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文化產業發展(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茶園觀光旅游的文化產業發展思路探析
摘要: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中。文章介紹了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以及我國茶園觀光的優勢,從發展意識、合作、人才等各方面分析了全域旅游視域下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的現狀,并針對目前的發展現狀提出了全域旅游視域下茶園旅游文化發展的對策,力求能推動我國茶文化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全域旅游;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發展
我國是茶葉大國,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在旅游業不斷發展的沖擊之下,我國茶園觀光旅游文化也成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中。在2016年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中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在全域旅游模式的指導之下,我國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成為了旅游發展的重點內容。全域旅游視域下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我國文化茶葉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及新興旅游方式的突破。
1相關概念概述
1.1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
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帶動了全球經濟的大發展,給我國也帶來了客觀的經濟利益,但迄今為止,我國的旅游產業仍舊處于觀光旅游的階段。我國是茶葉大國,茶葉的種類繁多,茶產地分布廣泛,茶文化歷史悠久,茶葉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發展特色,是自然文化和歷史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作為我國獨具特色的茶文化還沒有成為旅游發展的重點。隨著全域旅游發展理念的提出,茶園觀光旅游逐漸被提上發展的日程。在全域旅游的發展理念的指導之下,茶園觀光旅游在政府、企業等的支持之下,如雨后春筍般在神舟大地上出現,
1.2我國茶園觀光旅游發展的優勢
中國是茶葉的搖籃,我國發展茶園觀光旅游極具優勢。首先,我國有著相當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早在三國時期,我國就有關于種茶的記載,歷史上很多的文人騷客都在其詩詞中有對茶的描述,陸游更是偏愛寫茶。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徽商的出現和發展,茶葉貿易迎來了歷史上最鼎盛的300年,茶文化也隨著徽商的商隊抵達了世界各地。其次,茶園的產地多為我國各地風光秀麗的地區。不得不說,茶園觀光旅游要依賴于豐富的旅游資源,而茶樹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及對自然環境的要求,多生長于我國自然風光秀麗的地方,這樣的自然優勢,決定了其能在秀麗的自然風光的支撐之下,更好的將茶園觀光旅游發展起來。最后,當地政府及企業的支持。我國的茶園觀光旅游發展受到了各地政府的支持,在政府及企業的巨大資金投入之下,茶園的建設一步步的趨于完善,逐步向旅游產業靠攏。
2全域旅游視域下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的現狀
2.1發展意識欠缺
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葉的加工廠遍及全國各地,各茶葉廠經營分散,各個茶企業秉承著不同生產及銷售理念,各自為陣的經營方式使得茶企業難以形成較大的規模。在茶葉的市面上,甚至存在著以次充好的現象,因此茶葉的質量難以達標,這嚴重的影響著我國茶葉市場的擴大和茶葉競爭力的提高。即使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影響之下,很多的茶企業改變其經營的方式。開辟新的發展思路,對茶園進行重新的包裝和升級,努力打造成為風景怡人,突出茶文化的觀光生態茶園,并且在茶園中開展茶葉的采摘、茶園的觀光等活動,但其開展各項活動的目標僅僅是為了實現茶葉的銷售。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各茶企業缺乏相應的發展意識,對于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的發展并未進行深入的了解,對于政府在茶葉生產和科技提高的初衷并不了解。
2.2合作意識不強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大國,我國茶葉的種類繁多,其中知名的包括西湖龍井、信陽毛尖、黃山毛峰、云南普洱等,與之相關的茶葉博物館也是相當多。在茶園旅游文化發展之處,茶葉博物館成為了發展茶葉旅游的主要陣地,各地區的茶葉博物館多與當地的旅行社合作,由旅行社負責展覽游客。無論這些博物館采用何種旅游模式,都有一種共同的特點,就是立足于茶企業的企業文化和制茶歷史,以茶藝和茶文化解讀為主要方式進行茶企業的宣傳,以求擴大企業所生產茶葉的影響力,最終將茶葉銷售出去。而事實上,各個企業之間并不是合作和協同的關系,而是競爭的關系,這無疑暴露了茶葉觀光旅游文化發展中凝聚力不足的缺陷。
2.3專業人才匱乏
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是將茶園、茶文化及旅游緊密的結合起來一種新興的旅游模式。由于其涉及到茶產業技術管理、茶葉生產加工、茶文化解讀、及旅游管理等各個方面,因此,人才處于極端匱乏的狀態。現階段,在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過程中,所有的茶文化人才均來自于茶農、茶商等,這些人才是依賴著長期從事茶產業而積累的經驗而成長起來的,并未經過系統的專業的學習,因此具有天生的弱項,也很大的制約了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正處于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的初期,迫切的需要進行相關的復合型茶文化人才的培養,從而在人才的推動下帶動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的發展。
2.4產業聯動不足
