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教育輿情問題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輿情面臨著新挑戰新機遇,文章在分析新時期高職教育輿情的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硬件、制度、隊伍三重內在保障機制,構建院校、政府、媒體三方聯動外圍保障機制和把握好監測、干預、引導輿情應對三個環節的“三三三”輿情應對策略并開展了初步的實踐。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教育輿情
1互聯網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強對高職教育輿情的研究
1.1教育輿情已經成為教育政策決策的重要依據
黨的報告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列在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首條,強調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社會輿論的焦點。2017年中國教育行業輿情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2017年教育輿情聚焦教育管理問題、關注校園管理問題、熱議學生表現和師德師風等話題,涉及到大學、小學、初中、幼兒園、高中,其中大學占到40.0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決策過程中廣泛聽取公眾意見,教育輿情成為了教育政策決策的基礎;提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輿情為教育政策執行提供反饋。教育輿情的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1.2“互聯網+”下,高校教育輿情面臨新的挑戰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網民中20~29歲年齡段的占比最高,達30%;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占20.4%;網民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學生群體占25.4%。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校青年學生網絡表達的途徑也更加便利、快捷和經常。新媒體主導輿論的新時代已經開啟,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三大權威媒體的移動轉場,帶動“人往網上走,人在網上聚”的傳播陣地大遷移。相對于傳統渠道的輿情,網絡的虛擬性、自由性、互動性、實時性,都使高校教育輿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1.3高職院校的發展迫切需要對教育輿情進行研究
互聯網日漸滲透到高職院校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交流平臺。高職院校的學生作為網絡使用活躍群體,隨處可見的Wi-Fi環境以及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高職學生在網絡中對社會熱點事件以及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學校事務發表看法,微博、微信、QQ空間、論壇、貼吧等成為學生發表意見的平臺。高職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弱、法律道德約束較弱,易受環境的影響,有可能引發校園群體事件,甚至影響校園安全、穩定乃至整個社會的安全穩定。同時高職院校對網絡輿情的管理重視不夠、認識不足、管理主體混亂、管理方法不科學等現狀都使高職教育的綜合治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也使高職院校的輿情研究成為高職“雙一流”建設過程亟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2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輿情的內涵及特點
2.1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輿情的內涵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其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素質均與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區別。本課題中重點關注高職教育教育輿情的特點和其構成要素。本課題研究的“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輿情”,以高職大學生群體為主體,以教師和高職院校的管理者為客體,以高校的校園網為主要輿情空間,中介教育事項主要包括在高校校園內的涉及高職大學生學習、生活利益且受到大學生群體關注的事項和非校本意義的中介性社會事項[1]。
2.2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輿情的特點
一是隱匿性和特殊性。在互聯網中,學生可以用網名在網絡上來發表情緒、言論,不需要使用真實的個人信息,因而更敢于發表自己的態度、表露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情緒[2]。高職院校特殊的行業特征,使得現實社會對不同行業背景的高職院校關注度不同。如湖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特有的軍工行業背景,使得師生的言行更容易被關注。二是即時性與互動性。微信、微博、QQ和知乎、抖音、大山等專業社群和視頻社區等網絡社群的出現,使得圖文、視頻等傳播形式更加豐富直觀;彈幕、直播等形式使得討論互動參與人數也越來越多,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就更快,隨時隨地都可能是現場直播,每個人都可以是主播。三是周期性和階段性。基于對2017年教育行業重大輿情及熱點事件的分析顯示,新學期和畢業季是輿情的高發期。伴隨著3月份和9月份新學期開學、新生報到等,高職教育輿情主要圍繞校園安全和教育改革為主[3],如單招考試、校園貸、新生學費被騙、教育教學條件、軍訓等,迅速成為學生家長社會關注的焦點。5月、6月、7月正值學生畢業、求職,高考時期,就業情況、招生報考成為輿情的熱點問題。
3建立“三三三”輿情應對策略和實踐
3.1構建院校、政府、媒體三方聯動外圍保障機制
互聯網在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互聯網的普及率和中國網民規模都呈上升趨勢。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也更加激烈、隱蔽和復雜[4]。各級各地各校對網絡輿情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單靠某一個高院院校自身的力量,不論是專業程度、方式方法、還是公信力,都很難處理好網絡輿情[5]。高職院校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如網信辦、宣傳部、國安局等在專業領域的專業指導,借助媒體在社會公眾中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搭建自身官方發聲平臺,做好自身線上線下的協調處理,三方聯動有效應對網絡輿情。
3.2建立硬件、制度、隊伍三重內在保障機制
高職院校自身仍然是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輿情應對的主體,需要從建立硬件設施、健全制度體系和加強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建立內在保障機制。一是切實提高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湖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根據《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二級標準要求,完成了學院信息系統等級保護相關安全產品與測評服務項目,切實提高了學院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學院官方網站和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均通過了官方認證,提升了學院官方發聲平臺的辨識度和信譽度。二是建立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協調、各相關職能部門全力協作的網絡輿情應對制度,形成由責任部門負責核實情況,黨委集體決策,宣傳部對外發聲的基本流程。三是提升隊伍的網絡智商[6]。強調,面對“人往網上走,人在網上聚”的時代潮流,我們必須嚴防執政主體邊緣化,必須積極主動地融入和主導網絡時代。提高隊伍“放”的理念、“誠”的品格、“說”的水平、“做”的能力。
3.3把握好監測、干預、引導輿情應對三個環節
在日常工作中,按照常規監測與重點監測相結合的原則,做好輿情的預警環節;按照線上交流與線下溝通相結合的原則,做好輿情的干預環節;按照快說事實、重說態度、多說舉措、慎說原因的原則,做好輿情的引導環節。
4結束語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對網絡輿情的時效度也日益成為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的問題,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強化正能量引導,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和積極的網絡文化,逐漸成為高職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重點新載體。
參考文獻
[1]李昌祖,楊延對.教育輿情的概念解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13):241-246.
[2]吳佳偉.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對策探討[J].傳媒論壇,2016(1):138-139.
[3]潘旭.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現狀與對策[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25(5):19-26.
[4]衛珍妮.高職院校新媒體發展研究及網絡輿情管理探析[J].新聞傳播,2016(10):104-105.
[5]鄒禹涵.校園網絡輿情的監督-預警-干預機制研究-以福建地區高職院校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6):14-15.
[6]廖金萍.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危機協同治理研究[J].職教論壇,2016(5):50-54.
作者:王鴻 單位:湖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