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提高中醫皮膚科對本科教學有效性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前中醫皮膚性病學的教學工作,授課主體多為臨床專科醫生,雖然其具備相當的專業水平,有較強的臨床工作和較為扎實的臨床實踐能力,并且也具一定的臨床教學經驗,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教學方式方法的學習,導致在課堂教學的效果欠佳。筆者結合自身體會,引出如何提高中醫皮膚科主治醫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有效性策略的思考,大體從課前的設計準備、課堂中的教學方法,以及課后的總結思考3個方面表述,分正確解讀教學大綱、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積極轉變思維、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合理布置課后作業、敢于進行課后反思6個部分,希望能夠達到提高本科生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中醫皮膚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在目前我國的中醫院校中,針對本科生的中醫皮膚性病學的教學,絕大多數都是由臨床醫院的中醫皮膚科專科醫生負責完成,各大院校很少有中醫皮膚科的專職教師[1]。這一現象,是由于歷史沿革等客觀原因造成的。在臨床醫院中,負責課堂教學和臨床實踐工作的,一部分是由高年資主治醫師來完成。這些醫師,絕大多數具備相當的專業水平,有較強的臨床工作能力。雖臨床經驗較為豐富,可以比較高質量的完成本科生的臨床教學工作,但是對于課堂授課教學,雖然有過專門的崗前培訓學習,但畢竟沒有系統地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相關培訓,因而課堂教學效果相對臨床教學有所欠缺。筆者從事中醫皮膚科工作十余年,作為主治醫師有一些自身臨床帶教經驗,現體會如下。
1正確解讀教學大綱
在課前準備階段,了解授課對象即本科生的實際情況,并且遵循教學大綱來設計教學內容,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意識的突出課程重點,對于疾病的重點內容,清楚、詳細、透徹的講解,完成大綱要的授課內容。如果有些內容大綱中沒有強調但,確實屬于臨床熱點,在統籌安排好授課時間的基礎上,可以在課程設計上進行另外的補充強調。或者以其他的形式,讓學生加深印象,比如課后思考、課堂互動問答等方式。
2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在課前階段,也就是課堂教學的準備階段,應該在此階段為課堂授課進行充分的課堂設計,制定好本次學時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面對的授課對象。鑒于中醫皮膚科教學主要面對的是本科生的特點,可以知道,授課對象是有一定中醫學基礎的、同時臨床實踐相對欠缺的本科生。在課堂的教學內容上,肯定是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所以在進行授課內容的設計上,也要緊密圍繞教學大綱。中醫皮膚性病學本科階段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較為系統地掌握中醫皮膚性病學的基礎理論和常見病的辨證論治規律;熟悉內治法、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部分疾病的最新臨床診療進展,了解一些臨床常見、疑難病癥的診斷與辨證原則[2]。所以臨床主治醫師在進行授課前的課堂設計時,就必須熟悉教學大綱的要求,掌握好重點,區分出需要掌握、熟悉、了解的內容有哪些,進行不同的授課設計,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同時,又要特別注意區分臨床和課堂教學的不同點,不要把臨床重點作為課堂重點。比如在“帶狀皰疹”一節的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帶狀皰疹各證型的證候特點、辨證論治規律和代表方藥;而臨床教學中,要關注的要點是皮疹恢復情況、有無繼發感染,以及后期皮疹是否會遺留瘢痕、是否會發生后遺神經痛。又比如“黃褐斑”一節的教學中課堂設計就應該以黃褐斑不同的辨證分型及治療為重點與考點;而在臨床中,對黃褐斑的明確診斷以及黃褐斑疾病的日常調護才是療效的難點和關鍵點。
3積極轉變思維
目前負責中醫皮膚性病學的教學的教師,絕大多數都是由臨床醫院的中醫皮膚科專科的主治醫生負責完成。因此,個人至少同時擁有臨床醫生和教師兩個身份,既要解除患者疾苦,又要責傳授學生知識。在課堂授課時,講者要注意:1)講課老師要注意到自己身份的變化,由一個臨床醫生的身份,轉變為授課老師。2傾聽對象也由患者及其家屬,變為學生。我們的思維方式、表達的方式、內容及重點等內容,也要主動地、有意識的進行改變。比如皮膚科臨床工作中,大量的接觸到直觀的皮膚表現,也就是常說的皮損表現。通過皮損的情況,可以分析判斷出很多疾病的種類、疾病的病情、疾病的性質,由此進行下一步的辨證分型再依據辨證進行方藥的立法,然后開具出相應的藥物。這就是一個皮膚科臨床醫生應該具備的思維模式過程。而作為教師身份,就應當依據皮損表現,指導學生,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皮損辨證思維模式。比如觀察皮損的分布,依據不同教學內容給予多張臨床照片,以此來培養學生認識皮損、觀察皮損的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比如在教學帶狀皰疹時,可以課堂上展示一組單側分布的皮損照片,有的照片中可以同時存在紅斑、水皰、血皰,有的只有紅斑,有的是痂皮或者血痂,有的可以僅僅是單側分布的色素沉著斑。我們把每張照片的共性—單側分布找到,再指導學生分出之間的差異,紅斑、水皰、血皰、血痂、色素沉著斑,由此認識到帶狀皰疹疾病的皮疹特點,絕大多數是單側分布,可以在不同時期存在不同皮疹形態。把臨床工作中醫生接診后,依據皮疹情況、做出診斷的思維過程,每一個步驟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也按照這個方式去判斷帶狀皰疹,由此達到認識和掌握疾病的目的。還有比如,一組照片展示相似皮損,都是小水皰,部分水皰中間有臍窩,有的照片水皰僅僅分布下肢,有的從頭皮到顏面部、軀干四肢都存在。臨床醫生根據皮疹分布特點,可以考慮丘疹性蕁麻疹或者水痘。課堂教學中,就需要一步一步引導分析,皮疹的相同點-小水皰,部分水皰中間有臍窩,不同點在于存在部位。由此可以啟發學生的思考,鍛煉學生自主思維,判斷疾病,加深印象,了解對丘疹性蕁麻疹和水痘的鑒別。
