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企業文化下中小企業增長模式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不斷的發展,我國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的各個領域都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的統計數據得知,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社會各方面都在變革,中小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也要適應新常態,通過改變企業文化來推動企業變革,增強企業競爭力。
一、“新常態”產生的背景、特點以及給中小企業帶來的機會
2014年的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表述中“新常態”一詞首次出現,提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4年7月29日,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再次提到“新常態”,提出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2014年11月9日,在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對中國經濟新常態進行了全面闡述和解讀,演講中指出中國能否抓住新的機遇,應對新常態下的各種挑戰和風險,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由于中國目前處在“三期疊加”的階段,所以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出現了“新常態”。“三期疊加”是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目前經濟形勢做出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判斷。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指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從改革開放前三十年高速增長的階段換擋到中高速的發展階段;結構調整陣痛期指目前經濟發展質量方面存在著資源消耗過多、經濟效率較低、競爭力不足的情況,目前要對不合理的機構進行調整已經到了刻不容緩額時期,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增長動力結構、區域結構、財富分配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等調整,多方面的結構調整要觸動現有的利益格局,會面臨很大的風險和壓力。
雖然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調整,但是也帶了新的發展機會。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新常態”帶來的新機會主要有,服務業有跨越性大發展的機會,我國服務業所占經濟總量的比例為50%,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仍較低,仍有很大發展空間;技術創新和變革的機會,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大數據運用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了巨大的變化,移動互聯技術和移動支付的發展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基礎;隨著結構的調整,區域之間的差距縮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中東西部仍存在很大的需求潛力,隨著人們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注重客戶利益、環保和產品質量的企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行政審批權的簡化和政府放權,提高了市場活力,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這些新興的產業形態蘊含了新的商業機會,如近年來電商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和產品升級以及自身競爭的提高,給企業更好的走出去提供了機會,去國際上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二、企業文化的功能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企業文化的建設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一個優秀的企業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它會隨著企業的發展階段、戰略目標、內外部的環境及時的調整,不斷的適應新的環境。具體來說,企業文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企業的凝聚力。2、對企業員工教化作用。3、對企業員工的激勵作用。4、塑造企業形象的作用。5、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
三、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小企業文化建設的建議
(一)在經濟“新常態”下要更加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在經濟增速放緩,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為集約型的增長方式,中小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的發展在轉型時期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中小企業要認識到企業文化對于提高企業凝聚力、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作用。
(二)面對經濟“新常態”企業要學會學習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速度慢了,但是經濟發展的質量提高了,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模式、發展方式都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企業文化此時也要相應的轉變,樹立新常態理念,為企業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三)在經濟“新常態”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推進企業文化建設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企業文化既要體現市場經濟,也要符合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所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企業文化的建設中,做到企業文化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上的統一,才能更好在當前的新常態下融入改革發展的洪流。
(四)在經濟“新常態”下要注重培養企業的創新文化企業創新文化是進行一切創新活動的前提和源泉,企業創新文化能夠提高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五)經濟“新常態”下要注重培養企業的學習文化經濟新常態下,隨著改革的深入,新興事物的大量出現,中小企業要在企業內部培養學習文化,使員工更快的接受新興事物、學習新興事物。隨著產業、區域等結構優化升級,中小企業也會面臨著自身技術、產品、業務范圍的改變,企業要在學習、融合不同文化的基礎上積極的走出去,去更廣闊的上場尋找新的機會。
作者:王爍然 單位:吉林省東遼縣委黨校,