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年第12期
摘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揭示的自然概念,不同于以往哲學家們的探討,具有較強的變革性意義。《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自然概念是建立在實踐觀的基礎上,集現實性、實踐性、社會歷史性、人文關懷、生態美學建構于一體的人化自然理念。在當今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生態問題日益嚴重,這亟需我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而馬克思實踐的人化自然思想對解決當代生態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自然觀;實踐;社會歷史性;人文關懷
在馬克思之前,自然觀的演變在西方的哲學歷程中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即自然觀的概念歷經了古代樸素自然觀、中世紀宗教神學自然觀、近代機械自然觀以及黑格爾抽象自然觀和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過程。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是在批判前人自然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尤其是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自然觀的批判,并以此確立了自己的嶄新的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人化自然思想。這在自然概念的演變歷程中具有變革性意義。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提出的,指的是由人的本質力量創造并且為社會的人所占有的對象世界。也就是說,人通過實踐活動,彰顯人的“自由自覺”的類本質。在此過程中,人化自然所體現的現實性、實踐性、社會歷史性是馬克思自然觀的內核所在,并且在此基礎上衍生的生態文明的美學建構及以人的類特性為主體的人文關懷是馬克思自然觀所具有的變革性意義之所在。
一、自然概念的歷史溯源及馬克思自然觀形成的前提
馬克思對自然概念的探討及其人化自然理論的變革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淀。從邏輯上來說,要探析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論的本質精髓,就需要了解馬克思自然觀形成的前提及其具體過程,由此一來,厘清自然概念的歷史演變就成為探討馬克思自然觀不可或缺的一環。如前文所述,在馬克思以前,自然概念的演變在西方的哲學歷程中有著漫長而又異彩紛呈的過程,從古代樸素的自然觀、中世紀宗教神學自然觀、近代機械自然觀到黑格爾的抽象自然觀以及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自然觀,自然概念的發展歷程可謂是環環相扣。而馬克思自然觀的形成與自然概念的發展息息相關,尤其是黑格爾及費爾巴哈的自然觀,對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影響極大。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然便是哲學家們關注的焦點。這時的哲學在性質上屬于自然哲學,哲學家的研究對象是宇宙萬物,他們企圖通過觀察具體純粹的自然之物,尋求世界的本源也就是始基問題,如泰勒斯的水本原。到赫拉克利特這里,自然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主張一切皆流,無物常駐,自然萬物處于變化之中,真正不變的是“變”本身,這個過程將自然的運動變化與邏各斯結合,使得早期自然觀變得豐富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人對自然的認識始終囿于樸素的自然觀之中。到了中世紀時期,隨著宗教的蓬勃發展,自然失去了神秘性,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蒙上了宗教的色彩,認為是神創自然,所有的自然之物都是神的精神的體現。由此而來,自然的客觀性披上了神學的外衣,成為上帝的產物,嚴重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近代以來,隨著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的積淀,近代哲學開啟了以理性為基點研究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這使得近代機械自然觀與樸素的自然觀、神學自然觀不同,它消解了古希臘時期自然的神秘性和中世紀時期自然觀的神化性,將自然與科學緊密地聯系起來,(以認識自然、控制自然為目標,要做“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構成了一種機械的自然觀。如霍布斯把自然界的一切運動形式歸結為單純發生位移的機械運動,認為“運動就是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雖然近代的機械自然觀對當時的發展具有進步意義,為人類提供了研究自然的方法與原則,但是同時也形成了對自然的破壞,惡化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人類中心主義的形成埋下了伏筆。到了德國古典哲學時期,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哲學家不滿意機械的自然觀,他們將自然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從思辨的角度去認識自然。在康德看來,自然的最高目的就是人的文化。
黑格爾在其“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的第二階段,闡述了他的唯心主義自然觀,即將自然作為絕對精神的外衣。也就是說,自然是一種形式上的存在,自然的核心在于他的絕對理念。黑格爾雖然認識到了自然的外在性,但很快又將自然建立在精神之中,他說“自然并不是一個固定的自身完成之物,可以離開精神而獨立存在,反之,唯有在精神里自然才達到它的目的和真理”。黑格爾如此便將自然納入到精神的體系,并將自然作為絕對精神的產物。至此,黑格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強調的是他理念的魔力,而非自然的客觀性。如此一來,在黑格爾的視野中,自然始終籠罩在絕對精神之中,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但是,在黑格爾的自然觀中,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就是黑格爾認為自然的變化是一個辯證的發展的統一體,這個有機的整體隨著內在本質力量的運動,自然界的發展也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過渡。此外,最早提出“人化自然”相關論述的是黑格爾,即“人把他的環境人化了”。黑格爾雖然看到了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但究其內核在于絕對精神,他對自然的認識始終建立在唯心主義的思辨體系之中。由此一來,馬克思對黑格爾自然觀的批判改造,就反映出了黑格爾自然觀的缺陷所在。
