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企業信息化價值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為什么削減成本的刀總是首先砍向IT?為什么會有人說:CIO = Career is over?為什么失敗的質疑總是伴隨著信息化項目?到底信息化是只能錦上添花?還是也能雪中送炭?
對于所有這些疑問的分析討論,我覺得有必要回歸到商業的本質:那就是對企業信息化的價值的分析。搞清楚這個問題,其它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什么是企業信息化
要談論企業信息化的價值,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企業信息化”。
在英語中是沒有“信息化”這個詞匯的,比較相近的詞應該是“管理信息系統”和“信息系統應用”,信息化這個詞匯更多的帶有中國特色。在國內,對于什么是企業信息化,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讀。
企業信息化:企業以企業流程(優化)重組為基礎,在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上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據庫技術,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所有信息,實現企業內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一解)“企業信息化”是指“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開發和使用企業的信息資源,提高管理水平、開發能力、經營水平的過程”。企業信息化從發展程度看,分為三個層面和發展水平的不同階段。第一是利用計算機實現對產品生產制造過程的自動控制。第二是利用計算機系統實現企業內部管理的系統化。第三是利用互聯網開展的電子商務。(二解)企業信息化,就是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信息資源的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的過程。企業要在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兩個方面加緊推進。
從以上的幾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企業信息化,信息技術是手段,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是方法,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是目標。因此企業信息化的價值討論也不可能離開這幾個方面。
在討論企業信息化價值之前,我覺得還有必要對企業信息化的定義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
從定義上看,信息技術是實現企業信息資源充分利用的手段,但不是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手段。也就是說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信息技術只是工具之一,而且也不是唯一的工具。
另外就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我們采用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的方法。但是并不表示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是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充分條件。這只能是一個必要條件。
說一句題外話,從定義上我們也可以看出IT經理和CIO的區別:IT經理主要關注信息技術的運用,CIO更關注如何通過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信息技術為我們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提供了一種手段。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管理是根本,信息技術是手段。
企業信息化的價值
下面,我們從信息技術和信息兩方面來具體分析企業信息化的價值。
1、信息技術的價值
首先,我們知道,信息技術是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手段之一。通俗點說,信息技術對企業而言就是一個工具。工具的價值如何才能體現呢?我想,工具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產生價值。就像我們買了一輛車,如果一直停在車庫里面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只有為我們的出行帶來方便才能發揮車的價值。這兒我們可以看到:信息技術的價值體現在信息技術的使用過程中。
其次,我們知道,工具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價值取決于我們是否選擇了合適的工具。還拿車來舉例,如果我們買車是為了運貨,那我們首選貨車,如果我們是為了接送客戶,那我們首選轎車,我想很少會有人做出相反的選擇。因此,我們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價值,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
最后,要充分發揮工具的價值還在于我們是否有效使用了工具。還拿車來舉例,我們買了車之后,如果沒有規范的用車制度,沒有合格的司機,沒有定期保養,車的正常使用率和壽命就會大大降低。,對信息技術而言,企業自身能否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決定了信息技術所產生的價值大小。
2、信息對企業的價值
下面我們再看看信息對企業的價值。通俗一點講,也就是:什么樣的信息對企業而言是有用的信息。
我想大家都不會否認,對企業而言,有用的信息首先必須是正確的信息。錯誤的信息只能導致錯誤的決策。
