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疆職業教育研究雜志》2014年第二期
一、研究內容分析
(一)作者情況分析1.目前對中職公共基礎課進行研究的主要有三大主體,分別是大學里相關領域研究生、中職學校一線在職教師和教育行政單位(教育局教學研究室)。表1是這三大研究主體所占比例(注:中職教師在職讀研或者是脫產讀研的中職教師占大學研究生的比例相當大,本文也把這些研究者劃入大學研究生這一主體。)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對中職公共基礎課進行研究最多的是大學里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其次是中職學校一線在職教師,教育行政單位例如教育局的教學研究室對此問題也有所關注。2.大學里研究生對中職公共基礎課的研究最多,所以在此就研究生所在學校進行統計分析其特點,表2對69位大學研究生所在學校進行統計,具體情況如下:由表2統計可以看出,中職公共基礎課的研究者所在學校主要是師范類大學。排名第一第二的魯東大學和廣州大學歷史也曾主要是師范類教育或由師范類學校發展而來。這說明普通師范類院校在中職公共基礎課領域的研究水平較高。這與師范類學校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為教師以及學生的就業主要方向之一是學校有關。此外,可以看出綜合類大學和其它文理工類大學對此研究的不重視。3.在檢索到的103篇文章中,對研究者有無工作經驗進行統計時的統計標準是:研究者是否有在中職學校全職工作的經驗。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需要說明的是研究者有工作經歷的有82名,占總研究者的78.4%。其余的21名研究者從其資料介紹或者文章中無法判斷是否有工作經驗,在此把其歸入了無工作經驗中。其中期刊發的38篇文章中有36篇的作者有工作經驗,其中35篇的作者都是一線的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教師,有一篇的作者單位是廣東市教育局教研室。碩士學位論文的65名研究者中有46名有工作經驗,在這46名中有25名研究者清晰標注是在職碩士。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關于中職學校的公共基礎課的所有研究者中有工作經驗的人員是此研究的主力人員。這一方面說明了中職學校的公共基礎課的教師研究主動性較高,他們有實際的教學驗,更容易結合自己的教學見聞進行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學習職業技術教育相關專業的在校無工作經驗的研究生對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的研究不足,這可能與他們對中職學校的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情況不了解有關,也有可能是由于對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研究的不重視。
(二)研究方法分析風笑天在其《社會學研究方法》中將研究方法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層次或部分,即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及技術。方法論即指導研究的思想體系。一般將方法論分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全根據我國教育研究的實際情況將研究方法論分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思辨性研究。本文認同全的觀點將思辨法歸為一種獨立的方法。研究方式指的是貫穿全過程的操作方式。一般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行動研究、個案研究、經驗研究及敘事研究等。具體方法與技術是指在研究的某一階段使用的方法、工具和手段。一般包括問卷、訪談、觀察、測驗、實物分析法等。本文根據103篇文章的實際情況在對研究方法進行統計時使用的是第三層次的含義即具體方法與技術。又由于研究在進行調查時往往將問卷和訪談結合使用,所以不分別做統計,將其統稱為調查法。期刊刊登文章所用的研究方法與碩士論文所用的研究方法種類上有所不同,在此分別做統計。在統計期刊刊登文章所用研究方法時,只有通篇都是思辨法的文章才將其研究方法歸入思辨法。同時,一篇碩士論文可能會使用到多種研究方法,在此做累計統計。具體如表4、表5:由表4可以看出,關于中職公共基礎課的研究,期刊發文的研究方法較單一,主要以思辨法為主。有26.3%的研究者結合自己所教科目使用了案例分析法。38名研究者中只有兩名研究者采用調查法。由表5可以看出,碩士論文所用研究方法比較多樣。其中調查法使用最多,這可能由于調查法操作簡單、實用有關,在進行現狀描述時是最佳選擇。所統計的實驗法,研究者全部都采用的是自然實驗法,這與教育研究的性質有關。研究者在使用案例分析法時都是使用自己或一線教師所教科目的教學案例。純思辨類的文章只有5篇,由此可以看出碩士層次的研究者對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問題進行研究時所用研究方法與期刊文章研究者有很大不同,這可能與碩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關。碩士學位論文在選取研究方法時較注意定量研究,同時也關注定性研究,更注重挖掘深層次的問題。
(三)研究問題分析正如前文提及到的,目前關于中職學校的研究較多集中在專業課以及實訓實習方面,對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研究內容的分類還沒有統計的標準或體系。本文根據檢索到的文章的實際情況從教學科目和具體研究問題兩個角度對2013年的研究進行統計。目前,在課程管理方面,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管理,因此不同學校和地區的課程都有差異,在檢索時主要依據教育部2012年12月7號公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的意見》中規定的九門必修公共基礎課為標準。具體統計見表6和表7:表6顯示,2013年我國關于中職公共基礎課的研究存在科目分布不均的現象。研究主要集中在語文、數學和英語這三個學科上,這可能與這三科在中職公共基礎課中受重視并且課時較多有關系。關于德育的研究也較多,在中職學校除語數英三科外,德育較其它科目更受重視,學校作為育人的機構,除了要培養學生成才,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成人。需要說明的是沒有檢索到關于物理學科相關的研究。由表7可以看出,以具體問題分類為標準研究的領域分布不均。研究者多著眼于關于中職公共基礎課的教育教學實際解決教學問題和建立教學理論構思研究。本文對解決教學問題判定原則是研究者有解決問題的具體可操作策略。建立教學理論的判定原則是研究者以理論的闡述為主。課程建設主要是指新設置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統計中的其它是就指研究者是以現狀為題目,包含的問題涵蓋較廣、不聚焦,所以沒辦法具體歸類。