我國在為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做出不懈的努力,在當前階段,全國各地的茶園觀光旅游文化已初具雛形,多以自然景觀與茶園觀光相結合的旅游模式,積極的打造出茶葉采摘、茶園觀光、制茶欣賞、農家樂等一條龍服務的觀光旅游基地。但全國各地的茶園觀光旅游模式大同小異,同質化的現象異常嚴重,對于當地旅游資源的挖掘不夠。我國茶葉的種類繁多,各種茶葉的產地、屬性、特點及文化內涵等均有差異,當前這種高度可復制性的茶園旅游模式,不能充分的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也難以將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進行有效的宣傳,更沒有將茶園觀光旅游與當地的餐飲業、旅游業、文化產業形成一條互贏互利的產業鏈,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3全域旅游視域下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的對策
3.1政府扶植,打造特色鮮明的茶品牌
由于茶葉種類的繁多,各茶企業所產生的茶葉不盡相同,絕大部分企業均是各自為政,因此在各茶產地,均沒有特色鮮明的茶品牌,這直接導致了我國的茶葉品牌不響,但各個品種在市場上沒有較大的影響力,所有品牌的年產值達不到一個發達地區企業的產值。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之下,政府在進行茶園改造的同時,理應完善茶葉的標準、質量測評并加大在茶文化旅游方面的資金投入,將區域內的茶葉品牌進行整合,統一以地區進行命名,并統一開展大型的宣傳活動,使品牌與產地一致,以達到擴大知名度的目的。茶葉博物館作為宣傳茶文化的主要陣地,政府應該積極引導茶葉博物館的建立,打破企業和品牌的限制,深入的挖掘區域內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塑造出特色鮮明的茶品牌。
3.2產業聯動,建設底蘊深厚的茶葉基地、莊園
我國具備建設茶園旅游基地條件的地區非常之多,黑龍江也包括其中。真正的茶園觀光旅游基地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及秀麗的自然資源為依托,集傳統村落、旅游設施、茶葉生產銷售、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區。這樣的一個區域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區域資源的整合。在進行旅游資源的深入挖掘時,要積極的與當地的一些特點相結合,力求能帶動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其次,產業要多元化。旅游產業之所以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就在于其能帶動當地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的發展,為該地區帶來巨大的消費群體。最后,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與工業園區有著本質的差別,茶園觀光旅游園區是一個區域的概念,需要進行相應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在各行各業進行產業的聯動之下,不僅茶園觀光旅游文化能得到迅猛的發展,當地的經濟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3.3資源整合,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主要依賴于我國秀麗的山川,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我國的茶產地多處于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更加合理的資源整合是我國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發展所必須要依托的。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之下,立體化旅游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旅游+茶文化的發展模式是茶園觀光旅游基地建成的基本模式,我國的茶產地均應在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模式之下,利用本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完善茶文化旅游體系,建成獨具特色的茶園觀光旅游基地,形成有特色的旅游路線,借此提升茶園觀光旅游基地的知名度,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3.4人才培養,開展地方特色
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發展的核心。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的相關人才需要具備各個方面的專業素質,但目前相關的人才稀缺,嚴重的制約了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的發展。茶產業是一種復合型產業,與工業、農業及服務業均有一定的聯系,并且地域性極強。因此,要加強與當地高校的合作,設立相關的特色專業,定向的為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輸送人才,采用彈性學制、學徒制的教育模式,加快人才的培養。同時也要與地方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合作,短期內提供茶藝、茶制作、茶種植等方面的人才,解決茶園觀光旅游產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實現茶產業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全域旅游理念的出現是旅游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茶文化作為我國獨特的文化形式,在旅游業的推動之下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旅游產業,即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我國全域旅游視域下的茶園觀光旅游文化產業仍舊處于起步的階段,但它有著十分巨大的發展潛力,要從政府、人才、資源配置、產業聯動等四個方面著手,深入的挖掘出茶文化的潛力,實現我國茶產業與旅游業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亮.旅游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論茶園觀光旅游的文化產業管理[J].福建茶葉,2016(6):140-141.
