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國家觀的比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家問題是政治理論中與現實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基本問題,形成于17、18世紀的自由主義也始終圍繞國家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和自由主義國家觀進行科學地比較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有利于我們吸收西方自由主義國家理論的有益成果,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一)國家起源:唯物史觀與人性論的分歧國家起源問題是國家學說的基本問題,是任何政治科學都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從古希臘到中世紀,再到近代資本主義,一代代思想家不斷努力探索而作出了不同的回答。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在國家起源問題上也給出了各自的答案,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國家是社會的產物,是隨著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而出現的必然結果,而自由主義則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認為國家是人們訂立契約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原始社會末期,由于勞動工具的改善導致勞動生產率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人們生產的勞動產品除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還出現了一部分剩余產品,就這樣一部分人憑借其勞動能力的強勢地位而使得這些剩余產品成為他們的私人財產,于是私有制得以出現。隨著私有制的不斷發展,人們在財富占有上差距越來越大,這時富人便開始從勞動者的隊伍中脫離出來成為生產資料的占有者,而窮人卻不得不成為富人的附庸,社會逐漸劃分為奴隸主與奴隸兩個階級,這兩大階級在利益上是根本沖突的,二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對奴隸勞動的完全占有則不得不建立其一種暴力機關來鎮壓奴隸階級的反抗活動,這種暴力機關就是國家。正如恩格斯所說,“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而自由主義在國家起源問題上的理論依據主要是人性論。古典自由主義認為,在國家產生以前人們生活在一種“自然狀態”中,不同的思想家關于自然狀態的看法也不一樣,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完全敵對的戰爭關系,人們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經常與他人發生爭斗,于是人們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就不得不通過訂立契約來建立一個集體,這個通過彼此訂立契約建立起來的集體就是國家。洛克則持相反的看法,他認為自然狀態下人與人之間是完全平等的關系,每個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賦予的權利,不過這種平等狀態卻缺乏一種確定的,為所有人都共同接受的法律來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因此人們的生命、財產以及自由就極其容易受到威脅。為了避免這樣的威脅,人們就把自己的一部分權利交出來,結成一定的契約來保護人們的自然權利,國家就是人們相互訂立契約的產物。概括起來古典自由主義的國家起源思想是以“自然法”為基礎的,把國家的產生看成是人性的需要。70年代興起的新自由主義則認為契約論的思路是不對的,以諾齊克為代表的思想家認為國家的產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他認為在國家出現以前人們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懲罰犯罪和索取賠償的需要,為了滿足人的這些需要,一些專業性的機構隨之而出現,部分人付錢給這個保護機構來獲取機構所提供的保護服務,在諾齊克看來這被稱為“超弱意義的國家”,但這樣的情況下,還有另一部分“獨立人”不受國家的限制,于是“最弱意義的國家”出現了,它為“獨立者”提供免費的保護服務,這就是國家的誕生。總而言之,無論是古典自由主義還是新自由主義都把國家看成了人性的需要,個人相比于國家具有優先性,國家僅僅只是個人實現自身目標的工具。
(二)國家本質:階級性與中立性的對抗所謂本質指的是一種事物眾多屬性中的最根本的屬性,國家的本質指的是國家最根本的特性,換句話說就是國家之存在根本上是為了什么。由于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在國家起源問題上存在著根本分歧,因而他們在國家本質問題上也呈現出相對立的看法。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伴隨著私有制基礎上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而出現的,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和根本利益的暴力工具,因而國家的本質屬性在于其鮮明的階級性。正如恩格斯在《法蘭西內戰導言》中所說,“國家無非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奴隸制國家是奴隸主階級的國家,是為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而服務的,同樣封建制國家也是地主階級的國家、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是資產階級的國家,可以說任何一個剝削階級的國家都是作為統治階級的剝削階級的國家,是為他們的利益代言的。雖然馬克思主義也承認國家作為一種公共權力的屬性,認為國家需要代表全體社會成員的整體利益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但在剝削階級國家里國家的社會性是從屬于階級性的,即無論國家表面上如何表現出作為一種中立力量來對各階級的利益進行調和,其最終目的主要是為了維持社會安定,是以統治階級的統治和根本利益為導向的。但在古典自由主義看來,國家是人們在平等的基礎上基于保護自己的需要而訂立契約的產物,這樣一來國家就是作為一種保護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的公共權力而存在的,從這樣的邏輯來看國家的目的在于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的幸福。不過自由主義者也看到了這樣的事實,即“在這擁擠的世界上,一切公共行動都不得不有利于某些人而不利其他人”,因此國家至少也應當促進最大多數人的幸福,總之在自由主義者看來,國家理應是一種為公共利益而服務的中立組織,否認國家的階級性。以諾齊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從國家起源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國家是維護個人權利及自由的工具,個人權利是一切國家權力和職能的基礎,在“最弱意義的國家”中我們所有人都是不可侵犯的個體,國家必須要尊重每個人的尊嚴和個人權利,我們有選擇我們的生活、實現我們的目標的自由。概括來說,新自由主義的國家本質觀實際上就是以個人為本位的工具國家理論,在他們的視野中國家并不是保護特定階級利益的機構,而是為保障所有人的權利而服務的。總之,無論是古典自由主義還是新自由主義的國家觀都把國家看成是保障全體社會成員權利的工具,是“中立性”的組織。
