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當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意識形態之爭與階級社會共存,只要階級社會存在,意識形態的爭斗就不會停止。自建國之初,我國的意識形態在全球化中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交鋒、交會。而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建,在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帶領下,我們將探尋當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發展,尋求順應時代要求和發展的合理構建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發展;建構
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基本內涵
意識形態這個概念的首次提出是特拉西,他在《關于思維能力的備忘錄》中將意識形態作為觀念之意提出。其后又指出“意識形態是一種負有使命的科學,它區別于解釋性的體系理論、哲學,并通過理性過程關乎實際的理論批判所形成的;意識形態的最終目的是使人遠離偏見從而拯救人。”特拉西不僅僅只是繼承了原有的理論概念,而是抱有某種批判的態度對其進行理論更新,在此意義上嘗試為新學科賦予新的帶有科學性的思想觀念。雖然是理論上的批判,但是實質上卻是從肯定的角度對意識形態這個概念進行定義。馬克思早期則是從否定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這個概念,他基于意識形態的批判將意識形態稱之為“虛假的意識”。而西馬學者葛蘭西擴充領導權的概念范圍,并將其劃分為道德、政治與智識之上的領導權,同時更加詳細地將國家結構直接等同于政治社會與市民社會的總和。市民社會的概念可以指代為因經濟活動和倫理活動而聚集在一起的群體,也是私人和民間意識形態的形成地、發源地。有機知識分子是一種與特定階級和一定社會集團相聯系的知識分子。他們通過非強迫性的行為,在該社會的市民社會中潛移默化地完成意識形態爭奪,從而得到自身的意識形態上的領導權,其獲取行為被稱做———陣地戰。福柯認為,人通過話語獲得知識并與世界構成關系———話語關系,不存在脫離話語的事物。而所謂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就此確立社會地位,并成為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他通過話語的媒介體現其話語背后的關系,譬如知識、學術等都是一種與權力關系對應的話語,話語權實質是一種精神統治權,它由占統治地位的一方所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是指依據自身地位,擁有控制、引導或規范社會,以致足以為社會立言的權力,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判斷、理論觀點有資格、有能力主導、領導、指導社會的問題。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基本內涵則是該意識形態依據自身的科學性,來指導和引領社會,在社會擁有意識形態話語的主導地位,并且能夠帶領公眾輿論成為維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陣地。
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當展
當代西方國家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新變化。冷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為促進自身更大的生存空間同時適應國際局勢變化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他們在意識形態的建設的過程中調整原有的傳統的統治模式采取新手段、方法,從而出現與陳舊發展模式不同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新趨勢。首先是西方國家的階級結構逐漸變化,其中間階層逐漸興起慢慢成為政治上不可忽視的力量。而議會的議員為了獲取更多的選舉權,為自己爭取更多的選民,吸取更多的民眾的意愿,使其意識形態與群眾的意識形態相互調和,相互吸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越來越包含著社會主義的因素,比方說西方國家的福利社會制度,這打破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絕對界限,這也使得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這些靈活而變通的手段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其社會矛盾,也使其意識形態領域更加向中間線趨同,這種現象被稱為意識形態的中間化。他們通過擴大自身意識形態的包容性來為自身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蘇聯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經驗教訓。蘇聯作為首個社會主義國家,從當時強大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地位到后來令人唏噓的解體,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為我們探尋新的方法路徑的經驗教訓。蘇聯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分為五個時期,即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時期。列寧是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執行者,在其執政期間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并為蘇共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斯大林的執政對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建設是堅定并且毫不動搖的,但是期間發生了一定的偏離,但是其偏離程度留有改正的可能性。到赫魯曉夫時期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建設則完全走偏,他在斯大林逝世后逐漸放開政治和文化思想等領域,尤其是在蘇共二十大上了讓人始料未及的《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這份報告的對蘇聯共產黨的歷史以及斯大林的否定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國外的反共程度,此舉不但使國外有了丑化蘇共的形象、反共的把柄,并造成蘇聯內部人民思想混亂、馬克思主義信仰動搖,其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的行為使蘇共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完全走向不歸路。而勃列日涅夫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則完全僵化,意識形態與人民相脫節,機制完全不合理,雖然堅持意識形態的建設,但是管理模式存在較大問題,其理論宣傳和生活脫節嚴重,人民漸漸失去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心、放棄對如此僵化的意識形態的信仰,這是群眾缺乏認同感所造成的。
戈爾巴喬夫雖短暫的堅持過社會主義,但是在其經濟改革失敗后,最終放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試圖轉向西方的政治模式和意識形態,這使得蘇聯的意識形態發生了質的改變、意識形態話語權完全丟失,最終導致蘇共解體。我們黨對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歷史。首先,在建國初期我們成立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活動,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深入學習和宣傳馬列毛的思想,我國各大報刊成為意識形態宣傳的主要陣地,例如人民日報重新發表了《矛盾論》和《實踐論》,也先后編輯和出版了《選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寧全集》。這些經典著作的出版是話語權建設的初步探索。其次是批判和改造,這一時期是批判帝國主義,并同時開展反對美帝的愛國主義運動,抗美援朝勝利后同時開展運動,深入農村清掃封建思想,徹底改造了舊的意識形態的基礎環境,即文化教育體系。同時也改造了舊知識分子,頒布了《關于在學校中進行思想改造和組織清理工作的指示》,要求全國在中小學開設思想政治課同時開展思想改造活動。再次是提出雙百方針,同時,開展整風運動,加強黨員的廉政建設,黨建與話語權建設密切相關。黨員干部貪污腐敗,使群眾喪失對黨的信心,而黨建也會受到嚴重影響。