[2]邢甲志,于春英.山東省綠茶文化創意產業開發路徑分析[J].江蘇商論,2016(10):12-14.
[3]甘飛云.全域旅游視角下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探析———以黃山市為例[J].農業考古,2016(5):111-115.
[4]王進修.觀光茶園導視系統設計探析[J].福建茶葉,2017(7):134-135.
[5]吳文浩,胡慶龍.茶旅游發展與茶企業能力的關系研究———來自黃山旅游的經驗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95-97.
作者:李麗;楊艷麗 單位:黑龍江省綏化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第二篇:現代景觀美學特征在茶文化產業園中的設計
摘要:結合當前社會大眾的整體審美訴求和價值認知來看,想要做好茶文化產業園設計建設,其必須從具體的茶文化理念認知、應用視角出發,通過集中發揮茶文化理念的應用價值和時代優勢,從而提升整個茶文化元素的應用效果。本文擬從當前茶文化產業園設計的具體背景分析入手,結合茶文化產業園的時念和價值內涵,通過探究現代景觀美學特征的具體理念和實施要求,進而分析茶文化產業園設計過程中現代景觀美學特征的具體應用思路。
關鍵詞:現代景觀;美學特征;茶文化;產業園;設計思路
對于茶文化產業園建設來說,其作為一項綜合化、完善化活動,其中不僅要應用好客觀的茶文化元素,同時更要注重將茶文化內涵與景觀美學特征相結合,從而形成極具競爭力的設計效果。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確定精準、合理的定位,結合合適元素的選擇與應用,從而實現整個茶文化體系應用發展的最佳效果。
1當前茶文化產業園設計的具體背景分析
從當前社會大眾的消費需要,以及具體的生活理念看,完善的生活內涵,不僅是人們生活理念日益成熟的重要表現,同時更關鍵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茶及茶文化元素的價值認知和實際需要大大提升。當然在現階段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完善的景觀元素內容,是滿足社會大眾具體消費認知的重要展現及詮釋表達,其在當前社會大眾生活元素中的影響力有著重要內涵。特別是在當前現代景觀活動日益成熟背景下,現代景觀美學特征和價值內涵,能夠全面有效滿足社會大眾的生活需要,以及對景觀建設活動的具體訴求。在茶文化元素發展建設不斷成熟背景下,如今圍繞整個茶葉產業,形成了系統化的茶文化產業園。在該產業園中,其通過整體融入和系統化結合,從而造就了具有自身獨立特色和價值內涵的文化元素,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其對社會活動的影響力不斷提升。結合當前茶文化產業園設計的具體訴求看,其不能單一的從文化沉淀與堆積出發,更重要都是要從文化多元融入視角出發,通過將現代景觀美學的特征內涵充分融入其中,結合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構建,從而營造出極具吸引力和內涵影響里的產業園。當然,在茶文化體系中,其本身詮釋的就是人文與自然兩者之間的和諧共處。在茶文化產業園建設過程中,不僅要突出茶文化體系的產業化元素,同時更要在現代景觀理論應用過程中,從視覺和聽覺,靜態與動態等多樣化元素相結合,從而打造極具吸引力的文化茶葉園。當然,該過程中,必須注重把控生態平衡與文化融入應用的協調發展。事實上,在現代景觀美學日益成熟背景下,想要實現整個設計效果的最美展現,就需要在選擇合適設計素材,確定最佳設計定位的基礎之上,通過準確發揮文化因素的功能理念,從而實現整個茶文化元素應用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產業園的時念和價值內涵
