行分組,然后按照不同勞動力的人力資本特質進行加權求和即的到人力資本存量指標。公式如下:
人力資本存量=∑接受不同級教育的人數(shù)×權數(shù)
即:H=∑Hi×ht公式(1)
其中H為年人力資本存量,Hi為第I學歷層次勞動力人數(shù),ht為第i學歷水平均受教育年限。
根據人力資本存量指標的計算公式,首先要得到各學歷層次勞動力人數(shù)Hi,其次要已知各學歷水平受教育年限。在本文的指標計算過程中,我們把西部地區(qū)勞動力的學歷層次分為5組:其中文盲與半文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定為1年;小學文化程度的平均教育年限定為5年;初中文化程度的定為8年;高中文化程度的定為11年;大專以上,包括大學本科、專科、各種成人教育形式的本科及專科以及研究生定為15年。
人力資本存量H=1H1+5H2+8H3+11H4+15H5
用得到的人力資本總存量,除以接受不同級教育的人數(shù),從而得到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即: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力資本總存量/不同級受教育的人數(shù)之和。用公式表示為:
(3)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為了準確判斷和估計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和作用,一個重要的途徑是計算人力資本水平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份額,即貢獻率。而計算人力資本的貢獻率,則需要含人力資本水平變量的生產函數(shù)。以索洛和斯旺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使用的生產函數(shù)并未具體區(qū)分一般勞動力和受教育等投資的人力資本,而新經濟增長理論確認了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變量,比較符合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所以本文采用該模型Yt=AtKtαHt1-αhtβ,將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一個投入要素引入生產函數(shù)。以盧卡斯生產函數(shù)為依托來證明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具體作用。
盧卡斯(Lucas,1988)所提出的人力資本外部性模型生產函數(shù)形式為:
公式(2)中,Yttt為第t期物質資本存量;Ht為第t期人力資本存量;ht為第t期人力資本水平,ht=Ht/Lt,其中,Lt為第t期勞動力總量;α、β為衡量資本存量、人力資本水平對總產出增長的彈性系數(shù)。本文主要研究未來經濟增長對人力資本的需求情況,這就需要假定在GDP增長率、固定資產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已知的情況下測算人力資本增長率。因此,對公式1兩邊取對數(shù),并用△Y、△K、△H、△h分別表示GDP、物質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存量、人力資本水平的變化量,可以得到:
其中,y、α、β、γ可以通過對Y,K,H,h歷史數(shù)據的相應時間序列的分析而得到經驗公式估計值。若時間較短、資料短缺或經驗公式未通過概率檢驗.諸彈性系數(shù)的確定也可參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或國外同類研究結果來確定。經濟增長速度y、資本投入增長速度K、勞動力投入增長速度L、人力資本投入增長速度H可以運用水平法求得.最后再確定技術進步、物質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人力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貢獻計算公式。如下表示分別為:
三、西部地區(qū)人力資本存量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的實證分析:
(1)西部地區(qū)人力資本存量的計算(以2000年為例)
根據2000年西部地區(qū)12省各種受教育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表(2000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可以計算出西部地區(qū)2000年人力資本存量見表2:
資料來源:根據2000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計算
2000年西部地區(qū)平均受教育年限=116444.5/18491.5=6.297年(其他各年從略)。見表2:
資料來源:根據1999-2004《中國統(tǒng)計年鑒》計算
計算表明:西部地區(qū)從業(yè)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在逐年增加,年均增長量為2.5%。
(2)西部地區(qū)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1)要素投入指標選取:根據要素投入與產出模型,選取西北五省1999-200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本投資、社會勞動者數(shù)量和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作為要素投入指標(見附表),使用的數(shù)據取自國家公開的統(tǒng)計數(shù)據。
資本投入選用固定資產投資額;勞動力投人選取的是西部各省就業(yè)總人數(shù)。
人力資本投入從廣義上包括勞動者的教育和健康衛(wèi)生等各種代表人口質量因素的指標。但根據一般的測算方法.可勞動者受教育程度這一指標代表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其具體方法是將各省15歲以上人口中各文化程度人數(shù)以其相應的受教育年限為權數(shù)進行加權平均以此代表人力資本的受教育水平,對人力資本進行量化。
2)要素產出彈性系數(shù)的選取。由于受到資料取得的限制,不能取得大樣本有關人口的文化程度統(tǒng)計數(shù)據,而1999-2003年的人口文化程度統(tǒng)計指標為千分之一o的人口變動抽樣數(shù)字.經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偶然因素影響較大,這影響了要素投入模型公式的運用;考慮以上問題.根據我國和西部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對、α、β、γ根據經驗和已有數(shù)據進行估算。本文選取陸根堯對此系數(shù)的估算值:α=0.22β=0.75γ=0.35
3)西部地區(qū)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根據西部地區(qū)1999-2003年GDP及資本投入、勞動投入、人力資本投入統(tǒng)計資料(資料來源:1999-2004《中國統(tǒng)計年鑒》),各投入要素年均增長速度采用水平法計算,
四、結論:
(1)由上表可以看出:西北地區(qū)經濟增長中物質資本投入的貢獻最大;普通勞動力投入的貢獻最小,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開始凸現(xiàn)。
(2)西部地區(qū)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已超出了普通勞動力投入的貢獻,出現(xiàn)了質的變化,預計這一趨勢還會延續(xù)下去。90年代以來,物質資本投入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實施以來,國家重點加大了對西部基礎設施的投資,所以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比較大,成為了西北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動力,普通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呈下降趨勢。隨著我國人口政策在21世紀作用的顯現(xiàn),普通勞動力投入逐漸停止增長甚至下降,這一點已經在較發(fā)達地區(qū)經濟增長因素分析中得到證實。
(3)計算結果也表明: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達到了較高的比例——50%以上,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因素合計貢獻度達到近70%。
從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力資本在西部地區(qū)經濟增長中正在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雖然物質資本投資因素仍會是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支柱,但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出了純物質資本的貢獻,而且可以預見:人力資本積累量的增加和技術進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將進一步加大它們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軟投入因素將會是西部開發(fā)中經濟的一個新增長因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