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管理人權意識演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管理中的人權意識演進
在管理的演進過程中,人權意識發展是一條主線。當然,以生產力的提高促使管理提高也是一條主線,但我覺得,人權的不斷享有,不斷完全,也是一條清晰可見的主線。這一逐步演進的過程,按其時間順序,可以劃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1.1圖騰時代下的管理及人權意識狀況
在氏族時代,實行公有制度,生產力很落后,人們一起狩獵,一起采摘,一起分享。管理的特點就是在以本能求生的驅動下一起干,一起吃,核心是平均。人們沒有人權的意識和概念,唯一想法就是活下去,基因得到延續。
1.2王權時代下的管理及人權意識狀況
在奴隸社會,公有制度被破壞,私有制確立,等級制度隨之而來,奴隸無人權,成為勞動的工具,管理的特點就是暴力與強迫。進入封建社會,奴隸中的一部份分化為自耕農,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土地,人的基本權利有了一定的體現,人口增多,生產力進而得到相應提高,有了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樸素人本觀念。
1.3人權時代下的管理及人權意識狀況
(1)“經濟人”(機器人)人權意識階段。
18世紀工業革命完成后,大規模社會化生產開始出現,資本主義國家中勞資雙方矛盾日趨突出。美國人泰羅為解決勞資雙方矛盾,在追求經濟利益為人類的基本需要這一“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研究了生產勞動過程的管理問題,創立了科學管理原理理論。與此同時,法約爾創立了組織管理理論。在他們的基礎上,英國管理學家厄威爾提出了綜合管理論。這一系列管理都忽視人的全面需求,而只著眼于把人當作“經濟人”作為管理的基礎。回避了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力這一主題,人成了追逐經濟利益的機器。卓別林的表演能很好的體現被管理者的工作及生活狀況。但從此,企業管理中開始基于人的需要來研究管理問題了,人權意識得到產生和初步的應用。
(2)“社會人”人權意識階段。
由于在科學管理中出現象卓別林現象,導致勞資矛盾尖銳,勞動生產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停滯不前,勞動者對人權有了進一步的要求,于是20世紀20年代末,一個專門研究人的因素、以達到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學派—人際關系學派應運而生。它超越了泰羅的“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主要內容有關于人性、人的需要、動機、激勵等個人行為的研究;關于領導行為的研究;關于企業群體行為的研究。此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梅奧教授,他綜合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的方法,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而創立了人際關系論。這個階段的管理從只關注人的經濟需求,到關注人的需要、動機、激勵等個人行為。這樣,企業管理中的人權意識得到增強和完善,企業管理中的人權得到進步一步的擴大,人受到了進一步的尊重。
(3)“復雜人”人權意識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生產力有了更大發展。但國際經濟競爭加劇,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多變。這些客觀歷史條件,使管理理論邁進到現論的新的歷史階段,并出現了“管理學派的叢林”。
美國管理學院院長孔茨教授,把出現的各種理論作了整理,將其劃分為六個學派。分別為:管理進程學派、經驗學派、行為科學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學派和數理學派等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二戰以后,管理中充分利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如系統工程,電子計算機等,大大減輕人的工作強度,企業管理中的人權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人的基本權利得到進一步的尊重,促進生產力有大提升,產品更加豐富,人的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社會矛盾得到了進一步的緩和。
(4)“以人為本”人權意識階段。
進入21世紀,世界進入了信息時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管理也呈現出新的現象。由聯合國全球盟約和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聯合編寫而成的企業領導人人權計劃(BLIHR)的出現,標志著“以人為本”的管理理論階段的到來。世界主流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管理呈現出了新的特征。
①充分的尊重人權,形成了企業的管理文化。尊重每一個員工的價值和個人自由;給予員工最大的信賴;盡量滿足員工的要求;創造團結、和諧、樂觀、向上的整體氛圍。
②企業管理呈現公開,透明特點,并常態化。公司內部,一切規章制度、重大舉措、重要活動等等,都有著極高的透明度。公司認為每一個員工都有得到公平待遇的權利和公平發展的機會。透明性為貫徹公平原則提供了可能,也使員工切切實實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公司的尊重。
③建立暢通的信息反饋和溝通的渠道,并制度化。一般的企業管理層次,往往是“總經理-經理-主任-員工”這樣一個單向流程。現代企業通常又增加了“員工,總經理”這一環節。設立了“暢所欲言”信箱和座談會。公司的“暢所欲言”信箱是一種保密而有效的雙向溝通方式。總經理座談會,是員工與總經理面對面的交流,其間沒有任何管理人員參加,一般每月一次。從而建立了信息反饋和溝通的渠道,并做到了制度化。
2企業管理中人權意識確立和應用對中國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
(1)中國企業管理中人權意識的缺失。