而茶文化產業園作為一項綜合化元素活動,其中以茶文化底蘊為基礎,通過融入多元化時念和價值內涵,從而滿足社會大眾自身的具體觀賞需要。茶文化產業園建設過程中,其通過發揮茶文化的應用優勢,加上滿足社會大眾的整體應用要求,從而構造極具影響力的茶文化產業園。結合茶文化產業園的經營建設要求和價值內涵看,整個產業園想要真真正正被其他外在所認可,就需要構建在融入現代大眾普遍審美訴求這一基礎上,結合多元化文化理念和價值元素的全面應用為支撐,多樣互動,全面整合,從而打造極具市場吸引力和全面認知度的茶文化產業園。當然,僅僅從“產業園”這一概念的功能定位上,我們就能從中尋找到諸多元素內容,尤其是多樣產業的整體融合,決定了在當前開展茶文化產業園設計活動時,要立足于長遠,全面探究文化元素的融入需要,在建設該產業園過程中,要注重凸顯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特性,結合景觀布局的客觀特性,通過融入現代景觀美學特征,從而實現整個茶文化產業園設計的品質化提升。文化底蘊是茶文化產業園設計創作基礎,而具體的時代特征則是整個設計活動的關鍵所在。結合現階段景觀設計活動的具體發展特點和客觀趨勢看,如今人們在開展該設計活動時,所關注的更多是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理念,社會大眾的審美從傳統的單一外在關注到當前注重審美內涵的具體融入,當然,這不僅是審美理念成熟發展的具體表現,客觀而言,這也是整個審美底蘊全面發展的具體要求。就茶文化產業園來說,其中包含了濃厚的茶文化元素,而凸顯茶文化的深厚內涵底蘊,才能更好展現茶文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實際影響力。同時,茶文化產業園在建設過程中,其并不是單一應用茶文化這一元素,而是以茶文化元素為基礎,以綜合化元素內容為核心定位,集中整合多元內容所形成的具體體系,因此,在該設計過程中,其對時展特點的具體應用而言,有著重要關聯和影響。在茶文化體系長期發展應用過程中,其本身就是基于具體時代內涵所形成的元素體系,所以,在茶文化產業園的具體設計過程中,就必須在立足于整個茶葉文化要素融入、應用的客觀基礎上,全面理解時代特征的影響力所在,以及大眾審美內涵的具體變化,從而實現整個設計的最佳效果。
3現代景觀美學特征的具體理念和實施要求
客觀而言,對于任何一種設計活動來說,其本身就是基于相關設計理念,通過具體融入、應用其他多種設計內涵,從而為整個茶文化產業園集中打造奠定重要基礎。在茶文化產業園建設過程中,作為一項市場化元素內容,其想要實現最大價值,離不開市場的具體檢驗和品鑒,可以說,只有市場認可、接受,才能實現茶文化產業建設與市場實際需要的深度融合。當然,茶文化產業園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文化元素是其價值優勢全面展現的關鍵所在,但是產業園本身作為一項整體,想要實現其最佳展現效果,就需要有良好的環境融合與協調性做支撐,只有全面分析設計活動的開展訴求,才能實現整個文化元素應用的最佳效果。雖然,從表面上看,茶文化產業園在進行設計時,其重點在于文化產業的凸顯,但是從本質上看,其需要將現代景觀元素的具體內容融入其中,通過具體分析景觀元素與文化元素之間的融合、協調價值,從而才有可能更好的將茶文化產業園的建設訴求整體予以詮釋和表達。就現代景觀美學理論不斷成熟背景下,景觀設計與元素應用更多呈現出系統化、融入化特點,尤其是各種元素內容之間想要實現全面結合,就必須將具體的美學理念融入到該設計過程中。而人文美與景觀元素自然美之間的具體結合,也為整個茶文化產業園設計提供了有效支撐。尤其是結合當前人們的具體審美內涵和價值理念看,如果能夠將現代景觀美學的具體內涵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為茶文化產業園設計活動開展提供全面支撐。
4茶文化產業園設計過程中現代景觀美學特征的具體應用思路