(三)國家歸屬:消亡與完善的分立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從社會中產生的,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但國家卻在發展的過程中日益呈現出與社會相異化的傾向,到了資本主義時代,國家與社會的分離程度達到了歷史最高點,為此必須通過革命的方式推翻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最終使國家重新作為一種社會內部管理機構回到社會中去,實現國家的消亡;而自由主義則認為國家從其產生之初就是為了維護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的,雖然在一定階段出現了政府的自利行為,但這無關痛癢,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改革來實現國家的原初目的,增進人類的整體幸福。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它的產生與階級和階級斗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只是一種歷史現象,不會永恒存在。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由于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導致社會物質財富的急劇增加,人們不再會因為物質匱乏而進行相互之間的斗爭,階級不復存在,沒有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區分,人們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同參與勞動,按照各自的需求分配物質生活資料,社會不再需要國家這種暴力機器來避免階級斗爭引發的社會混亂,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屆時國家將作為一種社會管理機構重新回到社會中去。但馬克思主義在這里所說的國家消亡指的是無產階級國家的自行消亡,在經典作家看來,資本主義由于其極端的自利性,是不會自動消亡的,資產階級一定會拼命保護他們的國家政權來維護他們的利益,因此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的形式來推翻資產階級國家,無產階級革命是無產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政權的必要條件,是從資產階級國家到最終實現國家消亡的不可缺少的環節。自由主義認為國家是保障個人權利的必要產物,因而國家存在有其永久的合理性,對于資產階級國家的自利行為,他們主張通過和平改革的方式來完善資本主義制度,最終推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自由主義的改革方案基本點就在于讓社會按照其自主的發展方向前進,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改革來對國家進行完善,他們反對任何暴力與革命,暴力整頓政治與社會關系在他們的視野中是過時的,在他們看來大多數暴力形式都是非理性的,通過暴力革命只會讓社會失序,而不是帶來秩序。總之,他們所提倡的對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的治理和修補行為,只是從表面上去完善資產階級的統治,例如通過斥退那些損害大多數人利益的統治者而重新選舉新的統治者來增加人民的幸福。
二、在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共識中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雖然自由主義的國家觀與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有相互矛盾對立一面,但兩者也不是水火不容,西方自由主義傳統的思想家和社會主義傳統思想家呈現出向對方靠攏的趨勢。資本主義社會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它借鑒了社會主義的做法,來克服本身存在的一些“頑疾”。童世駿提出:“在當今世界,要做一個好的自由主義者,就必須同時是一個社會主義者;要做好一個好的社會主義者,就必須同時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做好對自由主義歷來重視的民主國家、法治國家的揚棄和發揮,對于推動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一)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民主發展自由主義代表人物邊沁提出,政府之所以存在,是為了增加人類幸福,這原則上是一件無止境的工作,因為公民永遠希望更幸福。在邊沁及邊沁主義者看來,政府與個人一樣,也會出現各種自利行為,即出現為統治階級謀利益的現象,然而他們卻把政府的這種為自己謀利的行為看成是合理行為,并認為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利用他們的這個欲望夠使社會的整體幸福增加,這就需要民主,讓人民選擇統治者,并且保證其在下次選舉時能夠斥退那些未能增加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的統治者。很顯然自由主義者的這些看法具有激烈的資產階級狹隘性,他們妄想通過換選統治者的方式來實現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他們在這里把民主當作是增加人類整體幸福的一種手段,而并不是把其當作產生一個“好政府”的手段,與馬克思主義有著不謀而合之處,馬克思主義也認為,在推翻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之后,我們要發展人民民主,其目的并不在于民主本身,而是通過民主范圍的不斷擴大最終為階級消亡創造條件,實現人類社會的解放。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借鑒自由主義者的民主觀念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無疑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建國以來,我國在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上努力建設,成績斐然,但是我國的民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之下,對自由主義民主思想的借鑒也顯得尤為重要。