二、特點與建議
(一)我國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研究的特點1.作者特點。第一,研究主體主要是教育領域人員,缺乏與社會、企業溝通。我國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的研究主體是大學里研究生、中職學校一線教師和少數教育行政單位。這三大主體對我國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的研究都是從教育本體的角度出發。在中職學校專業課建設方面許多學者都認同校企合作、三方共建等需要社會與企業共同參與的模式。公共基礎課要想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也應加強與社會、企業的聯系,使社會、企業人員參與進來,把實踐性較強,又與公共基礎課關系密切的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等引入到中職公共基礎課里。第二,碩士研究者主要分布在師范類院校,類型單一。對公共基礎課的研究碩士研究生主要集中在師范類院校,知網檢索到的碩士論文數量排名前8的研究者所在學校均為普通師范類院校。這一方面說明師范類院校的學生對此問題的研究自覺性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有工作經驗的教師在進修時往往愿意選擇師范類院校。第三,研究者主要是有工作經驗的一線教師,院校學生研究較少。對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的研究有工作經驗的研究者占總研究者的79.6%,這可能是由于一線公共基礎課教師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體會更深,思考也更多,研究的自覺性較高。院校無工作經驗的學生對此問題的研究很少,這與院校學生無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的切身體會少有關。2.研究方法多思辨和現狀描述,研究深度不足。期刊刊登文章的研究者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思辨法,研究者中的94.7%是有工作經驗的一線教育工作者,他們主要通過查閱文獻,提升和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研究,理論性不強。碩士論文的研究者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調查法,包括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法。調查的工具大都是研究者自編的問卷,主要是就問題的現狀進行量化分析。深層次的研究較少,使用質性研究方法較少。3.研究內容比較集中,問題領域不廣。從公共基礎課包含的教學科目來看,語文和英語的研究最多,數學其次,其它科目的研究缺乏。這與這些科目在中職學校不受重視有關,師資的配備較少。從具體問題研究來看,研究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解決教學實際應用問題和建構教學理論方面。關于公共基礎課的比較、教師、課程設置、教材、評價和管理等問題的研究欠缺。中職學校的公共基礎課要想全方位提升,就必須重視以上欠缺領域的研究。
(二)今后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研究建議1.多方參與,共同開發。多方參與、共同開發在職業教育的專業課教學方面應用較廣。在專業課領域指的是學校、企業、政府等共同參與進來。中職學校的公共基礎課也需要多方參與,尤其是要思考如何把企業文化、企業管理與公共基礎課較好地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2.優化研究方法,協調使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各有優缺點。2013年對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的研究,研究者較多采用的是量化研究,質性研究不足。量化研究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現狀,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探究。所以,建議今后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的選擇時注重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配合。3.豐富研究內容,完善研究領域。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不存在主副課之分,每門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是極其重要的。雖然存在課時上的差異,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輕視這些科目的地位與作用。所以,在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的研究科目上應重視語數英之外的科目研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除解決教育問題、建立教育理論外,也應重視公共基礎課課程建設、開發、評價、管理等。
作者:成嬡嬡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