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語文教師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本文作者:趙寶森工作單位: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自治縣王府蒙古族學校
要引導學生閱讀文本
自主高效課堂自主學習旨在“主”,貴在“效”,自主取“魚”,掌握“漁”技。這一點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課堂上導“學法”。語文的特點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而閱讀,是我們獲取知識最好的方法。為此,我就從語言文字入手———“導讀”。引導學生入情入理入境的讀書。當然也要做到適當的引導。如:外國作品的文本,歷史題材的文本,名人題材的文本,筆者都要制作課件,課上展示課件,用生動形象的畫面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熱情,通過聲情并茂的課件烘托,渲染閱讀的氛圍,誘發讀書欲望,再配以標準的文本范讀,消除學生讀書中的疑難顧慮。使學生觀有“視”,品有所“物”,讀有所“效”,思有所“感”。有的放矢地導讀。再如: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現代文題材的文本,我通常才用的是抓重點詞句的引導法。因為批、畫、圈、點、評是學語文的最基本的閱讀方法。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就得有所得,怎么得?就得動手寫、動嘴說、動腦想。而以上的方法就是它的最好體現。記得在指導《落花生》一課的讀書時,筆者就引導學生畫出了“父親的話”,讓大家反復去讀,去品味。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的基礎上,“花生的品格”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了。學生明其意的同時也悟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而不要做只將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對于那些寫作技巧較強的散文類文本,筆者經常引導學生關注“修辭方法的運用”。由于學生到了四五六年級這個中高年段,已有了一定的修辭基礎,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引到他們懂得這些修辭方法運用的好處,就可以警示學生的閱讀行為了。例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把春天里的紅松、白樺等樹木比作“綠色的海洋”,無意表明樹多而長勢好,只有用這樣的寫法才會更吸引讀者,才會突出“小興安嶺的美麗”,而一般的敘述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所以,引導學生掌握寫法的同時感悟景色美。這樣的導讀導向,能把學生的閱讀意識引上積極的、興奮的、高效的路子上來。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迅速提升,利于學生的寫作能力的迅速提升。利于學生的自學能力的迅速提升。
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主動質疑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別是語文學科,更應該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明辨是非,提高素養,增強審美情趣。那么,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沒有問題的學習,是無效學習。一個沒有問題需要探討的課堂,一定不是好課堂,因為“成功往往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特別是我們的自主高效課堂經常離不開“自主探究學習”,試問,沒有問題,探究什么。沒有問題,探究還有意義嗎?正是由于這一點,筆者在課堂上經常給學生創設問題的情景,引導他們發問。如:學習《釣魚的啟示》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把道德與釣魚連線。學生都說老師你錯了。筆者問為什么錯了?學生說:“它們兩風馬牛不相宜”。那我們就用通過一個故事來看一看它們到底有沒有聯系吧。這時,大家都帶著“釣魚與道德有什么關系”呢?這樣的疑問進入到文本中去了。等到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之后,大家走出文本的時候,真正意識到了“道理很簡單,實踐起來卻很難”。也明確了“守規則,要從小事做起,要從小做起。”的道理。“我的課堂我做主”教師把課堂這片土地分給學生去耕種,學生真正實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但是,教師不是放任自流,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更智慧的調控,更智慧的引導,更快樂的收獲。因此,我們教師更要重視課堂上的“向導”作用的發揮。有個好的向導,我們的自主高效課堂才會效率更高。
語文教師要多組織課外活動,以多樣化的、有效的方式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創新教育需要與學生的班會活動和團隊活動相聯系。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活動來提高創新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文章有新的理解,產生新的想法。語文課外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其群眾性、實踐性和趣味性等特點決定了它對青少年學生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由于課外活動內容新穎、形式活潑,又是獨立自主地開展,因此它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活動課中,學生能夠逐漸加深對生活的認識,逐步學會運用語文知識。如在詩歌朗誦、作品討論、藝術演出、影視欣賞等活動中,他們主動體驗種種情感,認識各種生活現象,提高了審美能力和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此外,學生在活動中能夠掌握許多再現美與創造美的方法,充分發揮潛在的創造才能。再如,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學生辯論會等,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教師及其他外請人員地位平等,大家隨意交流、熱烈辯論,這種自由寬松的思想交流氛圍,常使學生超越教師,對某些問題提出新觀點和想法,即使有些觀點和想法還顯得幼稚,但對他們來說已屬難能可貴。學生參加這樣的活動,能拓寬思路,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能夠產生創新的興趣,提高創新能力。
