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yōu)質兒童安全教育知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肱骨髁上骨折; 閉合復位; 切開復位; 克氏針內固定; 兒童
doi:10.14033/ki.cfmr.2017.4.07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4-0138-03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常見骨折類型,約占兒童肘部骨折的75%。在肱骨髁的內前方有正中神經及肱動脈通過,故此處骨折極易導致血管、神經損傷,后遺肘關節(jié)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兒身心發(fā)育[1]。外科手術是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可靠方式,行手術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可使骨折得到良好復位,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感染風險也較高[2]。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理念的不斷深入,如何在保證骨折復位的前提下選擇更安全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與傳統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療效和安全性,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8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切開組和閉合組,每組40例。切開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14歲,平均(5.8±2.1)歲;伸直型31例,屈曲型9例。閉合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12歲,平均(5.6±2.2)歲;:伸直型29例,屈曲型11例。納入標準:(1)年齡≤14歲;(2)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3)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協議。排除標準:(1)開放性骨折或陳舊性骨折;(2)術前存在肘關節(jié)功能障礙。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閉合組 患兒全身麻醉并取仰臥位,患肢外展,在牽引狀態(tài)下術者運用內外翻及旋轉等手法復位側方及旋轉移位,屈曲肘關節(jié)端提復位前后方移位,術中透視,復位滿意后給予2~3枚直徑1.5~2.0 mm的克氏針內固定,由肱骨髁內側進針,進針時應避免傷及尺神經,如無把握,可作一小切口,游離出尺神經,于直視下進針,尾端折彎剪短后置于皮外,肘關節(jié)功能位石膏外固定。
1.2.2 切開組 患兒全身麻醉并取仰臥位,患肢置于胸前,取肘后側正中入路。以尺骨鷹嘴為中心,作一長約8 cm的S型切口,鈍性分離肱三頭肌腱膜,暴露尺神經及尺骨鷹嘴,于直視下復位骨折,用2枚直徑1.5~2.0 mm的克氏針自肱骨內外髁交叉打入,被動活動肘關節(jié),如骨折無移位且活動度良好,則于充分止血后閉合切口,尾端折彎剪短后置于皮外,肘關節(jié)功能位石膏外固定。
1.3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并開始抓握等功能活動,石膏拆除后開始主被動肘關節(jié)屈伸鍛煉,術后6~8周拔除克氏針。
1.4 觀察指標
1.4.1 手術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及住院天數等手術相關指標。
1.4.2 臨床療效 術后3個月,依據Casstbanm肘關節(jié)功能評分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優(yōu):肘關節(jié)伸15°,屈曲130°;良:肘關節(jié)伸40°,屈曲120°;可:肘關節(jié)屈曲80°或肘關節(jié)屈曲>110°,活動范圍>50°;差:不能達到上述標準者[3]。
1.4.3 并發(fā)癥 術后隨訪,統計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與切開組相比較,閉合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及住院天數均顯著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閉合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5.0%(6/40),其克氏針松動移位1例,肘關節(jié)活動性差1例,尺神經損傷3例,肘內翻1例;切開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5%(5/40),其中切口感染2例,克氏針松動移位1例,肘關節(jié)活動性差1例,肘內翻1例。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
關鍵詞:兒童;安全教育;生態(tài)體驗;安全意識
近些年來,兒童安全事故層出不窮,從兒童溺水到踩踏事件;從校車事故到校園傷害;從食品安全到網絡傷害等,兒童意外安全事故已成為我國危害兒童安全的主要原因。兒童是弱勢群體,有得到安全保障與監(jiān)護的權利。然而中國多數的兒童安全教育主要以傳授安全知識為主,當學生面臨危險時并不能很好的運用所學知識去化解危險。將生態(tài)體驗教育引入安全教育領域,使兒童在體驗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識,培養(yǎng)安全意識,反思自身行為,領悟生命真諦。兒童生態(tài)體驗式安全教育利于兒童在安全教育情境中激發(fā)學習興趣,有利于在安全教育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最終形成生命安全意識,促進其健康人格的發(fā)展。
一、兒童生態(tài)體驗式安全教育的內涵
