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和諧穩定的社會心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國民心理問題及成因分析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人們生存發展競爭加劇,升學壓力和就業形勢嚴峻,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加大,加之人口流動及人際糾紛增多,現代媒介不良信息泛濫等,導致了大量心理問題出現。對此,應準確分析和把握我國國民心理問題的成因,“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社會競爭壓力加大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社會提供給人們創業和晉升的機會增多,促使社會成員之間的競爭加劇,人們的壓力普遍增加,危機意識日益加劇。有一項關于職場人士的調查顯示,60%以上的上班族感到壓力較大,有2/3的人產生了職業倦怠。尤其是在警務、醫護人員、高層管理者等職業群體當中,七成以上的人都感到壓力很大。許多職場人士身心都處于亞健康狀態,職業倦怠現象嚴重。另外,一些新興產業和職位的涌現,令許多人陷入了“能力恐慌綜合征”。許多人為了增加就業實力,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學習,長期背負著高負荷的壓力,處于緊張狀態。一旦努力失敗,便會帶來深深的心理挫敗和失敗感。有些人總把失敗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而過分自責,有些人由于承受不了壓力而出現心理危機。
(二)人際關系緊張與缺乏社會心理支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標準之一,人不能孤立地生活在社會上,他離不開家人、朋友、鄰里的支持和幫助,這種幫助和支持是人們應付大量壓力的社會心理支持資源。但是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轉型時期,人們一般難以快速地融入新的環境,因此他們往往缺乏歸屬感。另外,農村還有大量的“留守兒童”,他們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缺乏親人的情感支持,因此出現性格缺陷(如逃避、退縮等),導致人際關系緊張。一旦個體缺乏或喪失了社會心理支持系統,那么就會變得無比脆弱,并由此心理失衡,產生焦慮、抑郁、悲觀、敵對等情緒,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自殺、傷害他人等極端行為。
(三)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影響突發性的公共事件不僅會給當地造成嚴重的經濟和財產損失,而且也會給相關人群帶來嚴重的心理影響。主要表現在生理上、情緒上、認知上和行為上。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在遭受自身或外界的變化時會導致心理失衡,當個體無法在短期內依靠自己的能力恢復常態,便會出現心理危機。重大的公共突發事件由于事出突然,會讓受眾的心理受到強烈的刺激,超過受眾的心理承受能力。突發的災難事件對個體的心理影響不僅嚴重而且持續時間長,有研究顯示,在災難事件發生后的一個月內,個體會保持高度的警覺,產生強烈的恐懼和表現出持續的焦慮。突發性的公共事件會讓個體產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其對個體的影響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認知層面,會讓個體產生否認、不幸感和無助感等;二是在情緒層面,會產生悲觀、緊張、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三是在意志層面,會產生注意力渙散、逃避、過度依賴他人。
(四)生活事件的影響研究表明,每經歷一次生活事件,個體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對自己的心理進行調節,以適應這一生活事件所帶來的變化。在生活中人們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生活事件,如結婚、升學、就業等。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事件其實是衡量個體應激反應的一種方法,同時通過它也能夠判斷個體的心理是否健康。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一般的生活事件并不會對個體造成太大的心理影響,但是如果個體遭遇連續不斷的中等水平的應激事件,那么它們對個體的影響就會疊加,嚴重的可能會導致個體產生心理障礙,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
(五)個體應對方式的影響面對生活事件的壓力,每個人所采用的應對方式也各不相同,同一個人即使面對不同的生活事件,也會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一般來說,隨著個體心理的成長和不斷成熟,人們會逐漸形成固定的應對生活事件的方式。人們應對生活事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積極應對型,即面對生活事件,個體通過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處理事件;二是回避型,即對生活壓力事件總是采取逃避、回避的方式;三是尋求依賴型,即在遇到壓力性事件時,向家人、朋友尋求幫助。一般說來,運用第一種方式處理生活事件是心理成熟的表現,后兩種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面對生活事件,處理、應對方式不同,對個體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