自由主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色彩,不過他們對個人利益的保障對我國民主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我國作為一個人情社會,傳統意識是集體本位觀,小集體本位觀注重個人團體的利益得失,對我國民主國家的建設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此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我國利益集團也不斷形成與發展,各個集團之間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利益矛盾與沖突,而且受傳統官僚主義的影響,政府官員也日益呈現出脫離人民群眾而為自己謀利益的腐敗行為。雖然這些利益集團、官員與人民之間的利益沖突與資產階級條件下對抗性的階級矛盾存在根本區別,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但倘若這些矛盾不加以解決,也極有可能惡化為更為嚴重的社會矛盾,引發社會的不穩定。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必須做出制度上的重視和調適,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時刻以增進人民的幸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為此我們要做到強化民主制度,加強民主實踐自身的規范化、程序化,要把民主決策擴展到更適當的范圍之內,調整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的權力劃分,規范民主程序,加強社會力量對國家權力的監督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國家真正成為人民利益的代表,而不是官員為自身謀利的工具。
(二)全面推進建設法治中國法治也是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自由主義的法治觀是建立在個人權利本位的基礎之上的,因為在自由主義的視野中,國家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的各種權利,因而他們所倡導的法治就是要充分保障個人自由。具體表現在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人民主權、國家權力的分立與制衡、多黨合作、普選制度等,他們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實現個人的自由。但自由主義對法治的追求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內容,早期自由主義的法治國家是形式和實質兼容并包的,認為國家權力應當受到約束和制約,公民個人的自由和基本權利受到保護,但后來發生了形式化的傾向。法律不再關注是否體現了實質上的正義和公平,直至二戰后才又獲得了嶄新的實質內涵,實現了從形式法治到實質法治的轉變。不管怎么說,自由主義的法治思想終歸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雖然它是西方資產階級的歷史產物,但其法治思想的永恒性內核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我國盛行了幾千年,可以說人治的傳統思想在我國已經根深蒂固。到20世紀初,法治開始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萌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不斷得到加強與完善,但受到歷史傳統的影響,法治的完善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發展對法治國家建設提出了迫切需求。因而習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也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依法治國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全年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制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審視西方自由主義法治理念的合理因素無疑顯得十分重要。首先,自由主義的自由導向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重要作用,自由主義者認為我們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忘記平等與民主,他們認為平等和民主是生活最基礎的東西,是“本”與“體”。正如習所說,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過程中,我們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作為根本目標”,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才不會迷失方向;其次,我們要借鑒自由主義對公民權利實行充分保障的觀念,人的問題是一切問題中最根本的問題,實行法治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人的權利,“維護人民權益,法治是必由之路,也是根本保障”。正如習所強調,要依法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我們要借鑒自由主義在限制國家權力方面的看法,雖然自由主義的分權制衡原則具有資產階級社會的狹隘性,不可直接套用我國的政治實踐,但限制權力的觀念無疑是必要的,當前我國出現權力腐敗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權力限制不夠,權力過于集中。為此習在講話中指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共產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
總而言之,自由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不可抹去的一頁,至今仍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有重大的影響,雖然它在基本原則上與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國家治理方面卻有著一些十分重要的見解,對于推動當代中國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為此,我們一定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充分吸收西方資產階級的國家治理理念,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作者:李隱峰 沈佩翔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社會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