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范文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征服自然說”、“利用自然說”和“控制自然說”是傳統生產力觀的幾種代表性觀點,盡管它們表述各異,但其實質都是忽視了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生態學意蘊。事實上,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是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的。從這一意義上說,傳統生產力觀是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誤讀和曲解所致。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控制自然”為價值取向的傳統生產力觀遭遇到了種種困境,在此等情形之下,人們開始對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進行重新思考。在反思的過程中,逐漸有學者開始挖掘馬克思生產力理論中的生態元素,并提出了“生態生產力”這一嶄新命題。生態生產力觀主張在尊重自然法則的基礎上,開發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并舉,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筆者認為,生態生產力是在時代的呼喚中應運而生的;從“傳統”到“生態”的當代轉向,是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發展進路。

一、學界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

傳統理解:以三種代表性觀點為例“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都無法繞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對基本的范疇。可是,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曲解。筆者在碩士論文中對傳統生產力觀進行了一個詳細而系統的梳理,將傳統生產力觀概括為十個類別,分別為:“征服說”、“改造說”、“征服、改造說”、“控制說”、“控制、改造說”、“利用、改造說”、“改造、影響說”、“改造、影響、利用說”、“大生產力說”以及將認識能力納入其中的“新改造說”。本文限于篇幅,重點介紹“征服自然說”、“利用自然說”和“控制自然說”三種最為典型的傳統生產力觀。若讀者想要詳細了解傳統生產力觀的十種類型,請參閱筆者的碩士論文。[1]另外,筆者曾在《傳統生產力觀的誤區澄明及當代轉換———基于“破立性”視角的批判性分析》一文中更為簡略地介紹了傳統生產力觀的十類表述,因此讀者亦可參閱此文。[2]有些學者將生產力歸結為“征服自然說”。例如,張鳳德等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與應用》一書將生產力界定為:“生產力就是人們在勞動生產中解決社會與自然矛盾的能力,是人們征服自然并使之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3]劉延勃等主編的《哲學小辭典》則寫道:“生產力即‘社會生產力’,也稱‘物質生產力’。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中所具有的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4]李秀林等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四版)》這樣描述生產力,“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所以,生產力是標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實際能力的哲學范疇。”

[5]張鐵森等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亦有類似的表述,該書這樣寫道:“社會生產力或生產力是指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6]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也有不少學者將生產力歸結為“控制自然說”。德國的阿•科辛編寫了著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詞典》,該詞典中的“生產力”詞條是這樣寫的:“生產力是(筆者注)生產過程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及其在物質財富生產中的共同作用的總和。人的能力、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知識以及生產資料,都屬于生產力。”該詞典中還寫道:“生產力表現在社會對自然的積極關系;它的發展水平是人控制自然的尺度。”[7]馮契主編的《哲學大辭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對生產力是這樣規定的:“生產力(筆者注)亦稱‘社會生產力’。廣義指人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物質的和精神的、潛在的和現實的各種能力的總和。狹義指體現于生產過程中的人們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通常在后一種含義上使用。”[8]逄錦聚等主編的《政治經濟學(第四版)》亦持類似的觀點,該教材寫道:“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9]等等。還有學者將生產力歸結為“利用自然說”。黃楠森等主編的《哲學概念辨析辭典》中的生產力條目是這樣寫的:“生產力,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亦稱社會生產力。”[10]陸錫書等主編的《簡明哲學詞典》亦寫道:“社會生產力也叫生產力。生產力是指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取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它表示的是人和自然界的關系,要解決的是人與自然界的矛盾。生產力越發展,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越大。”

[11]李崇富等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教程》這樣寫道:“社會生產力是指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并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它體現著人們在物質生產中能夠在怎樣的程度上解決社會同自然的矛盾。”[12]倪志安等著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新體系———基于實踐思維方式的闡釋》亦持類似的觀點,該書寫道:“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的生產力,就是從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維度和視角研究的狹義生產力。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生產力界定為:生產力是人類在物質資料生產活動中,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使自然適合社會和人發展需要的實踐能力。”[13]等等。此外,桑玉成先生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一書給“生產力”下的定義格外引起筆者的注意,因為它巧妙地避開了“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利用自然”等相關字眼,該書這樣寫道:“生產力是指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按照自己的需要來改變自然的一種物質力量。”[14]應該說這種表述具有一定的高明之處,可是仔細琢磨便會發現,該定義盡管沒有出現“征服”、“控制”、“利用”等字眼,但仍然是在強調“人類按照自己的需要來改變自然”,仍舊限定在“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之間矛盾”這一前提下,只注意到人與自然的矛盾,卻沒有看到人與自然相統一的一面,仍然沒有跳出傳統思維的框架,因此仍然沒有能夠擺脫傳統生產力觀的“窠臼”。以上關于生產力的種種觀點,盡管從表述上看不盡相同,但其實質卻是一樣的。不管是“征服自然說”、“利用自然說”,還是“控制自然說”,都片面地夸大了人類主體的力量,人類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自然,將自然界當作人類征服、控制、利用的對象,甚至將自然置于人類的對立面,這體現的是一種典型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只看到人類從自然界獲取必要的物質資料的一面,卻全然忽視了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一面,因此帶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形而上學特征。不過,筆者需要特別澄明的是,凡此種種關于生產力的理解,均不是馬克思本人的觀點。“征服說”也好,“利用說”也好,“控制說”也罷,都是與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背道而馳的。事實上,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上述關于生產力的種種傳統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誤讀和曲解所致。