那么對企業信息化而言,如何才能保證信息的正確性呢?這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我們要保證進入信息系統的信息是正確的;其次,我們要保證信息系統對信息的處理和傳遞是正確的。
其次,對企業有用的信息必須是及時的。只有新的信息能夠得到及時的傳遞,企業才能對其做出相應的反應,使企業在競爭中能夠領先一步。
那么對企業信息化而言,如何才能保證信息的及時性呢?這也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我們要保證信息及時錄入信息系統;其次,我們要保證信息系統各個環節對信息的處理和傳遞是及時的。
還有,對企業有用的信息必須是完整的。片面的信息只能導致決策的偏差甚至錯誤,只有完整的信息才能讓企業對相關信息有一個全面客觀的了解,做出正確的決策。
那么對企業信息化而言,如何才能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呢?這也分為兩個方面:首先,信息系統要完整保存所有的原始信息,其次信息系統要在信息加工、傳遞的過程中保證信息的完整性。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企業信息化過程中,要發揮信息對企業的價值,我們要關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信息能夠準確、及時進入信息系統;另一方面是信息在信息系統中能夠得到及時、準確的傳遞、加工、存儲和展現。這兩個方面與人和業務流程是密不可分的。
信息的錄入、加工、傳遞、展現、利用等都與人密不可分。人決定了企業能否有效利用信息。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企業中的人是決定企業信息化價值大小的關鍵因素。
其次,企業相關的信息如何進行獲得、加工、傳遞、存儲和利用是由企業的業務流程來決定的。我們知道,企業的業務流程是為企業的業務戰略服務的,而信息技術的引入,改變了傳統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等的限制,這必然對企業的業務流程提出調整的要求。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信息技術、業務流程與企業戰略間的匹配程度是決定企業信息化價值的核心因素。
結語
從我個人的理解,隨著整個社會從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的轉型,企業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信息技術對社會和企業的影響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已經從打造企業競爭優勢的工具逐步成為企業進入某些特定市場的門檻。因此,我更愿意將信息系統看成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基礎設施,我覺得這也是企業信息系統的真正價值所在。作為基礎設施,就離不開最初的設計規劃,建設。這一部分工作決定了基礎設施的直接價值和絕大部分的潛在價值。而建成后的管理和維護(絕不等于我們通常理解的信息系統的運維)是能否發揮潛在價值的關鍵因素。
基于價值鏈來說,信息化財務監控對現代企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對于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廠房以及下屬子公司等起到有效溝通、協調等作用,可以把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的銷售行為、市場行為、研發行為、運營行為以及財務行為等進行有機結合,使企業內部較為獨立或分散項目、計劃以及活動等可以基于某一價值鏈出發,為企業高層管理者全盤把握企業的日常運作提供重要載體。而在統一溝通與協調下,企業內部各業務與經濟個體將可以更好的基于整體目標出發,在責任細化落實的前提下,其也屬于一個重要的監督渠道,是企業構建全面協調與高效商業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基于價值鏈的企業信息化財務監控分析
1.構建集成化的監控體系
對于企業信息化財務監控工作來說,構建集成化體系屬于重要的前提條件,對于整個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絕對性的引導作用。在具體工作上,一定要先從企業價值鏈出發,全面把握財務監控的實質目標,在一般情況下該目標可以基于企業的戰略發展要求、核心價值、關鍵績效以及外部監管標準等層面把握;然后對該目標進行合理細化,并基于企業價值出發構建財務監控的組織架構與主題。在一般情況下,其組織架構需要多維發展,從而可以根據不同的監控主題形成不同的分類工作;最后對企業各業務與各財務的價值指標進行整理、歸集以及合并等,形成統一的數據指標口徑,并對它們之間的關聯點進行分析,把錯誤的數據給予剔除,統一財務、業務以及外部信息等價值指標的存在,從而構建完整的分層級監控體系。該體系主要基于企業財務結果與業務指標出發,較為合理的體現到全價值鏈的具體運行情況。而出于強化財務分析與數據收集等層面工作的需要,還要進一步開拓監控指標的覆蓋圈,把外沿指標引進體系中,并有選擇性的進行監控,從而擴大企業的數據收集與分析面。
2.構建財務監控信息化系統
對于現代企業來說,信息化已經屬于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其給企業業務流程提供了更多的電子化與自動化手段,同時也為企業財務監控提供了自動獲取與更新的技術支持。在具體的工作上,可以在構建監控體系的前提下,建立一個統一化的財務監控系統,把企業各監控點所獲取的數據、信息等進行全面積累與整合,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標準規范,而對于該系統,其本質上即要求可以相互關聯,有要求可以分層分級。在利用該系統時,主要是通過工具對系統內部的數據進行全面查找、對比、配套、分析以及收集等等,并根據企業的具體要求設置一個異動的預警線,一旦異常變動超出設置范圍時,其將自動完成預警工作。另外,其還可以基于指標級別與預警嚴重性出發,對預警信號進行分級設置,然后明確各級別預警信號的接收人、處理人以及審核人等等,構建企業內部預警閉環控制機制,為企業高層管理者提供一個更為安全、高效的運行環境。
3.財務監控和分析的有機結合
