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傳統茶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茶禪一味思想的思考
并非僅僅停留于物質層面,它不僅強調飲茶的過程,更追求飲茶所體現的審美境界。普通民眾和僧人處于生理的需求飲茶是“茶禪一味”思想的物質基礎,而“茶禪一味”思想則是對這一生活模式的審美升華。就僧侶而言,從事基本的農業生產活動不僅是重要的經濟來源,也成為農禪的基本形貌。自馬祖道一提倡“農禪結合”,僧侶和寺廟為獲得發展開始大力提倡禪林經濟;而僧人對茶的大量需求則成為推動農禪的另一因素。這就形成了蔚然壯觀的寺廟茶文化現象。僧人對茶的需求不僅在于生理層次的需求,更逐漸成為重要的佛事活動。茶與禪的結合是與敬茶所形成一整套佛教儀軌緊密聯系的。“正因為茶與禪能融為一體,所以茶助禪,禪助茶,‘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決非僅由其藥用性質的特殊方面所決定,正如道教最旱在觀念上把茶吸納進其“自然之道”的理論系統中一樣,禪門亦將茶的自然性質,作為其追求真心(本心)說的一個自然媒介。”
二、茶禪一味思想的生命意識
茶禪一味思想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它不僅浸潤著中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取向,更體現了中國文化中豁達、開通的人生觀和生命意識。“茶禪一味”的精髓不僅在于審美境界,也體現在茶禪一味思想所表現的生命態度上。中國人對茶禪一味的認識是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作為基礎的,因此,也飽含著中國人對自我生命歷程的解讀和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的是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自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重視農業生產就成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所熱切關注的問題,進而生發出“重本抑末”的思想。對于農業的重視使得中國人極為強調對土地的堅守,在傳統的禪理經濟中,僧侶種植茶葉的目的之一就是為提供經濟來源。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茶禪一味思想中感受到中國人對生命歸屬感的重視。當禪宗高僧大德強調“吃茶去”時,不僅是要告訴學佛之人以平常心看待周圍的一切,也是要以平常心對待生命。只有獲得了對于人之生命本真狀態的理解,才能將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升華至最高的境界。無論是對于禪宗佛理的闡釋,亦或對于僧人生活狀態的展示,現實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將是所有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對于佛教徒而言,生死不過是脫去這一世的皮囊進入六道輪回而已。如果能在禪修之中獲得佛法領悟則可以進入不生不死的涅槃之境,而這樣的生命狀態也并非只是屬于佛家僧侶。任何能夠誠信信奉佛法,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去修行的人都可以實現終極佛法的回歸。不僅是對于佛法領域可以借助于茶禪的方式實現,我們還能從佛法中感受到“茶禪一味”思想對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認可。從茶禪的修行過程而言,所有涉及茶的行為都需要遵從自然規律,這是因為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成、才能獲得自然對人類的回饋。在中國文化的沃土中,佛道兩家對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各有貢獻。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認為茶具有“返璞歸真”的品格。因此,人們通過品茶不僅可以獲得感官的享受,甚至可以達到回歸自然的人生境界。尤其是中國傳統儒家士子遭受了仕途、人生的挫折后,他們渴望獲得精神的慰藉、找尋心靈的家園,被道家思想賦予了獨特內涵的茶文化就成為中國士大夫階層重要的寄托方式之一。
三、結語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茶禪一味思想并非只是屬于佛教、屬于中國文化。作為一種經歷千年形成的思想成果,茶禪一味思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對于當下的社會現實也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當下的人類面臨兩大問題:生存環境的惡化和心靈世界的異化。工業文明在為人類生活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摧毀著人類的生存環境、改造了人類的心靈世界。誠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心態與生態是人類文明始終存在的兩大問題,心態關乎共容,生態關乎共生。新的世紀,新的時代,我們同處在一個地球村,共容之心態的營造、共生之生態的創造尤為重要。共容方能生存,共存方能共生。我們不僅應學會與他人共容,更應該學會與自然共容。”而“茶禪一味”的思想正好為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提供了心靈的棲居之所。
作者:卜小偉單位:西安外事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