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思政教育的措施及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課程目標定位抽象化目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使用的是國家統編教材,鮮有高職院校精心組織教學人員在對國家編教材深入研究,深刻領會其要義的基礎上結合本院校辦學特色加入不同專業元素題材匯編出適合自身的教科書。眾所周知,這樣導致院校不同的高職學校還是沿用和照搬所謂“國家標準”的做法,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目標只有生硬抽象化的國家意識頂層設計,缺乏豐富多彩多元化的企業用人價值觀、旗幟鮮明獨具特色的學校人才培養訴求、栩栩如生人性化的學生個體需求等中間環節及底層需求設計。在作為組織實施高職思政的教育工作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也只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那些條理化、格式化的教科書,往往使“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許多大學生的心目中成為累贅、額外的負擔、空泛的說教、脫離現實生活的超驗性的東西”。(郭峰《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與課程改革創新及教育質量考核評估標準實務全書(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P400-401)這使得現階段高職課程目標定位缺乏針對性和職業性,難以在實踐教學中體現其應用的生動活潑趣味性出來。這與現階段高職政治理論課課程目標定位強調高職院校的育人標準要和企業價值觀一致、學科專業設置要和企業實際崗位相匹配、具體課程架構內容要和作業過程流程相似的要求相距甚遠。
(二)教學模式和方法極端化現階段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卻仍然保留著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理論教學為中心的相對單一的教學模式,基本還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灌輸”教育方式為主,老師看重課本知識而忽略學生互動,學生被動機械化接受,整個教學活動缺乏互動性和主動性。有的院校將不同專業學科思政教師的教學進度、授課要點、難點、課堂作業及考試測評和標準答案、閱卷評分等方面,都進行統一安排和部署,使得思政教師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極其弱化,思政課程缺單一乏味。久而久之,造成思政教師厭教教學毫無激情,學生厭學甚至逃課,思政課在高職院校的設置流于形式,難以取得實質效果。筆者所熟悉的幾所不同地方的不同專業的高職學院的教學計劃幾乎都是統一的,教學內容大同小異,課時安排基本相似,教學方法和考評方式也單一趨同,實踐教學中缺乏彈性和變通的教學模式,不能因事制宜賦教寓樂,因人而異采取不同教學模式。高職教育毫無特色個性可言。另外,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存在另外一種極端化現象,一些高職院校將學生的專業技能素質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質則有被不斷弱化趨勢。許多高職高專院校只片面地強調突出職業特色,突出對學生專業技術、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人文環境和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建設,也就說這些高職院校在教學模式上完全顛覆了重知識輕技能的觀念,在教學方式上十分注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但在另一方面厚此薄彼,認為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質無關緊要,“技術萬能,思想無用論”日益漸行其道,導致不少學生認為思政課的有無對自己的未來生活工作意義不大,甚至有抵觸情緒,這種狀況將導致高職高專學生普遍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考評方式傳統化目前思政課大多采用卷面考試(開卷或閉卷)方式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做法,這種評價模式易造成學生知行分離,唯課本知識馬首是瞻。從本質上講,這種考評是效仿本科學院側重知識記憶與掌握的模式,不少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評理念還堅持原有單一、封閉、以知識為本位的“一考定終身”考評體系,考評主體偏重教育內部評價而將教育內部評價與社會評價并重考評理念當做口號喊喊,雷聲大雨點小。學生平時學習態度、在實習單位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獨立或團體完成項目情況在整個考評體系中所占權重偏小,這就不能通過考評客觀、全方位反映考評對象的實際能力。這種考評方式缺乏向相對多樣化、更具開放性、以能力為本位的考評體系轉變的動力導致高職思政所謂的社會評價大多流于形式走走過場,很難真正貫徹落實到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
二、相關對策建議