二、傳統生產力面臨的諸困境

傳統生產力的模式當然是與工業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工業化初期,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科學技術相對落后、生產水平比較低下等,在這種種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造成了物質資料相對匱乏的局面。而以“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為理念導向、以機械化規模化生產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生產力形態卻在客觀上有效地解決了物質資料匱乏這一狀況,甚至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可是,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這種以“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為價值取向的傳統生產力形態卻遇到了種種困境(或曰“瓶頸”),而這些“困境”也是“前所未有”的。有學者將傳統生產力形態遇到的困境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技術的片面使用所帶來的生存困境,二是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發展困境,三是自然資源無限論所帶來的生態困境。[15]筆者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論證。在工業化初期,由于物質生存資料還相對匱乏,在這種情形之下,人們改善物質生活狀況的愿望和要求非常強烈。而發達的科學技術卻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困擾”人們已久的“難題”,于是,熱衷于現代技術的“文明人”便大肆地將技術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達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當然,筆者并不是否定對技術的使用,只不過要說明“聰明的”現代人對技術的使用過于片面化了。我們知道,人類改進和發展生產力的“原始動機”當然是增加物質資料,改善人們的生活。可是,由于對技術的片面使用,造成了巨大的環境污染,人類的生存空間急劇惡化,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身體健康,人類的生存越來越陷入到“困境”之中。可見,對技術的片面使用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與人類發展生產力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工業化早期,人們對發展觀的理解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人們普遍認為,所謂發展就是指經濟的增長。于是,便將經濟增長看成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唯一標桿”,甚至“唯GDP是從”。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所說的那樣,“不惜代價,不顧社會危險,追求國民生產總值,成為第二次浪潮各國政府盲目追求的目標。”[16]這無疑是一種不計代價的發展,也是“涸澤而漁”式的發展,與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顯然是格格不入的。時至今日,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人類越來越陷入到“發展困境”之中。筆者認為,傳統生產力遭遇的第三個困境是“自然資源無限論”所帶來的“資源枯竭困境”。在工業化的初始階段,“自然資源無限論”似乎成了人們普遍奉行的“真理”。在這種觀念影響下,人類開始對各種資源能源進行大規模地消耗以生產出巨大的物質財富(或曰使用價值)。可以說,傳統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是建立在對資源消耗這一基礎之上的。而事實上,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不可能是無限的。在經歷了幾百年的工業化之后,許多不可再生資源瀕于枯竭,而資源能源的枯竭必將限制和阻礙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目前,人類正面臨著資源能源短缺的現實,這是傳統生產力遭遇的又一困境。

三、對傳統生產力觀的深刻反思

既然傳統生產力面臨著如此多的“困境”,人們就不得不對其進行深刻反思:傳統生產力究竟怎么啦?于有識之士,有些便重新回到馬克思的文本中去,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本的重新研讀發現,以往對生產力的傳統理解(即傳統生產力觀)并非就是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的觀點,而是對其的誤讀和肢解。事實上,馬克思生產力理論非常復雜,甚至可以構成一個精致而完備的理論體系。如果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核心思想,那就是:馬克思既承認人類開發利用自然以維持自己的生命活動,但又認為這種開發利用必須是適度的、合理的,而不是貪婪的、無節制的。另一方面,馬克思同時認為我們人類具有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責任甚至是義務,惟其如此,才能保證子孫后代的持續性發展。通過對傳統生產力觀的深刻反省以及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重新認識,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傳統生產力觀認為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理想主義”的看法,當然是不切實際的;第二,傳統生產力觀片面追求技術的使用,極力征服自然、控制自然,這種極端的做法也是有害的;第三,傳統生產力觀一味地追求經濟增長,唯GDP是從,甚至以GDP的大小“論英雄”,過分追求“量”,而不同程度地忽視了發展的質量和成本,這也是不足取的。當然,我們說傳統生產力觀具有種種“弊病”,是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誤解”,其發展進程充滿著如此多的“困境”,但絕不意味著傳統生產力是“一無是處”的。事實上,傳統生產力在工業化初期的“歷史性功績”也是“不可抹殺”的。在物質資料匱乏的工業化初期,傳統生產力所創造的巨大財富甚至“經濟奇跡”是應當充分肯定的。甚至可以這么說,沒有傳統生產力積累的物質財富就絕不會有今天的現代文明。否認這一點是不客觀的。因此,我們在分析評價傳統生產力時,也應該運用辯證的思維,將其“還原”到具體的“歷史語境”當中去評價,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四、從“傳統”到“生態”的當代