對現代企業來說,其在基于價值鏈集成管理工作時,其財務監控和財務分析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例如,在一般情況下,二者都要基于企業價值出發,構建涵蓋企業財務、業務等數據的指標體系。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把二者進行有機結合,則可以統一運用一套指標體系,其在降低企業該層面成本支出的同時,還由于二者之間的相互利用與促進,提高工作效率與準確性。在具體的工作上,可以先對企業價值鏈較為核心的指標進行全過程監控,為日常經營活動中及時掌握異常問題提供支持。而在進行監控時,一旦發現到異常問題,一般情況下先為財務分析體系提供數據,使企業的每一項財務分析工作都可以緊跟日常經營轉變,更好迎合企業發展需要。然后,對于財務分析體系,其可以簡單的劃分為常規性與專題性兩種,從而更加全面與細化地為企業財務監控體系提供數據支持。在日常的工作上,監控人員將可以按照公司經營日常需要出發,把財務分析過程中獲得較為重要的指標對監控系統進行有效固化與系統化,并與系統的自動取數接口進行鏈接,全面轉化為財務監控體系中的某一指標。隨著定期的自動更新工作,將可以更加方便的分析與發現所存在的問題,然后再利用監控辦法形成持續性的跟蹤與風險防范工作,進一步提升企業基業價值鏈所構建的財務分析體系與監控體系的存在價值。從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監控體系有利于引導分析體系的向前發展,而分析體系則可以進一步完善監控體系,最終形成一個較為有力的經營、決策支撐平臺。
4.實時化監控管理理念
對于現代企業來說,無論其管理理念多么先進,管理手段多么合理,要想實現財務有效監控,最終還是需要依靠企業內部的工作人員去執行。這是因為對于企業來說,其在構建信息化財務監控時,其實時性是否可以體現到實際工作上、效果是否可以顯現等都依靠工作人員去獲取、分析以及提供等。對于企業的內部工作人員,其都可以稱為財務監控體系中數據與信息的擁有者、輸入者以及使用者,因此這一部分人員素質的高低決定了企業財務實時監控的效果。在具體的工作上,企業一定要全面把握與分析相關人員在信息系統中的本質作用,進而可以有依據的完成各級管理人員積極性的調動。同時,企業在運用監控體系時,還要不定期地對內部員工的信息使用、分析以及處理等能力進行培養,全面構建實時化的監控運用理念,把看似“高大上”的預警體系的接收工作、處理工作以及使用工作等量化到具體環節。另外,對于企業高層管理者來說,在構建財務實時監控體系時,其責任也非常重大。因此在具體的工作上,一定要學會如何接受新鮮事物的產生,如果不懂財務監控系統的運用,一定要積極學習,從而可以對企業日常運營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并根據發現的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財務監控體系的作用。
5.構建智能化的監控信息輸出機制
對于企業財務監控體系來說,其信息輸出意味著整個體系進入最后環節,因此該機制同樣非常重要。財務監控信息的輸出要求直觀、高效和顯性化,這是監控系統與其他系統的主要區別點之一。例如,在具體的工作上通過地圖著色的形式,更加直觀反映各市場模塊的預警級別。一般情況下,黑色為最高級別,次之為紅色,黃色屬于預警最低級別,而綠色則代表基本正常。而對于預警信息的輸出,要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力爭在財務和業務領域中最大限度地進行共享,使財務監控信息發揮更大的作用。另外,對于監控指標來說,其預警信息往往夾雜著較多的沒用信息,因此還需要構建配套的信息匯總輸出模型。而系統將可以自動地對同一主題下的監控信息進行匯總,監控人員可以基于系統生成的監控匯總信息,編制日、周、月的監控報告,高效及時地向管理者提供經營決策支撐,提高企業風險控制能力。
三、結論
關鍵詞:信息化 價值鏈 改進 評價
現代企業間的競爭不再是發生在企業與企業之間,而是發生在企業各自的價值鏈之間。只有對企業的價值鏈進行科學、有效地管理,企業才能獲得真正的競爭優勢。而隨著信息技術、通訊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企業正在逐步從低到高實現自己的信息化,這樣的信息化也必然會滲透入企業價值鏈的從生產、管理到銷售、決策的各個環節,給企業的價值鏈帶來從未有過的整合與改進。
波特的價值鏈理論及其發展
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最早提出了價值鏈(Value Chain)一詞,他所提出的價值鏈是傳統意義上的,為一系列連續完成、使原材料轉換為最終產品的業務活動,一開始僅用于制造業中。波特將企業的活動分成基本活動(包括進貨、發貨、生產、經營、銷售、服務等)和輔助活動(包括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技術開發、采購等)。
企業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內容
(一)企業信息化的特征
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廣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開發利用企業信息資源,以增強其應變能力、創新能力、提高其運行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的一個過程。它的特征可以描述為:
企業信息化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F代信息技術主要是指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企業信息化過程中正是對這些技術加以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實現企業信息化的必要手段。
企業信息化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為最終目標。而提高競爭力又是以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為基礎的。
企業信息化以信息資源為對象。實現企業信息化要充分開發,利用企業的信息資源,而現代信息技術正是作用于這些信息資源。
(二)企業信息化的內容
對于不同的企業,企業信息化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我們以制造業為例,企業信息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生產過程信息化:生產過程信息化是企業信息化的起始階段,位于企業價格鏈的起始環節。企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對生產信息資源進行充分開發利用,以提高生產效率的過程,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和計算機輔助創新。