就茶文化產業園建設來說,其本身就是整個茶文化體系的重要載體和傳承機制,所以濃厚的茶文化內涵是實現整個茶文化產業園建設最佳效果的關鍵所在,更是滿足社會大眾審美訴求的必然抉擇,我們不可能滿足每一個社會人的審美訴求,但是我們必須在具體了解社會需求的基礎上,把握發展的具體趨勢,通過對時代美學特征描述的具體認知和掌握,從而形成系統化、全面化的審美訴求。當然,茶文化產業園在設計與建設時,必修詮釋具體茶文化元素的內涵與客觀認知,尤其是要將茶文化體系的整體思維內涵全面融入其中,從而才能夠提升茶葉產品中,關于茶文化理念的具體詮釋,當然,對于茶文化產業園建設來說,其實際上也是一種滿足社會需要的具體商品,因此,想要實現最佳設計效果,就必須在全面了解相關市場需要的基礎上,來進行產品內容的篩選和應用,所以,就當前茶文化產業園設計活動開展的具體狀況看,其只有將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與價值內涵進行深層次、集中融合,從而大大提升茶文化產業園本質影響力的深度發揮與詮釋,當然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茶文化之價值內涵應用的具體過程。相對于物質元素的基礎、直接、簡單外,精神元素又過于深厚,如果不加以集中挖掘,那么我們很難從根本上發掘到適合整個藝術資源發展應用的具體機制。所以,選擇合適的文化理念展示形式,就成為現階段整個茶文化體系全面融合過程中的重要要求。在整個傳統茶文化體系發展過程中,其應該呈現出兩種集中特點。其一,整個茶文化體系具有全面、多樣性特點,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茶文化體系中所感知和發掘的元素內容是極其多樣的,任何一種元素都在茶文化體系中存在縮影。構建茶文化產業園過程,實質上,就是傳播茶文化、認知茶文化的重要藝術內容。其二,我國地域龐大,面積廣,而在多個區域都形成了與茶相關的文化元素內容,因此,整個茶文化體系中,也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內涵,當然各個地區茶文化元素的不同和差異,實際上,既是地域特色的差異存在,同時也是茶文化內涵化的直接表現。而各個地區茶文化的不同,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我國茶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承價值力。
5結語
實際上,茶文化產業園在具體建設過程中,其本身就是以茶文化傳播為重要基礎,提升茶文化理念認知影響力的重要活動。而在茶文化產業園進行具體設計時,必須注重融入多樣化的價值元素和理念內涵,結合現代景觀美學理論日益成熟這一客觀狀況,在進行該設計活動時,如果能夠將具體的美學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夠在集中展現茶文化產業園內涵優勢的基礎上,實現其傳播發展的最佳效果。當然,在當前我們對茶文化元素進行集中應用和展現過程中,就必須從實際應用的客觀需要出發,通過應用多樣化元素內容,從而集中展現整個茶文化體系的應用價值和時代優勢。
參考文獻
[1]陳紅燕.實景感悟現代景觀園林規劃、設計與實踐[J].中國林業產業,2014(16):157-159.
[2]劉亞丹.芻議現代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現狀及相關對策[J].現代園藝,2015(11):119-121.
[3]秦艮娟.中國現代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理念的探討[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5(15):127-129.
[4]陳浩鑫.景觀設計中傳統文化融入理論研究[J].思風景園林,2016(5):152-156.
[5]沈洪武.中國傳統文化在茶室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室內裝飾,2016(21):216-219.