中共發出整風運動并決定政治局擴大會議每三年都需要整黨,并頒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整治貪污條例》。在一段時期意識形態建設的曲折發展后,我們黨決定吸取經驗對意識形態領域進行重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將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工作上,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運動,提出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線。在糾正失誤的同時,為防止資本主義的入侵,在沒有過度否定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國際共產主義在經歷了蘇共的巨大動蕩之后,我們黨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并對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在不斷摸索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豐富,這為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導。
三、“治國理政”思想指導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研究
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和領導權。一直以來,從建國前我們黨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話語權都不占優勢,國民黨甚至在國際上擁有合法席位,在黨的不懈的斗爭及一個國家政策下,最終取代國民黨擁有能在國際上為自己發言的“話筒”。但是近年來由于意識形態之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張妖魔化中國,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不斷利用國際媒體丑化中國的國際形象,“中國問題不斷被掩蓋和走樣,是被他人闡釋的中國,而不是自我闡釋的中國”首先強調國際話語權。在面對困境之時也面臨了一些新的機遇,比方說綜合國力提升,國人素質逐漸變高等。無論是困境還是機遇,都不可避免地成為我國發展的墊腳石。面對這些機遇和挑戰,我們開始探尋一些新的、可供未來發展的新模式新體系來掌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和領導權。有國外學者說過“缺乏力量,因為缺乏信仰。缺乏信仰,因為缺乏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掌握話語權和領導權的先決條件。發展自身經濟建設、科學技術要與文化建設并重。國家形象的提升與這個國家本身的文化軟實力密不可分,只有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時提升才會提升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對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任何輕視和脫離,都意味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加強。”
要樹立文化安全意識和主權意識,堅持我方意識形態陣地不被迷失,才能接受國際上的挑戰。將中華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中華文化有其優秀之處,要將中華文化更好的發揚光大首先就要將中華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求同存異,保證中華文化和當代文化的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丟掉老祖宗,是錯誤的、有害的,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也是錯誤的、有害的。”意識形態的功能之一就是維護統治,人民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被教化從而自覺維護統治,因而他們常處于意識形態的氛圍之中。意識形態存在于文化形態之中,近年來,意識形態已經出現文化化的傾向,意識形態也因文化的交流吸收而進行擴張。文化滲透是當代西方國家傳播其意識形態的主要方式。文化的本質是使人產生認同感的系統,西方國家往往通過文化產業的形式將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輸入非資本主義國家。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將中華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才能產生吸引力,將自身的意識形態充盈在文化產品中,使人民自覺主動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從人民層面自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進而保護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純潔性。現代網絡媒體的個性化使網絡語言替換書面語,在較短的字符中表達大量的訊息。網民排斥宏大敘事,只有研究話語理論結合網絡特點和現代人的需求才能回歸到生活世界。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特色。話語的主體就是話語的內容,講好中國故事要重視內容和內涵是否豐滿、有價值、有意義,以及是否正確。不僅如此,還要重視話語內容的真實性和真誠性相統一。傳播中國聲音要重視話語的傳播途徑,即話語載體。十七大指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互聯網以及其分支下的合個網站論壇軟件及一直以來都是主流媒體的報紙書籍和電視廣播都是信息傳遞的主要媒介。大眾傳媒不僅是國家政黨引導輿論的場域,也是話語權建設依托的必要載體。充分利用好大眾傳媒的特點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奪取輿論陣地,傳播中國聲音。曾指出:“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于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于永遠擁有。”建立好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要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潮流。重視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發揚其引領示范作用。黨員干部和學生是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重要主體,其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水平素養是衡量意識形態話語權所擁有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重要手段,而教科書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宣傳途徑及傳播媒介。教科書的內容必須要與時俱進。同時發揚黨員的宣傳和引領群眾的作用,團結人民形成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統一戰線,從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1]宋惠昌.意識形態:政治無意識[J].中共中央黨校,2002(4):10-15.
[2]王治河.福柯[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9.
[3]張驥,申文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在我國思想宣傳領域面臨的挑戰與實現方式探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1):163.
[4]劉瓊.馬克思主義承擔著中國話語權的核心價值[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7):30.
[5]葛蘭西.論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2.
[6]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327.
[7].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8]中共中央宣傳部.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6.
作者:馮硯茹;季瑩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