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糖尿病患者臨床膳食營養狀況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目的:探討糖尿病患者臨床膳食營養狀況,提供可靠的飲食方案;方法:方法: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內分泌科診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調查患者連續3天24小時的飲食情況,計算患者每天食物和營養素的攝入量,對其各類食物攝入量及營養素攝入量與推薦標準量進行比較;結果:結果:結果:蔬菜、谷類、蛋類、魚蝦、鹽和食用油在推薦攝入量的范圍之內,且水果、蔬菜與全國城市攝入量相比有所增加,而水果、大豆及堅果和奶類攝入量則明顯減少,尤其奶類僅為推薦攝入量的2%,畜禽肉類則痹推薦量多,通過比較發現脂肪、能量、鈉的攝入量高于推薦量,鈣、鋅、蛋白質、維生素A及維生素C攝入量少于推薦量,P均<0.05;結論結論結論:::我國糖尿病患者膳食結構存在不合理性,有待進一步改善,從而可提高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糖尿病;膳食結構;營養素
當今,糖尿病已經成為威脅我國社會健康的常見代謝性疾病,且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文獻報道,>20歲以上的人群中,我國男、女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11%和9%[1]。發病早期的診斷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不足50%,給患者本人、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和身心負擔,嚴重危害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飲食治療作為糖尿病治療的基礎保障,逐漸引起廣大患者及醫護人員的重視,部分患者僅靠飲食治療即刻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由此可見,膳食結構或許為糖尿病發病的危險因素,本項研究旨在分析我國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結構及營養狀況,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合理的飲食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內分泌科診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男73例,女47例,年齡29-73歲,平均年齡(52.4±6.7)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4.3±1.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診斷標準[3]:糖負荷2小時血漿葡萄糖≥11.1mmol/L,或者空腹血糖≥7.8mmol/L。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無精神病史和認知功能障礙者。
1.2調查方法
調查患者連續3天24小時的飲食情況,計算患者每天食物和營養素的攝入量,食物攝入量參考2007年《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營養素攝入量參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表》,另外使用基本情況和活動情況調查表對患者進行相關情況的調查。
1.3質量控制
調查員在進行調查前進行統一的培訓及考核,采集數據實行雙人核查電腦錄入。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檢驗方法為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基本情況調查。
2.2體育鍛煉調查
120人全部調查,去除不合格問卷5例,剩余115例參與體育鍛煉46例,體育鍛煉僅占40%。
2.3膳食結構調查
根據2007年《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將膳食結構分為10項,將各種飲食攝入量與推薦量比較,其中蔬菜、谷類、蛋類、魚蝦、鹽和食用油在推薦攝入量的范圍之內,且水果、蔬菜與全國城市攝入量相比有所增加,而水果、大豆及堅果和奶類攝入量則明顯減少,尤其奶類僅為推薦攝入量的2%,畜禽肉類則比推薦量多。
2.4營養素攝入量調查情況
將膳食各類食物營養素通過《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進行轉換,通過比較發現脂肪、能量、鈉的攝入量高于推薦量,鈣、鋅、蛋白質、維生素A及維生素C攝入量少于推薦量,P均<0.05。
3討論
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與患者的日常飲食緊密相關,科學的飲食結構有助于正常體重的維持和降低胰島負荷,可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本項研究發現:
1)糖尿病膳食結構欠合理,其中脂肪和能量攝入嚴重高于推薦量,而蛋白質攝入卻嚴重不足,且三大營養素的攝入比例不科學,以超重患者較為嚴重,在本項研究中,體重超重和肥胖患者為37.2%和8.6%,已接近調查患者的1/2。
2)通過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畜禽肉類攝入量過高,而糧谷進食比重較小,這與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城市具名食物種類攝入量具有相似性,蔬菜、水果和豆類攝入量較全國城市平均值有所增加[5]。
3)糖尿病患者脂肪攝入量較高,糖尿病患者脂的代謝紊亂,常出現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故應嚴格控制脂肪的攝入量。
4)在本項研究中,碳水化合物攝入熱量比例較低,但總體能量攝入高于推薦標準量,且調查對象為糖尿病患者,故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絕對量仍偏高,應對其進行控制,老年人機體功能尤其是代謝功能處于退化階段,應多餐少食,清淡飲食為宜,含糖食品的攝入應以高膳食纖維食物為主,文獻報道,可溶性膳食纖維可有效控制血糖上升,且可提高糖耐量,降低膽固醇的作用[6]。調查患者膳食纖維攝入低于推薦量或與雜糧攝入偏少有關,故日常飲食應多搭配粗糧。
5)調查者鹽的攝入量在正常范圍內,而鈉的水平偏高可能與進食腌制品有關,應鼓勵患者改善食品加工方式,盡量低鹽飲食。
6)蛋白質攝入量在本組調查人群中攝入較低,建議患者多攝入優質蛋白,以滿足日常的生理需求。綜上所述,我國糖尿病患者膳食結構仍存在不合理狀況,有待進一步改善,2014年美國糖尿病協會提出:糖尿病患者應把營養治療最為整體治療的一部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7]。因此,有必要強化糖尿病患者的營養教育,提高患者對飲食重要性的認知度,從而可以科學的安排日常飲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郭曉蕙,樓青青.我國糖尿病教育的問題與思考[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1):6-7.
[2]寧光.2型糖尿病的早期診治:責任與挑戰并存[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1,6(4):253-256.
[3]徐向進,潘長玉,田慧,等.WHO及美國糖尿病學會糖尿病診斷標準在老年人群中應用的分析和評估[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2,18(5):357-361.
[4]胡一宇,黃麗華.糖尿病患者飲食教育的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6):555-557.
[5]廖慶斌,劉浩宇.基層醫院糖尿病教育的實際效果研究[J].重慶醫學,2013.42(24):2949-2950.
[6]沈慧,錢孝琳,王飛,等.上海市徐匯區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勝食韓攝人干預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3,20(9):1048-1051.
作者:辛淼;邵杰(通訊作者) 單位: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