二、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創新意識
(一)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教師的“一言堂”變成“師生共同活動”的場所。為了有效地實施開放性的課堂教學,語文教師需根據現有條件組織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比如,教師可根據時節組織不同的活動,春天讓學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時候,讓學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與情感體驗以后再去學習課文,思維會更加活躍,理解將更加深刻。此外,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引進具有時代性與教育意義的時事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有益于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還可以使學生享受創造之美,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積極評價,激勵創新
學生的知識、技能需要得到表現與認可,從而體驗成就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或者學習活動作出評價,或指導學生相互評價。在學生評價的基礎上,教師主要就學生的心理品質與個性發展給予評價。教師尤其需要注意學生具有創新性的成果與活動,并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與標新立異。教師的肯定與贊揚對學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強學生創新的決心。如此,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得到最大程度的鍛煉與提高。
三、結語
目前對于初中語文教師的教育技能要求很高,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強調語文教師的創意教學的能力。創意教學的時代意義在于突破語文教師傳統教學模式、適應知識經濟社會需求、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興趣、應對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其重要理念在于:活潑多元、主動參與、資源運用、班級互動、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創意教學即建立健康、積極、活潑、創新的教育體制,促使學校落實創造思考教學,使“教學有創意、學習有興趣”、“學生能將創造力與生活結合”,“培養一流、優秀的人才”。總之,在知識經濟時代,初中語文教師必須體會到創新的意義,并積極應用于日常教學工作上,面對不同的學生、情境,隨時變化語文課程教材的設計、教學方法的使用、與教師成長的途徑,以發掘出最佳的教學策略,應用于日常教學工作上。
二、初中語文教師教育技能的提升策略
(一)采取自我導向學習,促進彼此專業素養
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歷程,個體能夠采取主動態度、分析自己學習需求、建立學習目標、鑒定學習資源與發展學習策略,這種學習方式,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語文教學中,特別重要。自我導向的學習是學習者具有積極、主動的學習風格,選用適當的學習策略,并能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評鑒的過程。例如,可以采用閱讀模式,閱讀與語文教學工作有關的知識、論文、期刊、報道、網絡資源等。其次,書寫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其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以及事實、推論等書寫下來,與同事討論、分享后,加以反省。這種活動不僅可以使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察覺隱含于其中的信念、假定、理論、甚或是偏見,而且可將理念加以試驗,由此發展并深化語文教學知識。因此,教師的成長與學習可以是自我導向的學習。語文教師要自己引發學習動機,并獨立持續進行各種學習活動。而且能夠運用基本的學習技巧,安排適當的學習步驟,并有效運用時間進行學習。
(二)利用網絡學習,建立網絡學習社群
就語文教師而言,網絡學習是教師的另類空間,網絡學習是多樣化的,例如虛擬學校、遠距教學、網絡教室等等,可以提供各種不同的學習型態及終身教育的機會。計算機網絡上學習的具體途徑相當多,首先要發展科技信念,如相信網絡溝通便利、能善用科技搜集信息等等。其次,可用視頻會議方式,進行同步學習,如開會或學習,讓網絡上的使用者,可以同時看到畫面,聽到聲音。另外,要提供不同主題的討論,讓教師能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多元化思考,并以學生為中心,設置課堂脈絡情境,這有助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將不同討論主題應用在教學實務上。
(三)運用行動研究,落實課程與教學革新
近年來,許多學者認為行動研究是語文教師改進教學與輔導、課程發展、促進專業發展、及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行動研究包括由語文教師個人獨立完成的“個別行動研究”和與其它教師合作的“協同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核心即是反省,反省是促進專業的手段,甚至是專業的本質。專業人員就是運用反省來構思問題,設計與評鑒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師主體思考下,教師可以發出聲音,與同事相互討論教育議題,澄清自己信念與價值。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