4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臨床醫生面對患者及家屬,表達和傳遞給患者的信息,主要是針對疾病的診斷和發展,相應的治療措施,以及必要的注意事項。而教師要傳遞給學生的內容是,通過專業的術語描述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等全過程,中醫皮膚科疾病還要有相應的臨床表現、辨證論治等方面內容。此二者既有相關性,又有所不同,這就需要老師具有較強的教學表達能力。教學表達能力是指教師借助語言或非語言手段傳授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3]。相比于臨床醫生,教師除了可以通過言語表達、肢體語言、語氣的輕重變化等以外,還可以利用多種形式來輔助表達自己要傳遞給學生的信息,皮膚科教學中最常應用的傳遞信息方式就是臨床照片展示,用臨床圖片表達方式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還有其他方式比如PPT,現在其已經成為老師授課的主要載體,可以幫助教師更清晰的展示重點、要點,使授課內容的條理化更加明確。比如學習皮疹形態中的繼發皮損—鱗屑,我們通過豐富且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臨床照片,展示給學生,同時配以文字的重點要點說明,圖文并茂地進行教學,比單純文字的描述更能直觀、準確的傳達信息。通過照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鱗屑的大小、厚薄、多少、干燥程度等臨床特點,讓學生明確所要關注的重點要點,如脂溢性皮炎頭皮部位鱗屑呈碎小麩皮狀,剝脫性皮炎掌跖等角質層厚的部位鱗屑呈大片剝脫狀,銀屑病鱗屑為多層厚積、狀如云母,老年瘙癢癥、異位性皮炎等鱗屑大多干燥、細碎。這些皮疹特點,在中醫眼中均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可以通過皮疹進行辨證分型:鱗屑細小、干燥者多為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肌膚甲錯為血瘀;濕性或油膩性鱗屑屬濕熱蘊結或濕熱上蒸等。皮損辨證是中醫皮膚科最有特色的辨證方式,體現出中醫皮膚科醫生的專業素養,透過皮損看到人體臟腑功能的異常,推斷出氣血陰陽的失調[1]。必須要說明,皮損辨證這種思維方式,是需要長時間的臨床學習和實踐一點點積累下來的,中醫皮膚科教學的目的之一,也是讓學生在學習中醫皮膚病初期就有意識的進行培養和鍛煉。應用多種教學方式,也是為了讓老師更準確的將其經驗表達給學生,從而更好的達到此種教學目的。
5合理布置課后作業
完成一次課堂授課,并不意味著一次教學活動的結束,應該有留給學生的課后作業,并且教師也應該有課后的總結。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續,可以由此加深學生課堂授課的印象,也是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而教師課后的總結,可以反思教學設計中有哪些內容取得了預期的效果,讓學生確實掌握了哪些相關知識點,將這些成功之處逐一記錄下來,作為以后講學活動的參考和借鑒[4]。可以臨床病例的形式留下課后作業,即充分發揮了授課老師擁有大量典型臨床病例的優勢,又能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課堂教學授內容,使枯燥的、抽象的概念和知識要點在具體的臨床病例分析與診治中得以靈活應用,讓學生充分認識各類皮膚病的臨床特點,提高學習效果[5]。
6敢于進行課后反思
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即使已經將教學設計的內容正確無誤的講授給學生,也肯定會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面對自身的不足,要剖析和反思自己的問題,還要聽取學生的反饋,以及更多資深教師的意見,分析總結,對教學中的每一步進行仔細思考,立足于學生的認知角度,來設計課堂教學活動[6]。課堂授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及時、有效的課后反思不僅是汲取經驗教訓和發現問題的最有效手段,也有助于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的提高[7]。為了提高課堂授課的教學效果,可以盡可能的發揮授課老師是臨床主治醫師、有著豐富臨床實踐工作經驗的特點,結合皮膚科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充分的進行課堂內容設計,教案中增加文字以外的其他形式,在教學活動中結合臨床實踐,從授課內容的設計、表述等方面,都盡可能的發揮授課教師臨床經驗豐富的優勢,來進行課堂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達到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濤,張蒼.淺談中醫皮膚科青年醫師如何提高教學能力[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11):11-12.
[2]孫麗蘊,徐旭英,周冬梅,等.立體、形象教學在《中醫皮膚病學》教學工作中的探討[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9):804-805.
[3]林永柏.淺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及其養成[J].教育與職業,2008,4(9):121-122.
[4]張運申,朱學文.提高反思性教學能力的體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2(3):74-75.
[5]郭俊輝,曹旭華,王富忠.案例教學效果的最優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7(3):140-144.
[6]盧文匯,原蘭蘭,連仙枝.基于能力構成的高職院校教師繼續教育研究[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2(4):103-105.
[7]仲啟媛,譚立龍,何潤生.課后反思在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效果中的作用探討[J].高教論壇,2013,9(1):89-90.
作者:姜希 李楠 周濤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