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的契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異中有同、同中有異,這為兩者之間的契合與互動提供了可能。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一致性,給出兩者之間親和的基因,是謂契合;而通過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從而給出它們之間的互補因素,是謂互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與互動,統一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史實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契合;互動
1引言
馬克思主義是在19世紀西歐產生的重大文化結晶,由于它是吸取英、法、德等國家優秀思想成果的產物,并且在法國、前蘇聯、中國等各個區域均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因此馬克思主義汲取了全人類的思想精華,從本質上看沒有地域限制、不受民族約束,是極具開放性的人類重大思想成果。雖然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存在民族性距離與時代性差異,但它們都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偉大思想積淀,兩者之間一定存在契合性與互動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實踐充分證明了兩者存在著彼此融合的內在可能性”。以往研究注意它們差別的方面多,而揭示其親和性的一面較少,現在是應該著重做這方面工作的時候了。因為這項工作,也是提升我們文化自信心的需要,是建構文化強國的需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需要。與此同時,文化的開放性自然地生發出批判精神。開放是對外事外物的肯定,對自身的否定,是虛懷若谷;批判則是對外物的否定,對自身的肯定、用自己的觀念去否定別人的觀念,為的是超越外物和他人。因而,不同文化之間尤其是兩種偉大文化之間,要遵循開放態度和批判精神探究二者的契合與互動,以尋求更真、更美的真理與前途。
2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兩者之間不能簡單的以新舊而論,更不能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已經過時,對其打下封建的標簽。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世界上兩種偉大的文化成果,它們之間有著很多的同質基因。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背景下,探索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異同,尋求兩者之間的契合與互動,成為當前思想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以宗教為主導的神性文化不同,它建立的是具有社會普世性的生活準則與處世原則,因此具有開放性與容納性,與之相同,馬克思主義建立在各個國家優秀思想集成與變革的基礎之上,同樣具有開放性與容納性,這為兩種文化的契合提供了基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質基因決定了它們之間的契合,主要表現為:第一,二者看待其它文化的態度相一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基石,結合了老莊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同時又接受了來自外域的佛教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是包容性的、開放性的文化體系。與之相同,馬克思主義集成了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多位哲學先賢的思想成果,并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吸收與容納世界先進的思想和理論成果,實現自身的充實和發展。第二,二者的致思趨向具有一致性。兩種文化都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并隨著時代的演變,按照實踐驗證一切的態度不斷變革、更新自身。即兩種文化都認同并遵循“任何真理都需要不斷的與時俱進、不斷變革,并從實踐中獲知真理。”比如,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經歷不斷的曲折與持續變革,從法國大革命的失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從前蘇聯的解體到新中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馬克思主義也不斷的清除自身陳腐和僵化的部分,逐漸顯露出其內在的精華。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對“實踐”至上性和優先性的強調,與追求“知行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第三,二者對經濟與道德的關系看法上具有一致性。在經濟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上,中國古代先賢即有近于唯物論的觀點。《管子》一書的《牧民》《王輔》等篇,在探討道德生活與經濟生活的關系時,就闡發了道德決定于物質生活條件的觀點,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有名論點。漢代王充在《論衡•問孔》中,引用上面的論點批駁孔子“去食存信”的說法,并在《論衡治期》中解釋、發揮了《管子•牧民》中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實踐者贊同古代唯物主義者的倫理觀點,他談到“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用之者疾,為之者舒,是要垮臺的”[2],呼吁全黨重視開源節流,倡導艱苦樸素。第四,二者的歷史觀具有一致性。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都非常看重歷史的演進以及人類文明成果在歷史車輪中的不斷前進。兩種文化都秉承著人類歷史與文化結晶不是由某一兩個人創造的,而是由整個人類在不斷的摸索與積淀中形成的。因此,可以發現中華傳統文化沒有虛構一個像“耶穌”與“默罕默德”一樣的先知與神靈,而是按照普世價值指導著人們的社會生活。馬克思主義也秉持無神論觀點,其思想反復強調歷史是由整個人類去推動的,而不是由某幾個人主導的,同樣人類文化也是由各個民族、各個群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點一滴積聚而成。