由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文化傳統的不同、價值取向差異、研究背景的不同等,研究者們對生態(tài)體驗安全教育作出了不盡相同的解釋?!兜赖麦w驗論》的作者劉驚鐸教授把生態(tài)體驗描述為“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態(tài)關系及生態(tài)情境之中,在生態(tài)互設的狀態(tài)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領悟三重生態(tài)關系及其結構與功能的生態(tài)生滅之道,經歷內心感動,誘發(fā)和生成生態(tài)智慧、生態(tài)意識和生態(tài)能力的一種過程和境界”[[]]。還有學者(程從柱,王全林,2011)提出“把生態(tài)體驗教學作為實現生態(tài)價值教育的一種途徑,并對生態(tài)體驗教學的意涵進行詳細的解釋?!彼麄冋J為“生態(tài)體驗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在與自然、社會、自我構成的情境中,通過自然生態(tài)體驗、類生態(tài)體驗和內生態(tài)體驗的有機統一,師生之間交往、互動,得到生態(tài)教學意識、激起教學興趣、鍛煉教學意志和增強行為能力,來培養(yǎng)師生好的德行的教學”。綜上所述,生態(tài)體驗教育作為一種嶄新的德育理念和有效的德育方式,旨在強調教育需深入到家庭、學校、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中,引發(fā)兒童的道德體驗。兒童安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文認為將生態(tài)體驗教育理念引入兒童安全教育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兒童生態(tài)體驗式安全教育是指在安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在所構建的安全教育情境中,保證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內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機統一,激發(fā)兒童學習安全知識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安全意識,從而提升安全行為能力的一種教育方式。在兒童安全教育領域,自然生態(tài)可以理解為學校在進行安全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創(chuàng)設的教育環(huán)境能潛移默化的激發(fā)兒童學習興趣,保證物質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統一;類生態(tài)是兒童安全教育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即老師、同學、家庭成員、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內生態(tài)是指通過安全教育,兒童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反思自身行為,最終提升安全意識,探索生命存在的意義,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我國當前兒童安全教育的現狀
(一)我國兒童安全教育初見成效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兒童安全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目前我國的兒童安全仍處于發(fā)展階段。從1992年開始開始,我國先后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關于學生安全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針對近年來的新情況,國家和地方政府本著保護兒童生命健康的原則,在明確相關部門責任的同時也重視學生的安全教育,出臺了《中國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法律法規(guī)》、《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這為兒童安全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國政府、教育部門、學校等有關部門對兒童安全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相關部門每年下發(fā)諸多關于安全教育問題的文件和通知,定期開展專題安全培訓和教育,做好日常及假期學生出行的交通安全工作等;各中小學注重提升師生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建立完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開設安全教育課程,開展野外體育活動和生存體驗等安全教育活動等;越來越多的家長也認識到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安全知識,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識與防范能力。
(二)兒童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兒童安全教育得到政府社會各方的支持,兒童安全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但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兒童安全教育缺乏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數學校的安全教育僅局限于教師課堂上教學,且教育形式單一,課堂外的安全教育并沒有受到重視。安全教育知識薄弱和能力欠缺致使教師只能照本宣科的講授和放任自流式觀看影視展覽、發(fā)放資料讓學生自學,這種教學方式得不到師生家長的認可,也無法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自然會很差。學校領導者忽視校園安全文化氛圍的建設,宣傳欄中的安全教育手抄報無法滿足兒童對安全知識的需求。教育領導者以校園安全管理來代替安全教育,通過各種規(guī)章制度束縛兒童在學校的行為。這種機械式灌輸教學不僅會削弱兒童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不利于兒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安全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在遇到緊急狀況時能從容面對。
2.兒童安全教育
“類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和諧班主任、任課教師是學校開展安全教育的主要人員,應該在校園安全教育中發(fā)揮主體作用。當下,兒童安全教育存在一定的誤區(qū),認為安全教育是班主任的責任,與校領導和其他任課教師無關。學校安全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僅憑一己之力是無法完成的。且多數班主任沒受過系統的安全教育培訓,安全知識和教學方法匱乏,且班主任日常還需班級管理,工作壓力大。學校缺少專職安全教育老師,這是當前多數學校所面臨的嚴峻問題。國家、政府為保障兒童安全權益制定了諸多政策,但這些政策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各部門權責不明,相互推諉,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聯動機制。另外,社會公眾的“模范表率”作用顯得蒼白無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重視孩子的安全教育問題,出現了“5+2=0”的現象,即學校五天的“正面安全教育”,雙休日兩天卻是“負面教育”,其安全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3.兒童“內生態(tài)”意識不足