轉向: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發展進路筆者曾在《傳統生產力觀的誤區澄明及當代轉換———基于“破立性”視角的批判性分析》一文中提出過這一觀點:“實現從傳統生產力向生態生產力的當代轉換便是生產力的發展進路。”[17]本文正是在這一觀點基礎上,從“生態生產力的孕育和提出”、“生態生產力的內涵”、“生態生產力的特征”這三個方面進一步展開對生態生產力的探討。

(一)生態生產力的孕育和提出由于受傳統生產力觀的影響,人類以“主人”的身份自居,以“征服者”的姿態“俯視”自然,凌駕于自然之上,對自然界進行大肆開采甚至“掠奪”。從客觀上講,經濟社會確實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甚至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空前的“經濟奇跡”。可是,事情的另一面也是發人深省的:就在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可以說,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由于人類對自然界采取近乎瘋狂的“掠奪”方式,人與自然之間的重重矛盾暴露無遺: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嚴重、臭氧層空洞、赤潮、全球變暖、洪澇災害頻發、物種銳減,很多資源能源瀕于枯竭、人口增長遠遠超出了環境的承載能力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嚴峻,等等。可見,目前人類生存環境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生態問題成為全球性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一時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關注的“焦點”。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到底怎么了?于是,有學者開始重新反思我們人類自身的經濟行為,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開始提出生產力要“生態化”的創新性思想。例如,李克華提出“綠色生產力”的概念,“所謂綠色生產力,指的是人們在兼顧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推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能力。”[18]高銘仁等學者提出“自然生產力”的概念,認為自然生產力“是與社會生產力相對應的、標志人類社會的整個自然環境即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社會作用的能力的哲學范疇,包括與社會生產力相對應的、對人和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作用的一切自然因素及其所構成的系統的作用能力”。[19]謝中起提出“生態意義上的生產力”這一概念,認為“生態意義上的生產力(即生態生產力)所反映的是人的持續生存能力,是人類將自身推向遙遠的極限的能力。……因此,生態生產力概念可以表述為:為了實現人的持續生存,人類所具有的對自然界的保護、利用以及協調能力的總和”。[20]陶火生亦提出了“生態型生產力”的概念,認為生態型生產力是指“在社會生產中,以生態關系、生態系統的整體制約機制和自然界的物質能量與人類勞動力相結合所構成的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以滿足人的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21]李曉光則提出了“生態經濟生產力”的概念,認為生態經濟生產力“是在現代經濟社會生產中人們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持、協調自然環境,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生產生態財富和經濟財富的現實力量的總和,是多種自然生產力與經濟生產力共同構成的生產力系統”。[22]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在這里,無論是“綠色生產力”也好,“生態型生產力”、“生態經濟生產力”、“生態意義上的生產力”等也罷,這些概念都體現了生產力“生態化”這一特點,在這個意義上說都是“生態生產力”的“雛形”。