(六)現代媒介的負面影響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進步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網絡、影視等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讓人們能夠更加快捷、迅速地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同時也導致某些陰暗的、不良的負面事件迅速地進入大眾的視野,從而打破了受眾內心的平靜和平衡。網絡、影視等媒介構筑了一個虛擬的世界,一旦長期沉迷其中,便會對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會導致個體產生成癮、強迫、偏執、自閉等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個體分不清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分不清哪些是現實,哪些是想象,意識與現實嚴重脫節。除此之外,由于監管不力,網絡等媒介上充斥著許多暴力、色情和其他另類內容,這些也容易對人們產生暗示作用,使人滋生暴力傾向,產生暴力攻擊行為。個體一旦在現實生活中受挫,便會出現心理失衡,嚴重的甚至會產生攻擊行為或逃離現實。尤其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更容易對網絡等媒介產生依賴,甚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對青少年的暗示作用也更大。因此,必須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機制,使社會矛盾和問題不斷得到及時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轉化。
二、建立健全心理干預機制的具體措施
心理和諧與社會和諧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和諧的社會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向心力、正能量,而穩定、和諧的社會又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求我們運用政治、法律、經濟、教育等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而且要求我們通過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心理干預和輔導,建立完善健全的心理干預機制,打造和諧社會堅實的心理基礎。
(一)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目前我國社會公眾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十分有限,甚至對心理疾病有一定的偏見,把心理疾病當成精神病。因此,必須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社會公眾的認知水平,讓心理健康的有關觀念、知識進入每個普通家庭,使之不僅僅是心理工作者單方面關心人們的心理健康,更要讓人人關心心理健康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要運用適當的方式進行宣傳,可以通過發放宣傳冊、辦講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并且要積極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對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宣傳。每年5•25心理健康節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更要加大宣傳力度。此外,要特別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宣傳教育,營造一個健康、純凈的外部環境,保證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要以村鎮、社區、學校、公共場所為重點,廣泛深入地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著重營造重視心理健康、崇尚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使得廣大民眾能夠對心理健康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使人們不再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那些有心理問題的人。
(二)加強社會心理治療專業隊伍建設,開展專項社會建設活動當前,人們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運用心理科學的有關知識指導處理突發事件。因此,應該盡快完善心理衛生方面的立法,制訂臨床心理工作者執業資格制度,在高校開設精神醫學和臨床心理學方面的相關課程,改革現行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制度等。目前在我國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人有不少是由普通醫生、精神科醫生甚至政工干部轉行的,這些人并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訓練,缺乏專業知識,有許多人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嚴重不足。即使把這些人計算在內,我國目前的心理咨詢人員也嚴重匱乏。而當前我國平均每年有2億以上的人群會受到各種各樣心理危機的困擾,龐大的需求與匱乏的供給之間嚴重不對等,能夠接受心理援助和服務的人十分有限。因此,加強專業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勢在必行。
(三)做好突發危機事件的信息傳播工作在突發性的危機事件中,由于信息傳播不暢,人們往往會因為可能接近危險和缺乏可靠的信息而擔驚受怕。因而,在突發危機事件中,準確可靠的信息可以讓人們在緊急情況下采取有效的措施。面對突發事件政府要引導各大傳媒開展冷靜、克制、理性的報道,進行良好的輿論引導,使傳媒能夠給公眾傳播正能量,鼓舞人們增強戰勝危機的信心,防止引起大規模的社會心理恐慌,以維護社會穩定。
(四)建立心理危機預警機制面對危機,最好的方式是能夠“防患于未然”,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就顯得十分必要。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可以從根本上防止危機的形成和爆發,是一種超前的管理機制。完善健全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能夠通過預警系統對預警對象和范圍、預警指標、預警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研究,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或現實的危機因素,以便采取防范措施,減少危機帶來的傷害。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首先要建立起心理危機預兆識別的預警制度。在建立了心理危機預兆識別之后,要定期對預警信息進行評估,從而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避免嚴重的心理危機和行為發生。
作者:夏周青蔡小玲單位:中共海南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