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糖尿病患者蛋白尿與振動感覺閾值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年第二期
【摘要】
目的探討T2DM患者微量尿白蛋白(U-mAlb)、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與振動感覺閾值(VPT)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性。方法選取T2DM患者540例,根據UACR分為正常尿白蛋白(NAU)組、微量尿白蛋白(MAU)組和大量尿白蛋白(OAU)組。測定各組VPT、HbA1c等指標。結果MAU組和OAU組糖尿病病程、UACR、HbA1c和VPT高于NAU組(P=0.000、0.008、0.000)。UACR與VPT、糖尿病病程、HbA1c呈正相關(P=0.002、0.003、0.004)。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顯示,糖尿病病程和HbA1c是UACR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5、0.011)。結論糖尿病病程是UACR的獨立危險因素,隨蛋白尿程度加重,VPT異常的發生率增加。
【關鍵詞】
糖尿病,2型;尿白蛋白/尿肌酐;振動覺閾值
指南[1]提出,在沒有腎臟病理的情況下,UAlb的程度在評價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CKD)分期中與GFR同樣重要。統計數據顯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DPN是除CKD外,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關于CKD與血尿酸(SUA)、踝肱指數的相關性報道較多,而與神經病變,尤其UAlb與振動感覺閾值(VPT)的關系評價較少。本研究通過測定和分析T2DM患者微量尿白蛋白(U-mAlb)、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及VPT,探討CKD和DPN,UAlb和VPT間的關系,旨在為臨床工作提供幫助。
一、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我科住院的T2DM患者54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與分型標準。其中,男258例,女282例,年齡45~72歲,平均(59.5±10.9)歲,病程4~15年,平均(8.6±4.2)年。根據UACR將研究對象分為正常尿白蛋白(NAU)組(U-mAlb的3次檢查結果至少2次<20mg/L、UACR<30μg/mg)216例、微量尿蛋白(MAU)組(U-mAlb的3次檢查結果至少2次為20~200mg/L、UACR30~299μg/mg)204例及大量尿白蛋白(OAU)組(U-mAlb的3次檢查結果至少2次>200mg/L、UACR≥300μg/mg)120例。DPN篩查以VPT>25V,有發生足潰瘍的危險為標準。排除標準:T1DM、糖尿病急性代謝并發癥及可影響UAER的疾病,如創傷、泌尿道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腎臟疾病;有精神或心理疾患、腦血管病變、頸腰椎病及其他疾病所致神經病變,如家族性、酒精性等。
1.2研究方法記錄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高血壓病程等,測量身高、體重,并計算BMI。1.生化指標檢測:受檢者前一餐無高脂飲食及飲酒,次晨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VariantⅡ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美國BIO-RAD公司)測定HbA1c;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儀,日本日立公司)測定FPG、2hPG、BUN、血肌酐(Scr)、TG、TC、LDL-C、HDL-C及血尿酸(SUA);血糖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2.尿液標本檢測:受檢者在住院2周內行3次U-mAlb測量。UAlb測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試劑盒購于美國德靈公司,尿肌酐(Ucr)測定采用酶法,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儀。以UAlb/Ucr所得數值定義為UACR。3.VPT測定:采用美國Bio-Thesiometer感覺定量檢查儀由同一操作者完成。操作步驟采用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方法[2]。連續重復操作3次,取3次的平均值作為該側的VPT。VPT判斷標準為0~15V,振動覺正常;16~25V,振動覺減退;>25V,振動覺喪失。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珚x±s表示,數據先經正態分布檢驗,偏態分布經對數轉換后再進行分析,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UACR與VPT及各因素的相關性評估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法。
二、結果
2.1各組實驗室指標和VPT的比較各組年齡、高血壓病程、BMI、SUA、FPG、PPG、TG、TC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MAU組和OAU組糖尿病病程、UACR、HbA1c及VPT高于NAU組,OAU組VPT高于MAU組(P<0.05)。OAU組HDL-C低于NAU組和MAU組,而MAU組高于NAU組(P<0.05);MAU組LDL-C低于NAU組和OAU組(P<0.05)。OAU組BUN、Scr高于NAU組和MAU組(P<0.05)。
2.2UACR與各因素的相關性評估Spearman相關性分析表明,UACR與VPT、糖尿病病程、年齡、BMI、HbA1c、FPG、2hPG、LDL-C、HDL-C、BUN、Scr呈正相關,與高血壓病程、TC、TG、SUA無相關性。(表2)以UACR為因變量,以VPT、糖尿病病程、年齡、BMI、HbA1c、FPG、2hPG、LDL-C、HDL-C、BUN、Scr等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糖尿病病程、HbA1c是UACR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5、0.011)。
三、討論
U-mAlb檢測是早期發現CKD最敏感、最可靠的診斷指標之一。VPT檢查對DPN的診斷敏感性及特異性高,是臨床廣泛的非侵入性早期診斷DPN的方法之一。本研究發現,NAU、MAU及OAU組VPT程度呈逐步增加趨勢,提示CKD患者在出現臨床蛋白尿后,同時發生DPN的概率增高,尤其是大量蛋白尿患者。研究[3]發現,T2DM顯性腎病患者的DPN發生率是早期腎病患者的2倍(62%vs32%),顯性腎病患者VPT值更高,VPT升高的T2DM患者中,合并U-mAlb者為14%。本研究發現,UACR與VPT呈正相關,與沈娟等[4]研究一致。但Elliott等[5]的研究并沒有發現VPT與UACR的關聯性。國內外研究結果不同,可能因為DPN與CKD同為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但慢性并發癥出現時間可能略有區別,且入組人群基線的區別也可能會帶來研究結果的不同。本研究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提示,糖尿病病程和HbA1c是UACR的獨立危險因素。多項研究證實,LDL-C也是UACR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雖UACR與LDL-C呈正相關,但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未提示,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小、LDL-C在3組的差異無增大有關。
綜上所述,DPN與CKD都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在門診篩查CKD時可根據是否存在蛋白尿來考慮是否需要同時進行DPN的篩查,尤其是出現大量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應該重視CKD與DPN的聯系,為臨床防治CKD和DPN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
作者:楊毅 鮮楊 李蓬秋 張學軍 吳冀川 包明晶 張磊 楊艷 朱顯軍 單位:四川省醫學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