兒童年紀尚小,正處于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階段,對危險的認知能力有限,在面對危險時無法正確及時的做出決斷。如在日常游戲過程中,他們不能及時意識到可能存在的危險,且他們遇到危險時不會躲閃,這樣就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大多數兒童對安全事件的概念尚不完全了解,再加上學校安全教育形式單一,使得兒童對安全知識興趣不濃。然而突發(fā)事件的認知水平對于加強孩子安全意識、提高其應急避險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兒童生態(tài)體驗式安全教育應對策略
(一)重視兒童安全教育“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構建
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學校教育應當從生活細節(jié)出發(fā),為兒童營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文化氛圍,讓兒童潛移默化地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學校可以利用教室里的溫馨提示和黑板報來宣傳安全知識;將安全教育的內容以漫畫等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做成宣傳欄布置在學生經常經過的地方;在操場等體育活動場所設置圖文并茂的安全提示牌,讓學生置身于安全教育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在玩中學習安全知識,從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新媒體在學校教育中的運用更加廣泛,要充分發(fā)揮互聯網的優(yōu)勢,為師生搭建一個新型的學習平臺。如強調課外活動的體育課,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為師生提供課外學習服務,普及體育安全常識、運動健身知識,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預防意外事故的發(fā)生。如學校可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安全教育網絡視頻教學,讓廣大師生、家長隨時隨地學習安全知識。還可以創(chuàng)建生命安全教育APP,讓學生更直觀的體驗安全教育,如通過火災避險-安全教育游戲,讓兒童從益智游戲中學習到安全知識。
(二)促進兒童安全教育“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和諧
兒童的安全知識相對匱乏,但他們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所以要充分利用同學間交流學習的機會。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對他們的行為加以引導,定期舉行安全主題班會,經常評比安全榜樣,給學生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讓學生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同時學習同學正確的安全行為,在交流中逐漸強化安全意識。學校的安全教育需安排專職的安全教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創(chuàng)設體驗式安全教育情境需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社會與學校的焦點問題運用到教學中,還可以舉辦主題演講、情景模仿等活動吸引兒童注意力,提高參與熱情。各科老師也應該承擔起安全教育的相關責任,應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將安全教育與學科知識相結合,讓學生接受更加全面的安全教育。家長、學校不能為避免安全事故而將安全教育等同于束縛教育,不能通過硬性規(guī)定來束縛兒童的行為。作為孩子的監(jiān)護人,家長、教師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應該學會放手,但需要及時觀察孩子活動的全過程以防止危險的發(fā)生。社會成員不能依靠每年的“安全教育日”的提醒才關注兒童的安全教育,兒童的安全教育無處不在。整個社會要營造一個關愛生命,關愛他人的和諧環(huán)境,這樣才會利于兒童健康成長,利于兒童形成健康的安全意識。
(三)提升兒童安全教育
“內生態(tài)”意識生態(tài)體驗式安全教育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的心理特征、認知能力和知識積累,設計出形式多樣的教育主題豐富的生態(tài)教育系列活動。學校可以組織模擬危險場景,如模擬火災場景,讓學生親自使用滅火器等。還可以開展逃生演習活動,在開展演習之前要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要告訴學生逃生要領,避免盲目演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體驗活動,引導他們深入探討活動的內在實質,通過他們切身的體驗,將所學知識轉化為保護自己的能力,遇到危險時臨危不懼,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安全意識。
作者:李偉 車麗萍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驚鐸.道德體驗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6—137.
[2]程從柱,王全林.生態(tài)體驗教學:一種有效的生態(tài)價值教育途徑[J].皖西學院學報,2011(3):132—133.
[3]謝彥紅.小學生安全教育中生態(tài)體驗的缺失與回歸[J].教學與管理,2013(32):16-18.
[5]肖巧玲,張氣.生態(tài)體驗式游戲:中小學環(huán)境教育的實踐探索[J].教育評論,2015(7):106-110.
[6]岳偉,徐潔.培育生態(tài)人格—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教育使命[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1):18-22.
[7]王艷.基于體驗教學的生態(tài)價值教育探究[J].學理論,2014(17):188-189.
