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增長能源消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經濟增長帶動能源消費總量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基本呈線性模式增長(見表1)。2002年以前,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從2003年開始,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與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2003年和2004年能源消費增長均超過15%,與中國GDP的增長速度基本持平。這表明中國工業化所處的階段在發生變化,工業化初期及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能源消費的強度較大,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能源利用效率在提高,即能源貢獻度在提高。
2.經濟增長帶動人均能源消費量的變化
每一個國家的人均能耗水平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最終都會維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人均能耗的穩定值主要與該國所采用的能源消費模式有關。目前,各國的能源消費模式可分為高度耗能型、一般耗能型和節能型三種。從較長時間來看,世界人均能源消費在經歷快速增長期(1950—1973年)后,逐漸趨于緩慢增長。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從1990年的915千克標準煤/人,增長到2006年的1733千克標準煤/人,年均增長51.125千克標準煤/人,能源消費模式屬于高度耗能型,因此在一定階段內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仍將呈上升趨勢,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會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主要是由于中國人口眾多的原因。
3.經濟增長帶動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
在能源消費結構方面,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煤炭所占比重逐漸下降,而天然氣比重逐漸上升。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變化趨勢基本相符(見表2),近年來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逐漸下降,石油比重比較平穩,天然氣與水、核、風電比重逐漸上升。但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費大國,一次能源構成中,煤炭依然占絕對主導地位,所占比重基本在70%左右。
4.經濟增長帶動能源消費強度的變化
能源消費強度是指單位GDP所投入的能源量。能源消費強度變化與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的增長,工業化階段初期和中期能源消費一般呈緩慢上升趨勢,當經濟發展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后,經濟增長方式發生重大改變,能源消費強度開始下降。盡管從1990年至今,中國的能源消費強度一直以很快的速度在下降(見表1),但仍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之中,重化工業的比重較大,高耗能工業占比例較高,以及中國能源利用的技術水平還比較低,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導致的。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工業結構的逐步調整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中國的能源消費強度將在一定時期以后呈下降趨勢。
5.經濟增長帶動能源消費彈性的變化
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是指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的比值,世界各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與所處工業化階段不同,能源彈性系數出現起伏,但總的趨勢是逐漸下降。目前世界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總體上在0.5以下的水平上,相比之下,中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較高,2003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高達1.19,自2004年后逐漸有所下降,但與世界水平仍然相差較大,這表明中國仍處于工業發展中期。
二、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協調發展的對策
1.確定合理的能源發展戰略
中國《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2—2020)》(草案)指出:“必須堅持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穩定、經濟、清潔、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利用支持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應在各個方面加強對新型能源產業的投入(尤其是資金投入),同時鼓勵傳統的能源產業自覺利用新技術進行產業改造。
2.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不合理是中國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盡管經濟普查之后,中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有較大上升,但還是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且中國工業增加值只占GDP的40%左右,能源消耗幾乎占到70%,明顯偏高,主要是因為工業內部重化工業比重較大。因此,若要實現節能降耗目標,就必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限制資源耗大、污染嚴重產業的發展,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先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低能耗的信息產業,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3.依靠技術進步帶動經濟規模與能源消費的增長
技術進步對能源消費總量的影響,是由技術進步帶動經濟規模擴張而帶來的能源消費的增加與技術進步引起的能源效率提高而帶來的能源消費密度的降低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總體上來看,由于技術進步引起的經濟增長的速度和經濟增長的基數都比較大,而同期內能源消費密度的降低相對不可能太大,因此,技術進步在降低能源消費密度的同時,會帶動能源消費總量的快速增加。盡管如此,解決能源問題仍必須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因為盡管技術進步對能源總量的要求增加,但依靠技術進步可以降低能源消費密度,節約能源,且可以發現更多的能源,發明更多的新能源,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