目前的中國,其管理三種模式并存,效率亟待提高。①只講奉獻的勞模型;②只講金錢的利益驅動型;③又講奉獻又講金錢的混合型。三種管理模式都具有很大的不足,因為它的理論的根基不是以人為本,當然無法作為中國企業管理的基石,也就無法真正的促進中國企業可持續長期發展。中國的企業很多都是短命的,一年創立,兩年發展,三年繁榮,四年衰退,五年滅亡。同時,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但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下端,干又累又臟的活,拿很少的錢。結果是中國的水泥、鋼材、電力等消耗占世界的20%以上,國民生產總值只占世界的5%不到。這是許多中國企業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經濟的現狀。在中國企業管理中因為缺少人權管理意識,導致了上述狀況,其它一切改變現狀的措施都是戰術而不是戰略,都只要末節而不是本體,我們的管理模式還遠遠未進入人權管理意識指導下的狀態,中國新《勞動合同法》公布后,對中國企業界產生極大的影響,有的企業管理者說,新《勞動合同法》保護了勞動者,偏向勞動者,有的更是迅速上演了全面辭退,重新聘用上崗的鬧劇,還是中國一家著名企業。如果我們細細解讀新《勞動合同法》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一些內容增加了對人的最基本權利的保障而已,如此就引起了這樣強烈的反應,可見我們的企業管理中對人權的輕視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我們不想山西黑磚窯的事件再發生,我們更希望農民工能夠按時得到其應得勞動報酬,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要事情到了嚴重的程度,只能由我們的國家總理出面解決了。隨著新《勞動法》的實施,中國職業市場中用工不簽勞動合同;企業自定規章制度;勞動合同一年一簽;拒簽無固定期合同;提供房車設服務期;試用期工資隨便給;違紀辭退何患無辭;終止合同不作補償等現象將會成為歷史。這樣,中國企業管理中的人權意識得到制度性的建設和強化,從而企業界管理中的人權意識的缺失得到了較好的修補。
(2)中國的企業管理中缺少了人權意識,從而導致市場環境中的誠信危機。
中國的企業管理缺少市場經濟的黃金法則——誠信。導致了管理的成本加大,市場交易成本加大。從而大大的降低了經濟效率,增大了經濟的運作成本。對中國建設完善的市場經濟十分不利。要誠信管理,首先是每一個人要誠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但是,誠信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必然環境。環境實際上也是考驗誠信有效存在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作為人,要在社會上有尊嚴的生存,誠信是不可缺少的品質,但是維持誠信的基本要求卻是很嚴格的。人在缺乏人權的基本保障時,其誠信維持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對于人權的保障,是誠信存在的基礎,缺乏人權的保障,也就無誠信存在的基礎。
社會犯罪行為,社會不公現象,其初始原因在于對社會生存的恐懼和無奈,人民誠信的缺乏最終會導致社會、國家誠信的危機和社會動蕩的根源。同時,政府則認為民眾的誠信不可靠,進而自身輕視誠信、漠視人權。而實際上,一切誠信危機的源頭,就是人權保障的基礎的脆弱所至。所以,要保障企業中員工的人權,首先就是企業管理者要有人權意識。
(3)黨的十七大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為中國企業管理人權意識的普及和貫徹落實作了思想動員和行動的指導。
馬克思認為:人及其實踐活動乃是世界之本,“人始終是一切實體性東西的本質”,因此,以人為本是對世界本質的正確認識和真實反映,它對一切時代、一切社會都是天經地義、至高無上的。社會主義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建立在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認同基礎上的。其次,馬克思的平等理念奠定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基礎,揭示了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出了一句與以人為本字面相近的至理名言:“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而人的本身指的就是人的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的保障。社會主義的經典著作中對以人為本作了最好的闡述,社會主義中國也在不斷的實踐以人為本的理念。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二十一條、二十二條進一步規定了對于經營和財產的權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十四條規定:憲法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是中國憲法性文件首次明確提到對人權的保障。很多學者認為,“人權入憲”是人民之福、國家之幸。
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這是中國管理理論進入一個新境界的重要體現,它既是一種政治訴求,更是管理的指導思想,具體到組織的管理,就是要人本管理。所謂人本管理,概括地講就是從管理的指導思想,到具體的管理原則和方法,都是從人出發,以人為核心;把以人為本作為企業的根本目標,關心職工的需要并將每個職工視為有價值的人;通過調動和激發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在這一過程中,管理者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人道主義原則,對利益相關者負起道德責任,注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最終實現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并與自然和諧共存。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世界范圍內企業管理中人權意識的演進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可以得出,企業管理中人權意識確立和貫徹落實是解決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管理問題的正確途徑,也是中國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