[8]傘東宇.小學安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遼寧省S市兩所小學為例[D].重慶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家庭安全教育;學校安全教育;社區(qū)安全教育;社會安全教育
前言
天臺“2.18”兒童集體溺亡事件是指:在2月18日,浙江天臺縣下路王村的蔡家5名孩子在龍珠潭水庫溺亡。之后,浙江天臺縣政府新聞辦公室就該溺亡事故召開新聞會。
調查小組隨即前往天臺“2.18”兒童集體溺亡事件發(fā)生地天臺進行問卷發(fā)放與實地訪談,并走訪了龍?zhí)端畮旄浇淖?,聽取各種意見,對該事件做了一個深入的調查。而后,調查小組分別走訪了銀行、學校、企業(yè)、政府機關等地,進行問卷調查。在此過程中,我們共發(fā)出問卷120份,回收114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00份。本次調研,涉及社會各界,且農村和城市的比例恰當,城市56份、農村44份。
以往,假期溺亡事件時有發(fā)生,卻從未受到大規(guī)模媒體的關注。受調查者認為,社會和父母應對此事件負責。此事件發(fā)生的養(yǎng)魚場管理和安全防護措施有疏漏,社會公共安全體系不完善,社會的責任不可推卸。而家長沒有管好自己的孩子,在其外出時也沒有相應的警告,放任孩子游玩,最終導致悲劇。
一、家庭安全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父母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應是授人以漁。然而,家長們往往容易忽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導致一起又一起的意外事故的發(fā)生??梢娬归_合適的家庭安全教育迫在眉睫。
(一)傳輸安全知識至關重要
約有76%的受調查家長會幫助自己的孩子學習安全知識,但也有少數家長,約占24%對這一方面顯然不夠重視。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對安全有所懈怠,那么悲劇將不可避免。家長應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共同構建一個安全的家園。
(二)安全教育傳輸途徑多樣
表1 各種職業(yè)人群家庭對安全教育知識傳輸途徑
(%)
■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多數家長會通過觀看安全教育影視,閱讀書籍,瀏覽網頁來獲得安全知識。并且,各種職業(yè)人群偏重的安全知識傳輸途徑不同,如在校教師主要通過購買安全教育方面的書籍來加強家庭安全教育,家庭主婦和銀行工作者比較看重網絡瀏覽安全知識這一途徑,而飯店經理和服務員主要運用電視這一媒介等等。
(三)孩子自救能力是否有待提高
多數家長對于自己孩子自救或救援他人的能力不是很了解,即便有所了解,也不認為孩子具有自救能力。父母應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安全知識是否到位,自救能力是否有待提高等,從而決定是否要對孩子進一步傳輸安全教育知識。
二、學校安全教育
天臺“2.18”兒童集體溺亡事件中,我們可以找到學校安全教育的一些弱點。學校安全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懂得危險所在,并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識,才能有效地減少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一)老師和學生的安全意識薄弱
經過我們的據統計,有90%的人認為學校安全教育應該成為一門必修課。作為正式的課程來上,可以增強學生和老師的安全意識。目前,老師對安全教育的關注遠不如對學生成績的關注,而學生基本上是通過觀看安全短片了解一些安全知識的。學生并不能冷靜地應對真正的危險情況,盲目沖動導致學生無法正確使用所學的安全知識。
(二)學校普及安全演習的情況令人堪憂
學校常規(guī)性的安全演習,是目前安全教育非常欠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經調查,只有7﹪人在學校經常進行安全演習,而34﹪從未進行過安全演習。學生可以把安全知識應用到演習活動中,獲得自我營救的多種途徑,只有這樣,學生才不至于在危險面前手足無措。
(三)學校安全教育落實的現狀
表2 學校安全教育的落實
■
城市學校的安全教育落實的比較完善,而農村學校在這方面落實的不佳。經濟條件、民眾安全意識、開展條件等因素影響安全教育的落實。加強農村學校的安全教育,縮小與城市的差距,是刻不容緩的。
三、社區(qū)安全教育
社區(qū)作為家庭的載體,對社區(qū)內的兒童安全教育有一定的責任。我們通過對社區(qū)委員會和社區(qū)居民的訪談,得出一些結論:
(一)社區(qū)委員會宣傳安全教育知識的途徑
超過70%的受調查者表示,社區(qū)主要通過大門口的宣傳黑板和樓梯口的宣傳欄來傳播兒童安全教育知識。另外,社區(qū)也會在特殊時期掛出一些特定意義的橫幅,如安全宣傳月的橫幅。社區(qū)對于兒童安全教育的宣傳意義無疑是重大的,而作為媒介的社區(qū)宣傳方式更是學校家庭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
(二)社區(qū)安全教育并未真正落實
社區(qū)安全教育并沒有得到重視,只有3%的被調查者所在社區(qū)對安全教育非常重視,大部分社區(qū)的安全教育只做了表面工作。重視兒童教育的社區(qū)必定有一個負責的社區(qū)居委會,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普及安全知識。
(三)社區(qū)居民參與安全教育活動
要保證社區(qū)的安全教育能夠真正落實并起到一定的作用,社區(qū)單方面的工作是遠遠不夠的。71%的被調查者非常支持社區(qū)進行安全教育的,但也有人沒有認識到社區(qū)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未能積極參加安全教育所開展的一些活動。由此可見,要達到更好的安全教育效果,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迫在眉睫。
四、社會安全教育
社會對這些溺水的孩子應該負起一些責任,通過對我國安全教育現狀、安全教育普及情況和安全防護措施的調查,我們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