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資市場現況與相關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1年,物價上漲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巴州部分農民反映農資價格上漲快,增加了生產成本。4月11日—15日,州政協調研組農資調研小組就農資價格上漲問題,先后對和碩縣、和靜縣、焉耆縣和庫爾勒市的種子化肥等農資類市場進行了調研。調研采取聽匯報、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實地查看了解等多種方式,共走訪了8個農資市場、31戶農資經銷店、2個種植大棚、4家農資生產企業,發放并收回農資調查表31份、問卷調查表124份。基本搞清了種子、肥料、薄膜、滴灌帶、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動情況。筆者發現了農資流通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農資價格變動情況及原因
(一)種子類
小麥(新春六號):據種子批發商和零售商反映:2011年一季度批發價格為每公斤2.5—2.8元,與2010年同期持平;2011年一季度零售價為每公斤2.65—2.8元,2010年同期零售價為每公斤2.6—2.8元,零售價保持基本穩定。多數小麥批發商和零售商均表示:小麥種子價格沒有漲,基本是保本銷售。小麥種子價格保持穩定的原因是:國家對小麥有良種補貼,很多農民自己選留麥種。
玉米:2011年正播玉米種子(鄭單958)零售價為每公斤6.8—9元,比去年的每公斤6.5—8元上漲5—12.5%。
番茄:2011年常規番茄種子批發價為每公斤240元,與2010年批發價持平;2011年一季度零售價為每公斤260元,2010年同期零售價為每公斤240元,上漲12%,
甜菜:2011年一季度批發價為每公斤145元,與2010年同期持平;2011年一季度零售價為每公斤140元,與2010年同期的每公斤145元相比,下降3%。工業辣椒:2011年一季度工業辣椒種子批發價為每公斤130元,與2010同期持平;2011年一季度零售價為每公斤140元,與2010年一季度的每公斤130元相比,上漲7.7%。
棉花(中熟陸地棉新陸中26):2011年一季度棉花種子批發價為每公斤8—10元,去年同期批發價為5-6元,上漲60%—66%;2011年一季度棉花種子零售價為每公斤10—13元,去年同期零售價為6.5—10元,上漲30%—54%。棉花種子價格大幅上漲的原因是:2010年新棉上市價格漲幅大,籽棉最高價格賣到每公斤17元,均價也達到11元,今年農民種棉花的積極性升高,從而帶動了棉花種子價格的上漲。
以上情況表明,近兩年除棉花種子價格上漲幅度大以外,小麥、玉米、番茄、甜菜、工業辣椒等種子的批發價、零售價變化不大,大體保持穩定。
(二)肥料類
尿素:2011年一季度塔里木大化肥生產的大顆粒尿素出廠價每噸1800元,去年同期出廠價每噸1500元上漲20%,今年生產成本為每噸1700元,生產企業有5%左右的利潤。2011年一季度尿素批發價為每噸1880—2000元,2010年批發價為每噸1800—1900元,批發價上漲4.4%—5.5%;2011年一季度零售價為每噸1950—2100元,去年同期零售價為每噸1650—1750元,零售價上漲了18%—20%。尿素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人工和運輸成本上漲。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均反映:尿素生產、銷售都是微利,國家生產能力很大,市場供應充足,銷售市場競爭很激烈。
二胺:2011年一季度二胺批發價為每噸3600—3700元,去年同期批發價為每噸2980—3200元,批發價上漲了15.6—20.8%;今年一季度二胺零售價為每噸3700—3800元,去年同期零售價為每噸2600—2700元,零售價上漲了40.7—42.3%。據經銷商反映,二胺價格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一是國際市場硫磺價格大幅上漲,推動了二胺生產成本的上升;二是國家二胺出口增加,國內市場二胺緊缺,拉動價格上漲。
專用肥(甜菜專用肥):2011年甜菜專用肥零售價為每噸2040元,與去年同期的每噸1900元相比上漲了7.3%。
農家肥:2011年一季度農家肥銷售價格為每立方90—120元,去年同期銷售價為每立方60—70元,同比上漲了50—57%。上漲的原因是農家肥需求上升。
(三)薄膜:據南疆塑料工業總公司介紹,該公司今年生產的薄膜出廠價每噸1.1萬元,平均每公斤賺0.2元利潤。與去年同期出場價持平。2011年薄膜批發價為每噸1.25—1.3萬元,與去年同期持平;今年一季度零售價為每噸1.26—1.32萬元,與去年同期持平。近兩年農膜批發價、零售價基本保持穩定。
(四)滴灌帶:從巴州農友滴灌設備有限公司了解到:公司滴灌帶今年一季度出廠價每卷280—290元(一卷2000米,折0.14—0.145元\米),與去年同期持平。今年一季度滴灌帶批發價為每卷280—300元,與去年同期持平。批發價、零售價均保持穩定。滴灌代價格保持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生產企業以返還50%新滴灌帶的方式進行回收,既實現了廢物利用,又降低了滴灌帶的生產成本。
(五)農藥:農藥種類繁多,僅選進口“敵殺死”作對比。2011年一季度零售價23元\瓶,與去年同期持平;今年一季度零售價為24元,與去年同期持平。批發、零售價均保持穩定。農藥價格保持穩定的主要原因:一是農藥需求和供給都保持相對穩定;二是農藥生產廠家給經銷商約有5%—7%的返點,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經銷商對農戶有一定的降價空間。