作者:潘亞青 單位:平頂山學院
第三篇:茶文化產業與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問題探析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漸漸意識到知識產權對維護產業發展利益以及正當競爭的重要作用。如何做好茶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以促進我國茶文化產業不斷發展,是當今茶文化產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首先分析茶文化產業的內涵,并剖析茶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如何利用知識產權保護來促進茶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建議。
關鍵詞:茶文化產業;知識產權;法律問題
我們國家地域非常遼闊,茶資源也非常豐富,名茶種類繁多,例如毛尖、碧螺春、普洱茶、鐵觀音等,同時,茶的種類分布在不同地區,具有典型的地理標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并通過法律手段來對知產權進行保護,從而促進我國茶產業不斷發展。
1茶文化產業的內涵
茶文化,可以由廣義方面分析,其是茶葉在生產、銷售或者關于茶的活動中所包含的精神內涵即為茶文化,例如將茶為依托的制度、行為、心態、物態等文化。將具有文化內涵的茶產品進行生產、流通,以及以茶文化為主的服務行為即為茶文化產業,茶文化產業含義非常廣泛,包含多個行業,包括茶文化有關系的產品及服務,通過茶產品與服務進行生產、交換、分配以及銷售、消費等。換句話講,就是可以體現出茶文化特點有關的產業,都可以稱之為茶文化產業。由茶文化產業的內涵可以知道,茶文化產業是建立在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只要是有茶文化印跡的產品,都可以稱之為茶文化產業。不管是傳統的茶文化,還是現代創新的茶文化,都是茶文化產業組成的重要部分。把和茶有關系的產品進行生產、包裝,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將現代文化內涵融入產品中,就可以創造出創新式的茶文化產業,這也展示出傳統文化繼承的一個重要方式。
2茶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我們國家經濟市場充分體現出其專業性、正規性、法制性的特點。對于某些沒有根據市場規律從而進行野蠻發展的企業,不斷被市場所淘汰。所以,對于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對其文化價值與功能加以重視。我國與茶文化知識產權有關的法律制度被有關部門及茶企業所關注,同時,對于相關法律制度,不斷被更多茶企業所認同并運用。我國雖然制定了有關法律,但是,對于茶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機制還不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從而影響了我們國家茶文化產業的發展,例如,大部分茶企還沒構建一套茶知識產權建設體系,缺少建設體系的相關知識與能力,所以,未能制定出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的企業品牌發展戰略。因為我們國家茶品牌發展剛開始起步,我國相關法律制定部門與實施部門對于茶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機制缺乏相關經驗,大部分在法律的制定與執行方面,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無法對茶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進行準確定位,所以,進行法律制定與實施時,難免產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方面,對于某些地方與層面,因為沒有相關的法律保護,在茶行業中,冒牌產品層出不窮,尤其在我國低檔茶葉市場中特別突出,對我們國家的茶品牌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例如,有的商家利用不法手段,盜取一些知名度較高的茶品牌,從而生產更多的山寨茶進入市場,使該茶品牌遭受巨大的損失,這個損失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損失,還會破壞企業形象,以及降低品牌的美譽度。同時,有些商家“投機取巧”,利用仿造手段來謀取不法利益,這樣的情況不僅在茶行業中存在,同時也出現在其它食品行業中。有的商家把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品牌進行模仿,使消費者無法區別品牌的真假性,例如把“六個核桃”變成“大個核桃”,把“康師傅”變成“康帥傅”等。像這樣利用相近字以及增加前綴后綴的冒牌模仿,在茶行業中也非常多。另外,有的商家鉆法律漏洞,然后在一些不受我國法律保護的地區,例如臺灣、香港等,注冊一個和知名茶品牌相似的品牌名字,同時根據品牌包裝進行模仿,使購買者無法分辨真偽。