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鎮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我鎮黨委、政府要以“生態立鎮、田魚強鎮、旅游興鎮,華僑活鎮,努力建設綠色和諧休閑仁莊”戰略目標為指導,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仁莊鎮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我鎮經濟社會發展。
一、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經濟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培育優勢產業,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加快文明創建,提高群眾綜合素質;加強環境整治,維護生態協調;加強村兩委組織建設,發揮基層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2、主要目標。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實現新提高,鎮容村貌突現新變化,鄉風民俗樹立新風尚,民主管理健全新機制,全力打造生態仁莊,走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前列。力爭至2010年“十一五”結束農業總產值達到5516萬元,年均增長7.5%;工業總產值達到6218萬元,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93元,年均增長11%;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鎮、村級文化網絡不斷完善,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100%;水利、交通、電力等網絡體系的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農村水泥路通達率100%。
3、基本原則。一要堅持規劃先行原則,要完善全鎮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力求規劃走在建設前。二要堅持量力而行原則,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不過度發展。三要堅持突出重點原則,針對全鎮實際,主抓重點項目建設。四要堅持梯度推進原則,主抓鎮區及各中心村建設,帶動全鎮其他村居建設。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形成農村產業新格局
1、大力發展生態效益農業。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繼續發展稻田養魚產業,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加快規范化田魚基地建設,加強魚種繁育的科技含量,確保田魚品種純正;積極引進太空花卉,培育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推進百香果、吊瓜、五加皮等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進程;進一步發展楊梅、桃等水果的種植和雞、鴨、羊、豬等的特色養殖業。
2、要將我鎮打造成我縣第四組團的中心,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業。立足仁莊田魚、華僑、人文、山水等資源優勢,引導以農家樂為主要載體的休閑旅游產業發展,重點開發馮洋—羅溪—林山和雅林電站—八源電站兩條休閑游線路,加大對林三漁故居、鄭儂故居等人文景觀的保護力度,發展華僑文化、太空花卉觀光等新的旅游增長點。
3、以引導和服務華僑為突破點,進一步壯大華僑隊伍,鼓勵出國創業,積極為出國人員做好服務工作,盡可能方便辦理各種手續,利用鎮、村兩級僑聯組織,加強與全鎮華僑的聯系和溝通,積極實施華僑回流工程和蓄根工程,引導華僑回鄉置業創業,促進本鎮經濟更快發展。
4、協調發展,擴大工業經濟規模,立足本鎮資源優勢,強力打造低投入、污染少的特色工業,切實抓好功能集約,加快小水電和來料加工業的發展,推行“有限空間、無限發展”的理念,充分發揮土地價值,提高單位土地的投入產出效益,提高土地使用門檻,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多措并舉,切實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1、鼓勵有效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同時充分發揮在家富余勞動力作用,承攬來料加工業務,增加農民收入。
2、深入實施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加快扶貧小區移民點的建設,推進偏遠村莊整體遷移,下山脫貧。
3、做好五保集中供養工作,嚴格執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應保盡保”,并實行動態管理,及時調整。
4、探索休閑人居環境建設,吸引各地華僑和有素質的老年人來仁莊居住。
5、加強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建設,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同時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范圍,順利推進農民健康體檢工作。
6、結合“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切實解決農民飲水難問題。
7、加強農村文體、廣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群眾生活質量,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規劃先行,逐步美化鎮容村貌
1、深入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開展面源污染整治,做好垃圾處理工作,全面治理村莊臟、亂、差和亂建、濫建現象,嚴厲打擊違章建筑行為,著力美化、亮化、凈化村莊環境,優化村莊布局。
2、加快康莊工程建設,三年內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目標,以切實改善交通條件,從根本上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
3、借四都小流域治理之機,切實整治河道污染,同時積極推進仁莊村河床改道工程,拓展鎮區發展空間。
4、大力發展生態公益林,加大林業保護力度,提高森林覆蓋率,以保持仁莊生態環境,及時做好鎮區、村莊綠化,開展生態家園富民行動,引導農民搞好家園綠化,使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鎮容村貌更加整潔。
五、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在鄉風民俗上樹立新風尚
1、大力弘揚敢闖敢冒,勇于拼搏精神,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2、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撤并所有村校,進一步調整教育結構和教育布局,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擴大基礎教育,推動成人教育,積極組織農民科技培訓,構建科學完整的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基本框架。
3、移風易俗,樹立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組、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風尚。
4、建好鎮僑聯大樓、各村辦公樓及老人活動中心等文化活動陣地,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組建、訓練好馮垟等村的魚燈隊。
六、大力推進農村管理體系建設,建立農村和諧發展新秩序
1、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建立健全民主議事制度,全面推行民主決策,重大事項事先要廣泛征求意見,實行集體決策。要繼續推行政務、財務公開,讓群眾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
2、切實抓好鎮村發展規劃的制定工作,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主動維護鎮村發展規劃,促進新農村建設有序開展。
3、要推進“平安鄉鎮”建設,建立健全糾紛調解組織和制度建設,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為群眾營造安居樂業和和諧生活環境。
七、加強領導,強化措施,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
1、建立新農村建設相關組織,鎮村分別成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并在鎮政府設立新農村建設辦公室。
2、建立健全新農村建設激勵機制,對干部群眾積極性高的村優先考慮建設項目,讓有干勁、想干事的村優先發展,并給予適當獎勵,在全鎮形成你追我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