3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互動性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同質基因決定了兩者之間的親和力與契合性,而兩者由于地域與時代的差距,又有著明顯的差異。這種親和性與差異提供兩種文化相契合和互動的基礎與前景。正如解放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實踐一樣,馬克思主義只有融入中國國情的實際,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相互動,才能更好的、更有價值的在中國大地上扎根、結果,為中國建立文化強國夢發揮更大的價值。
3.1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早期互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互動發生于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從內容上講,中國優秀的軍事文化傳統、政治文化傳統、哲學和倫理傳統、文藝和史學傳統,與馬克思主義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從形式上看,馬克思主義博奧精深的理論學說,帶上了鮮明活潑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中國大眾所喜聞樂見。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早期際遇比較,30年代以后,以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自覺地卓有成效地將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有機地融為一體,找到了二者眾多的結合點面,創造了許多具體的互動融合方式。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方法批判改造中國傳統文化,用實踐經驗去鑒別檢驗傳統文化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從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鑄造出思想的新體系。
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互動的價值也可從反面印證。陳獨秀在宣揚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卻全盤否定了傳統文化的價值。他雖然看到了宇宙、社會、民族的運動、發展,也看到了新舊事物之間的競爭發展的源泉、動力,但把新舊文化的斗爭絕對化,只看到二者之間的沖突性,看不到或不承認新舊之間存化著同一性、繼承性。他認為,“新舊之間,絕無調和兩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陳獨秀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互動與融合,看作“文化史上不幸的現象,是人類惰性的作用”。顯然,他把新舊之間的互動與代謝,看成對舊文化全盤徹底的否定,而不是包含著肯定的辯證的否定,因此也注定了無法將馬克思主義落實到中國革命歷史實踐之中。
3.2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互動經過幾千年的積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愈發醇厚與永恒。比如,隨著科學管理日益受到重視,人們開始發掘開采我國古代管理思想的寶貴遺產。日本人卻比中國人更早地開始了這項工作。日本企業管理家從《孫子兵法》中發現了許多甚合于現代管理之道的精華。另外,中國的科學技術曾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隨著現代科學日益轉向綜合研究,日益重視揭示世界的整體規律、橫向聯系,中國古典的富有綜合性、整體化的科學思想,日益受到西方科學家的重視。馬克思主義代表著最先進的生產力,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具有了進一步的互動空間。除此之外,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的基本原理和準則是在吸收人類優秀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形成的,源于傳統,又高于傳統。它像百川匯成的大海,不拒細流。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積淀了極豐富、可貴的倫理遺產,是馬克思主義倫理中國化的肥土沃壤。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體系,以共產主義道德為核心,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石,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本質、作用和發展規律。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倫理的基本學說作為框架和核心,將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優秀倫理傳統——諸如天人合一、仁者愛人、民為邦本等思想資源——充實進來,以改造、升華,從人生觀、國家觀、人性、動機與效果、作風、品質、修養、家庭觀諸方面找到了二者的交融點面或結合部,建筑起了“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以用權、嚴以修身、嚴以律己”等社會主義新形勢下的倫理、治黨、用人思想大廈。因此,基于馬克思主義本質上的開放精神,與偉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與互動,將會結出更偉大的文化成果。
4結語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驗證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性與互動性。兩者之間能夠實現積極的、建設性的互相促進,它們既互為中介,又相互改變。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一致性,給出兩者之間親和的基因與契合的路徑;而兩者之間的差異性,提供了二者發展的互補因素和互動空間。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均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積淀起來的偉大結晶,實現兩者之間的契合與互動,才能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許青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傳統文化淵源及其實現路徑[J].求索,2009,(07):65-67.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黃凱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互動融合[J].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08):65-70+87.
作者:謝偉光 單位: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