(二)“生態生產力”的內涵生產力的“生態化”可以說是傳統生產力形態向生態生產力轉換過程中所邁出的極其關鍵性的一步。從此,關于“生態生產力”的研究和討論在學術界雨后春筍般地展開。學者們對生態生產力的理解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不同的角度紛紛提出了自己對生態生產力的理解。例如,溫蓮香認為,生態生產力是“人類在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協調、共生共榮、共同發展,從而使人類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23]王魯娜認為,生態生產力“以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先進成果為依托”,“從生態化的角度出發,確立生態形態(而不僅僅是自然界)對于生產力的基礎性地位”,“以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價值目標”。[24]廖福霖則從生態文明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生態生產力“是在傳承工業文明生產力發達的水平維和強大的力量維的基礎上,在生態文明觀指導下發展起來的新型生產力”。[25]蔣圣斐認為,“生態生產力是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的統一。它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整體進步和每個個體全面發展的能力和成果”。[26]于海量認為,“所謂生態生產力則是指人類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綜合自然生態系統和人的勞動能力所產生的客觀能力和力量”。[27]等等。盡管不同的學者對生態生產力的界定從文字表述上看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態勢,但不同的表述中卻蘊含著一致的核心理念,即在尊重自然法則的前提下,開發自然和保護自然并舉,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首先,自然界本身有著自己的運動規律,而規律是具有客觀性、不可抗拒性的。因此,人類在開發自然時理應尊重自然規律,這是生態生產力的前提性條件。其次,開發自然和保護自然并非截然對立,在生態生產力的視域之下,開發自然資源與保護自然環境是可以統一的。人類一方面需要從自然界中獲取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以維持自身的生存,但同時人類也承擔著保護自然環境的責任(也可以說是義務)。只有在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的同時,又精心呵護自然,才能維護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從而保證人類子孫后代的持續發展。再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生產力觀的價值旨歸。在生態生產力的視域下,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也不是截然分裂的,二者在一定條件之下是完全可以統一起來的。生態生產力觀在注重經濟價值的同時,亦特別重視其生態效應,經濟向度與生態向度的有機統一乃是生態生產力觀的“新指向”。

(三)生態生產力的特征:兼評兩種代表性觀點以往也有一些學者對生態生產力的特征作過某些探討,也提出過自己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生產力的特征進行過概括和歸納。例如孫淑萍將生態生產力的特征概括為“客觀物質性”、“歷史繼承性”、“系統性”、“開放性”和“人道性”五個方面。[28]但筆者認為,至少“客觀物質性”、“歷史繼承性”、“系統性”和“開放性”這四個方面僅僅是生產力的“共性”,并沒有真正反映出生態生產力的“特性”,因為傳統生產力同樣也具有“客觀物質性”、“歷史繼承性”、“系統性”和“開放性”等特點。蔣圣斐則將生態生產力的基本特征概括為“綠色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29]筆者認為,這三個方面倒是不同程度地揭示了生態生產力的特征,但恐怕還有一點更能夠揭示生態生產力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特質”,那就是“人與自然的共生性”。[30]因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是生態生產力追求的價值目標,而這恰恰是傳統生產力所忽略了的。因此,筆者認為,“人與自然的共生性”也應該是生態生產力的基本特征之一。如果加上這一點,生態生產力的基本特征或許更為完整。當然,生態生產力的基本特征也許還有其他一些角度,尚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此外,筆者曾經在《從傳統生產力到生態生產力:揚棄與超越》一文中,從生態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相比較的角度,比較詳細地論述了生態生產力所具有的而傳統生產力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筆者將其概括為如下四個方面:(1)發展理念更加先進:從“人類向自然界片面獲取物質財富”到“人與自然共生共榮”。(2)價值取向更加合理:從“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3)運行機制更加完善:從“單向運行機制”到“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雙向運行機制”。(4)遵循的思維方式更加科學:從“線性”到“系統”。[31]倘若讀者欲詳細了解“生態生產力對傳統生產力的批判、繼承與超越”,亦請參閱拙文。

五、簡要的結論

從生態生產力的提出過程可以看出,生態生產力是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時代背景下逐漸形成的,是時代的產物。筆者認為,生態生產力從醞釀到提出,是時代的呼喚,當然也是馬克思生產力理論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因為,馬克思主義之為馬克思主義,恰恰在于“發展”,在于“創新”。而生態生產力恰恰就是馬克思生產力理論中的“生態學元素”在現時代的“發揚光大”,是實踐發展的產物,也是生態文明這一“生態語境”下理論創新的結果。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生態生產力具有傳統生產力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簡而言之,與傳統生產力相比較而言,生態生產力的發展理念更加先進,其價值取向更加合理,其運行機制更為完善,其遵循的思維方式也更為科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生態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在當代的“新質態”。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筆者認為,實現從傳統生產力向生態生產力的當代轉換便是生產力的發展進路。

作者:王學榮 單位:復旦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大尺度xxxxx视频| 草莓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欧美人与动zooz|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综合激情区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国产女人精品视频国产灰线| 2021日产国产麻豆| 大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永久|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 GOGOGO免费高清在线中国|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 美女黄色一级毛片|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日本理论片www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GOGOGO免费高清在线中国| 婷婷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中文字幕日韩哦哦哦|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370|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图片|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男人和女人差差差很疼30分| 动漫美女被到爽流触手| 色多多视频官网| 国产免费直播在线观看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一个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网站| 91麻豆久久久| 大桥未久全63部作品番号| lover视频无删减免费观看| 小雪老师又嫩又紧的| 三上悠亚电影在线观看| 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久久天堂AV综合色无码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