企業經營過程信息化:主要是采購和銷售過程的信息化,它是利用信息技術對于企業上游的供應鏈和下游的客戶關系進行信息整合與處理,從而達到提高企業采購效率,增加銷售份額的目標。它包括供應鏈管理系統、客戶管理系統、銷售管理系統等。
企業內部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其內部辦公、人事、財務、資產等信息進行開發利用,以達到提高企業管理效率的目標。這一過程信息化包括企業辦公自動化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等。
企業決策信息化:即利用現代技術給企業決策提供信息,包括決策支持系統、智能支持系統、數據整合與數據倉庫。
企業信息化的發展給企業的價值鏈帶來了橫向與縱向、內部與外部的變化與延伸,信息的運用不僅改進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也改造了企業整個傳統價值鏈。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價值鏈的改進與評價
企業信息化給企業價值鏈帶來的改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優化價值鏈的各個環節
企業信息化將信息技術運用到采購、生產、銷售以及人事、財務、內部管理等各個方面,這使得價值鏈的基本活動中的采購、生產、銷售和服務以及輔助活動中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技術開發等各項環節的信息得以充分開發利用,每個環節的效率都得以提高,達到優化的目的。
(二)縮短企業內部價值鏈增大利潤
企業信息化提高了價值鏈各個環節的效率,優化了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從而使得各個環節的資源充分利用,達到了節約資源,提高效率的目的,整個價值鏈縮短了,并且利潤空間加大。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輔助生產,使得企業生產成本與設計成本下降;企業內部管理信息化,使得企業管理成本下降,倉儲物流成本降低;供應鏈、客戶管理系統,幫助企業掌握市場動態、銷售數據,有效地組織采購與銷售,降低了采購成本與銷售成本;企業決策過程信息化,降低了決策成本。
轉貼于
這些都使得企業內部價值鏈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利潤空間增加,如圖1、圖2所示。
(三)企業價值鏈更能適應外部環境變化
企業信息化使得企業的價值鏈更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
信息技術加速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與優化配置,使得傳統價值鏈得以改進,企業各部門之間,企業部門內部信息渠道更為暢通,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使得企業技術水平得以提高,產品設計改進,產品質量提高;通過對信息的快速充分獲取,可以確定企業最有利的交易伙伴,包括采購與銷售;信息化對于生產過程、生產前后后勤活動都有所改進,不僅使生產效率提高,且減少了后勤活動中的浪費,提高了企業資源利用率;企業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完善的客戶資料庫,改進完善其售后服務。
所有這些都使得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應變能力增強,更加適應外部環境,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得企業能夠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作出快速、正確的應對。
(四)延伸企業的外部價值鏈
企業內部價值鏈各個環節之間有著互動的聯系,而且企業價值鏈與供應商價值鏈、客戶價值鏈之間也有著互動聯系,企業信息化加強了這種互動。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方便的搜集采購信息,選擇最合適的供應商,降低采購成本,提高采購效率;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得客戶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建立了有效的客戶服務中心,提供一對一的交互式服務。企業信息化的發展使企業價值鏈延伸,形成上游為供應商下游為客戶的產業價值鏈,而且之間更加互動。
(五)有助于需求與供給平衡以形成良性互動的生態價值鏈
信息手段的發展與應用,使供應商與企業、企業與其客戶之間信息渠道更為暢通,企業需要多少,何時需要,這種信息通過企業采購部門提供給供應商,而市場上有多少客戶,客戶的需求是什么,何時需要,需要多少等相關信息又反映給企業,供應商、客戶、企業之間的需求與供給保持平衡,避免了原材料和產品的積壓,降低了成本,從整個社會的產業價值鏈來看,社會整個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信息渠道暢通,供需平衡,是一條良性互動的生態價值鏈。
(六)實現資源共享以建立多贏產業價值鏈
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同樣使得信息資源在供應商、客戶、企業之間共享,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與供應商、客戶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一方面,增強了與供應商之間的互動,降低物流成本、交易費用、原材料積壓成本等;另一方面增強了與客戶之間的互動,提高客戶滿意度,減少庫存成本。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整合了企業價值鏈,實現了企業價值鏈、供應商價值鏈、客戶價值鏈的信息化管理,促進了供應商、企業、客戶三方多贏的局面,實現了一條多贏的產業價值鏈。
參考文獻
1.周長榮,王元.企業信息化與企業竟爭力[J].商業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