與德國古典哲學的抽象自然觀不同,費爾巴哈主張“一切科學必須以自然為基礎”,并由此提出了感性的自然與感性的人。在費爾巴哈看來,要正確地理解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世界就不能從思維出發,應該從當下存在出發;不能從抽象的、沒有任何規定性的存在出發,應該從直接的感性存在出發,也就是從具體的人和具體的自然界出發。費爾巴哈的自然觀相對于舊的自然觀有了很大的進步,使得客觀的自然界從抽象走向感性。然而,費爾巴哈對自然界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感性的視域之內,他既沒有看到人與自然之間的現實活動,也沒看到活動中的人與自然的社會歷史性,所以,費爾巴哈的自然觀也是片面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進一步批判了費爾巴哈的錯誤:“費爾巴哈特別談到自然科學的直觀,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眼睛才能識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沒有工業和商業,哪里會有自然科學呢?甚至這個'純粹的'自然科學也只是由于商業和工業,由于人們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自己的材料的。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馬克思在此深入地剖析了費爾巴哈自然觀的合理之處與不足,為馬克思自然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自然概念的形成過程中,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觀點為馬克思自然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自然觀,由此所形成的馬克思在自然概念上的創新是邏輯的必然。
二、馬克思人化自然理論的特征
馬克思在批判地汲取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在自然問題上的精髓的基礎上,在《手稿》中提出了不同于黑格爾的抽象自然、費爾巴哈的感性自然的人化自然理論。人化自然理論將人的實踐活動與現實的自然相結合,突出了人化自然的實踐本質,詮釋了人化自然的現實性、實踐性、社會歷史性,完成了自然概念的變革性轉變。
(一)馬克思人化自然理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自然的現實性
在馬克思實踐哲學視域下,對自然概念的認識不再是樸素的表現、機械的集合或者抽象的存在,而是與人的生存狀態息息相關的現實的存在。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自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馬克思說:“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這樣的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的手段。”由此,我們知道了自然界是一種活生生的存在,現實地為我們肉體的生存提供材料、為生活提供勞動加工對象。自然界既不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外衣,也不是費爾巴哈所謂感性的存在。自然界有著更為豐富的存在,與人類的日常關聯在一起,可以說沒有自然界,就沒有勞動,也沒有生命的延續,它不僅僅是一個外部世界,更是我們生存生活的空間和材料。同時,現實的自然也是馬克思自然觀得以建立的基礎,沒有現實的自然,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論將蕩然無存。
(二)馬克思人化自然理論的重要特征之二是實踐性
在《手稿》中馬克思深入地分析了人化自然所具有的實踐特性。馬克思說:“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作為人的無機身體,是通過實踐活動完成的,由此實現的不僅僅是人自身,更是人與自然相融合的過程。“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也就是說,在以自然界為人的“無機身體”的基礎上,人通過實踐的對象性活動詮釋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由此證明人是與動物相區別的類存在物。也正是在人的對象性活動的實踐過程中,自然才表現為人的作品與現實。如此一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相得益彰。因此,從人與自然界的對象性活動而彰顯出的人的本質,是以實踐為基點展開的,而實踐活動使得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實踐是人化自然的本質所在。然而,自然界對于人來講不僅僅是一種維持人的肉身存活的工具性的實踐活動,更是一種精神性的活動。
馬克思在《手稿》中也強調了一點,即“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由此一來,自然不僅僅是人獲取生存資料的寶藏,也與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我們進行對象性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有音樂感的耳朵可以感受到音樂的天籟之美,有發現美的眼睛可以體驗著自然的奇妙之美。在人與自然的交往中,通過實踐,人們創造著對象,也改造著自然。“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在此過程中,人的本質力量通過實踐活動、精神活動得以確證,“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如此一來,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人與自然實現了主客體統一,這不僅彰顯了人的本質的獨特性、豐富性,還詮釋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美學建構。
(三)馬克思人化自然理論的重要特征之三