對于這種情況,侵犯到了企業的知識產權,不只為企業帶來損失,更為整個茶行業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針對這種問題,我國應制定有關法律,以此來維護茶文化產業主體的利益。第二方面,我們國家茶企業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品牌資源利用與整合的距離相關甚遠。通過相關調查數據得知,目前,我們國家進行茶產品生產與加工的企業超過了六萬多家,不過,申請與注冊品牌的企業只有不到五千家,比例嚴重失調。企業缺少商標沒有自己的品牌,使企業無法在法律保護的范圍之內。缺少法律的保護,就意味著容易受到各種不法行為所傷害。對于這一方面,英國立頓茶品牌做得非常出色,對于我國企業可以進行借鑒,該公司進行品牌建立之時,就意識到知識產權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并重視法律保護機制的作用,在建立立頓品牌后,同時又建立許多子品牌,包括立頓奶茶和立頓果茶等多種子品牌,同時申請注冊了商標。立頓公司的茶品牌受到法律保護,有著自己獨特的品牌價值,使消費者更加容易辨認真偽,被市場所認可。該公司堅實的品牌基礎與法律基礎,值得我們國家茶企業借鑒。
3利用知識產權保護促進茶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
3.1建立內部制度,完善法律機制
第一,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進行開發茶文化時,茶企業要有強烈的法律意識與思想,保護茶文化在開發時的法律權責,以及使茶文化的開發與挖掘能夠達到經濟價值的最大化。不管是茶文化的創始人還是權屬所有者,都要對茶文化的價值與內涵深入了解,在茶文化開發過程中,應利用權責清晰界定有關環節因素,使茶文化在開發時,如果產生責任問題,可以有據可循。第二,構建責任追究機制,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進行茶文化開發時,有關組織與機構,應提高茶文化開發活動監管力度,制定有效預防方案,使茶文化開發時可以有效預防問題發生。另外,當問題發生時,應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研究導致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對問題進行處理時,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提高責任意識,使開發人員深入了解制度在茶文化開發的重要意義,另外,在這過程中,也是開發人員對茶文化化保護的一個過程。第三,完善茶文化法律,從而將茶文化法律保護范圍擴大。對茶文化的開發保護,首先政府要發揮其職能,建立相關法律體系并進行完善,將法律制度、監督管理、履行職責進行完善,從而為茶文化保護打造堅實的法律制度基礎;其次,茶文化企業不僅要重茶文化的開發工作,更要重視視茶文化的保護工作,企業是茶文化開發主體,企業應重視茶文化的保護才能使茶文化保護工作更好地開展。
3.2商標權保護
在茶文化產業中,企業商標是企業文化重要體現,文化品牌又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形象,企業對茶文化進行創新,使茶品牌展示出先進、創意、永久性的特性,而企業通過品牌來促進發展又是茶文化發展的創新性策略。我國于2013年8月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2013修正)》,同時于2014年5月開始執行,對我國茶文化產業實施品牌戰略起到促進作用。第一,集體商標保護。傳統茶文化注冊商標申請人有不特定性的特點,是某個地區群眾傳統下來的文化并不斷進行優化的勞力成果,對于產權而言,并不是個人的,而是屬于該地區所有的人們。我國傳統茶文化產業商標充分展示出其地域特點,因此,可以申請集體商標,以及地理標志權。例如永春佛手、信陽毛尖、群山銀針、漳平水仙、武夷水仙等,通過地域標志產品以及地理標志商標進行申請注冊。針對集體商標,當地相關部門要提高品牌名譽的保護意識,建立商標管理部門以及成立協會,制訂品牌質量標準,實施生產可追溯制度,提高集體商標茶產品質量,從而促進茶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二,立體商標。即商品外觀包裝設計注冊為商標,例如知名度較高的可口可樂,其是通過玻璃瓶形狀進行設計,并申請注冊立體商標;以及眾所周知的“zippo”打火機,其外觀被設計成圓弧形蓋,在打火機的側面,沿邊設計凹槽的形狀,并成為其立體商標。立體商標申請為立體商標保護,保護有效期為十年,并且到了期限后還可以申請續延,但是,如果只是作為外觀設計申請專利保護,雖然有十年的期限,但到期后無法續延。茶文化產業中的企業,可以制定立體包裝方案,把立體包裝作為立體商標,同時進行申請保護。由此可見,將商標保護范圍進行擴展,把茶產品具有地域性商標以及立體商標進行有機結合,對其商標權進行保護,不僅是品牌的一種開發,同時也是文化的創新。
3.3專利權保護