二、政府相關部門對農資市場監管的基本情況
為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打擊農資領域坑農害農的不法行為,工商、技術監督、農業、物價、供銷等部門,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積極采取措施加大了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收到較好效果。
工商部門開展了“紅盾護農”活動,通過加強日常監管,建立長效機制,開展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加大執法宣傳力度等措施,有力打擊了違法經營行為,檢查化肥、種子、農藥、獸藥、農機等農資經營網點1710戶(次),市場9個,取締無照經營9戶。受理投訴40件,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9.4萬元。查結案件145起,案值529.02萬元,罰沒款77.31萬元,查扣化肥5245公斤,種子20000公斤,農藥107瓶。
技術監督部門開展了農資專項檢查活動,對生產中發現的產品質量問題,依法對生產單位予以處罰;對市場檢查過程中發現的農資質量問題,一手抓打假治劣,一手抓扶優保真,嚴格區分一般質量問題和嚴重質量問題,把職能落到實處,有效遏制了農資假冒偽劣的勢頭,規范了市場經濟秩序,保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物價部門開展了價格服務進農村活動,為農民主要農產品、農資價格以及涉農收費等信息,為農民減負增收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查處涉農違紀單位25個,違紀金額25萬元。
在農資打假工作中注重形成合力。在州、縣市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全州加大了農資打假工作力度。工商部門加強了與農業、質量技術監督、物價、公安、供銷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努力打造綜合執法的新優勢,形成了農資打假合力,對制售農資假冒農資不法分子形成了強大的震懾作用。
三、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多數農資經銷商反映,農資市場競爭激烈,行業利潤率很低,很多都是微利經營和保本經營。據工商部門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全州有化肥經營戶1712戶,注冊資金9.61億元,從業人員7923人;種子經營戶746戶,注冊資金5.32億元,從業人員10002人;農藥經營戶604戶,注冊資金2.36億元,從業人員9810人;農膜經營戶455戶,注冊資金2.35億元,從業人員1504人。
(二)部分農資生產、經銷企業缺少流動資金,不能在淡季購進原材料(如薄膜、滴灌帶生產企業)和購進化肥(批發、零售企業),既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又增加了農民購買農資的成本。
(三)化肥流通中存在著缺乏主渠道、儲備不足、儲備資金短缺、經營模式落后等問題。過去,化肥由供銷社及其下屬的農資公司經營,他們是化肥經銷的主渠道和化肥的儲備主體,隨著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去年國家放開了化肥經營,化肥流通體制已經轉變為多種流通渠道、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的體制,銷售主渠道不復存在;多數農民和小的化肥經營戶由于缺少儲備資金或無法判斷化肥市場行情,不能在淡季儲備化肥,只能即買(購)即用(銷),被動承擔價格上漲風險;目前,化肥經銷模式有兩種:一是傳統的經銷模式,即生產企業—大經銷商—二級經銷商—零售商—農戶,另一種是采取連鎖、加盟、直銷、配送等方式。傳統模式銷售環節較多。
(四)從問卷調查看,部分農民反映,市場上任然存在銷售假冒偽劣種子、農藥、肥料的情況;很多農民對農資漲價的原因不了解,怨氣較大,認為是政府監管不力。
(五)薄膜、化肥等農資受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影響較大,原油價格上漲,也帶動聚乙烯、天然氣價格的上漲,進而影響薄膜、化肥的價格。
(六)國家出口二胺政策對國內二胺價格影響較大。
四、應對農資價格上漲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化肥儲備制度。首先,確定化肥儲備主體(承儲企業),通過相關政策的引導,充分發揮好市場主導作用。化肥承儲企業由各級發改委、財政部門根據市場準入條件,通過招標方式確定。
其次,由承儲企業在淡季收儲一部分生化肥,由政府貼補淡季儲備的利息,存到用肥旺季時投放市場,做到“淡儲旺供”平抑化肥價格波動;第三,協調農發行或農行提供貸款,落實化肥儲備所需資金。
(二)鼓勵農民在每年農資銷售淡季(9—10月份)購買化肥和薄膜,提前儲備來年的農資,以降低采購成本。屆時協調金融部門幫助農民、農資經銷商落實貸款資金。
(三)建議地方政府出臺針對農民的農資補貼政策,在國家給予農民良種補貼的同時,給予農膜、化肥補貼,補貼金額視當地財政收入而定。
(四)建議物價、農資管理部門對農資價格變動情況作深入分析,并向農民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五)繼續加大農資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農資的違法行為,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