在于實踐的社會歷史性社會歷史性的維度是馬克思自然概念所具有變革意義的創新所在。在唯心主義那里,自然一直在現實的視野之外;在舊唯物主義的視界內,自然與社會歷史又是割裂的。馬克思從實踐的視角出發,以自然的現實性為基礎,指出自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人的生活世界息息相關,同人的社會活動一樣具有社會歷史性。人化自然的社會歷史性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了馬克思的視野之內,尤其是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的自然界的時候指出了費爾巴哈的感性自然忽略了自然界的社會歷史性。自然界與人的存在、人的活動息息相關,而人的活動是社會的活動、歷史的活動,所以人化自然的理論也體現了社會歷史性。“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說來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說來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礎。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說來才成為人。”因此,只有認識到人化自然的社會歷史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化自然概念的核心,正如馬克思說的:“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
三、馬克思人化自然理論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當我們對馬克思人化自然理論形成的前提及具體過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之后,我們發現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論不僅僅在于彰顯它的現實性、實踐本質及社會歷史性一系列特征,更多地表現的是一種人文關懷。因此,以馬克思人化自然理論為基礎來解讀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反思和啟發意義。我們一直以地大物博自居,事實上卻是人口的繁密與資源的相對匱乏使得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要突破這種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現狀就需要重新建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擺脫自然對人的異化。在這個過程中,要突破所謂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等極端的理論束縛,建立一種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機生態機制。然而,深入剖析人與自然之間的危機關系,不難發現人與自然的矛盾只是表層矛盾,其根本矛盾也就是根本問題體現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由此觀之,要解決當代生態問題根本之所在在于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這是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關鍵。馬克思一生的哲學光輝旨在捍衛人的現實生命價值,在此之中所蘊含的是一種人文關懷的維度,他的人化自然理論也是在詮釋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并由此來確證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的本質的回歸。
在當今中國,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生態建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的一系列講話中,都旨在說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綠色城鎮化的建設中,我國頒布并實施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旨在根據我國的資源分布情況、環境承載能力、人口增長率等方面,構建一種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嚴格控制特大城市規模,增強中小城市承載能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這些具體的措施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做出了一定的保障。但是,要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統籌發展,歸根結底要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人文關懷,以此取代以物質利益為首位的經濟鏈。譬如說,在我們傳承歷史文化、建設自然景觀的時候,要尊重自然,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前提,保護歷史景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而不能為了所謂的經濟增長去過度開發。在《手稿》中,當馬克思指出人與動物區別的時候,馬克思說,人懂得按照美的規律來建構。這里的美的規律,不僅僅是指人在改造自然活動的過程中所表現的人的審美活動,同時也包含著馬克思對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真善美的呼吁。因此,我們應以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論為導向,揚棄自然對人的異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克服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營造一個舒適自由的氛圍,更好地建設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12-213.
[2]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上卷[M].蔡震華,李金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18.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6-157.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龔小聰 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