(一)高職思政目標的重新定位筆者認為:高職思政課目標定位應堅持思想性與人文性相結合;方向性與實用性相結合。高職思政課程內容本身具有極強的政治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很明顯,但是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強行灌輸,而是以理服人。課程設計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力求結合學生實際,將學生入學后關注的現實問題作為教學內容,以學生的視角展開對問題的討論,通俗易懂,樂于接受;選擇包含深厚文化內涵的教學案例,使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同時,深刻領會人類文化的精神,提高人文素質。作為一門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課程高職思政教學必須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然而與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高職學生更加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實用性,只有明顯對他們就業和未來發展有直接關系的東西才會激發他們的接受動機,因此,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與選擇時,教師既要盡可能從學生自我成長的需求出發,解決學生進入大學這個新環境后將會面臨的困惑與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要深入領會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此前提下處理教學內容,而不能只顧滿足學生的喜好,隨意選擇授課內容,要把教材中涉及的主要思想精神傳達給學生,把握好人才的培養方向。
(二)堅持科學的思政教學模式,倡導教學方法創新高職教學應以學生需求為切入點,以行動導向為指導原則。行動導向教學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學生在自己的‘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知識或能力體系”。這種教學方法鼓勵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各自實際情況,分成若干小團體和項目組,分別承擔高職思政所涉及的某一課題展開討論和交流,各項目組根據小組成員討論情況設計視角新穎獨特、內涵豐富接地氣、表現手法生動活潑趣味性較強并且操作性強的專題方案,將看似枯燥教條化的說教體現在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和具有深厚人文內涵的教學案例,將課本內容形象化和生活化,觸動學生心靈,引發學生思考,提高教學吸引力。這些專題可以高職職業素養、與高職各專業相關的社會調查、企業實習實踐活動為主題,還可以社會輿論焦點、國家大政方針為主題。高職教員在每一項目組展示其成果后,可邀請其他項目組進行點評,最后評選出本次活動的最優項目組合最佳個人并予以表彰。高職思政教師在活動結束后應加以及時總結,將優秀作品和成果推廣全院系。這種以學生為主導,教員參與的項目專題教學模式通過評比選拔獎勵的辦法,進一步深化實踐教學成果的內涵與影響力,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升華思想境界,提高認識能力、思辨能力和實踐能力。正真實現了高職思政教育融于情、融于景、融于行、融于樂。同時,也與校團委密切聯系,將某些大型公益活動推向社會這個更廣闊的舞臺,如愛心服務、社會公德調查、法律法規宣傳等,使學生走向社會,融于百姓生活,在企業生產實踐中進一步認識社會、了解企業、認識自我價值,增強社會公民責任感和高職職業榮譽感。這種既重視思想素養教育又注重提升學生實際專業技能的教學模式應成為高職教育積極倡導的方式,從而避免高職教育走向兩極化,培養出來的才是擁有一技之長而人格健的有益于社會時展進步的人才,這正是高職教育所肩負的社會使命感和辦學宗旨雖在。需要說明的,很多西方發到國家,學校內部設立了專門的思政教育機構,組織學生定期去孤寡院、社會救助站做志愿義工;參觀歷史博物館、戰爭紀念館、監獄去加深思政與法治教育。盧書欣《外國思政教育教育特色、發展趨勢及對我國教育的借鑒意義》德育研究,2013/7。這些教育方式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思政課考評方式1.引入教育評價新理論:考評理念從傳統目標取向評價向發展性評價轉變。傳統評價模式只強調教育結果,忽略其他環節因素;發展性評價則強調把評價對象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表現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各高職院校可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將各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重要性劃分不同權重,最后打分進行綜合客觀評價學生成果。這種評價理念“強調人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維度、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目標著眼未來發展”。2.將職業元素更多融入考評內容,突出“高職特色”。高職思政課須從效仿普通高校本科學院做法的模式走出來,以就業和企業用人標準為導向,突出高職辦學特色。就考評這一環節而言,要改變考評內容重教材理論研究的學術化趨向,不同高職院校要結合專業學科特點與對口用人單位偏好風格充分利用考評體系進行價值導向和引導,顯現高職教育自身特色,緊扣職業教育主題,突出對學生職業技能素質、職業道德素養的考查。高職思政教師應將特定企業的文化理念、職業崗位素養要求與高職思政課所倡導的集體主義、團體協助精神融合成考評新的價值取向。
總之,現階段高職思政教育在現代社會發展轉型階段存在各種不足和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作為高職教育的踐行者,我們只有正視自身不足,積極主動適應時代變革的潮流才能為高職教育提供思想指導和理論支持,引導我國高職教育緊跟社會發展步伐,不斷發展、壯大和繁榮。
作者:申麗麗單位: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