對于茶文化的開發,不只是單純地對傳統茶文化進行模仿,是要通過我們的能力與靈感,通過創新為核心,從而實現有著經濟價值的茶文化產業。茶文化的開發,首先要建立在現代化技術的基礎上,而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專利法的基礎上。企業要提高茶文化開發的專利權的保護意識。我國產品專利權保護有效期最長為二十年,對我國民族傳統下來的文化工藝,是上千年民族群眾智慧與勞動的結晶,如果成功申請專利并在十年以后,該文化工藝會進入共享領域。因此,我國傳統的茶產品制作技術雖然可以獲得專利權,但是,在二十年以后,茶文化遺產有的會消失,有的已不具備該地區特色以及民族特色,這種專利保護方式無法使幾千年繼承下來民族傳統文化得到有效保護。所以,建議未來進行《專利法》的修定時,可以根據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來修改保護有效期,對于茶傳統文化產業的核心技術,所有權者可以利用商業機密方式進行長期保護,對于一般技術,可以利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長期保護。例如眾所周知的知名品牌可口可樂,由于該公司重視專利權的保護,其核心技術到如今還是無人破解,這也是商業機密保護的重要體現。核心技術商業秘密在法律保護的范圍之內,其也是企業的無形財產。所以,我國對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機制還沒有完善的情況下,核心技術的掌握者要重視核心技術的保護,制定多種保護對策,從而保護傳統工藝技術以及核心技術不受泄露。在進行專利權保護與地域性標志權保護的基礎上,還可以進行核心技術的保護。針對核心技術保護的法律,我國早在1997年就出臺《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其中規定了:“制作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傳統工藝美術技藝的保護或者保密制度,切實加強對傳統工藝美術技藝的管理。從事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制作的人員,應當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泄露在制作傳統工藝美術產品過程中知悉的技術秘密和其他商業秘密。”另外,在2011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其中規定提出:“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知識產權的,適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傳統醫藥、傳統工藝美術等的保護,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武夷山大紅袍與福鼎白茶,都將自己傳統制作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請保護。
3.4著作權的保護
著作權即為版權方面的保護。著作權可以保護茶文化產品,以及不僅有文化創新理念,同時又有內涵的表現形式。利用著作權來保護茶文化產業時,其著作權使用程度非常高。著作權可以保護茶文化的創新理念,可以充分保護茶文化產品中的創新產品。著作權的登記都是自愿登記,沒有經過登記的原創著作權者人,不在法律保護范圍內,更容易被抄襲與復制,無法進行有效保護。所以,對于茶文化產業中的原創作者,應及時對著作權進行登記注冊。著作權的保護期是有限的,但是,由于茶文化產業是具有民族傳統特點的產業,如果其保護期是有限的情況下,無法有效保護茶文化創新性產品。所以,建議將保護期限進行延長,或者是無期限。在著作法運用的基礎上,對茶文化產業進行多方面的保護,例如具有文化特色的創新思想,通過有效措施進行保護。為明確權利主體,應及時版權登記,從而為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4結語
利用知識產權來保護茶文化產業的有關主體,來維護茶文化創始人的利益,進一步推動茶文化產業發展。首先是企業應提高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制定內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在茶文化產品的創新過程中,利用知識產權來保護自己的基本利益;其次是政府發揮其職能,制定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制度,并不斷優化。針對知識產權有關法律的修改時,建議根據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來對法律進行完善,從而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思想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官玉琴,夏良玉.茶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若干法律問題探討———以閩茶文化創意產業為例[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01-104.
[2]王滋海.茶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的法律問題研究[J].福建茶葉,2016(7):267-268.
[3]龔永新.中國茶文化產業建設與發展研究[J].茶葉,2015(1):34-37.
作者:梁磊 單位:河北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